政治、經濟人才的鑒別(1 / 3)

政治、經濟人才的鑒別

**政界人才的鑒別

中國古代,很多人指出,對於政治人才的鑒別,應在關鍵時刻進行考驗。白居易《放言》詩雲: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一詩雲: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恩格斯認為,要擔任領導職務,需要熟悉黨的鬥爭條件,掌握鬥爭方式,具備久經考驗的耿耿忠心和堅強性格,還必須自願地把自己列入戰士的行列。

列寧認為,真正的組織家是具有清醒頭腦和實際本領的人,他們既忠於社會主義事業,又能埋頭苦幹(不管別人的忙亂和喧嚷),使蘇維埃組織下的很多人都能堅強地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地工作。隻有這種人才,經過多次考驗之後,才應該提拔起來,從擔任最簡單的任務到擔任最困難的任務,使他們能擔負領導人民進行勞動的職務,領導管理工作的職務。

斯大林認為,黨政人才的標準是:

——列寧式的明朗、確定的政治活動家,在工作中不墮落為政治上的庸人,始終勝任自己的任務;

——在戰鬥中無所畏懼,對敵人毫不留情;

——在事情開始變化、在地平線上出現某種危險的時候,毫不驚慌失措;

——能解決複雜問題,全麵確定方針,考慮事情正反兩麵。

毛澤東同誌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說:“必須善於識別幹部。不但要看幹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幹部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這是識別幹部的主要方法。”在《關於領導方法的幾個問題》中,毛澤東同誌表示同意季米特洛夫所舉的幹部四條標準:

——無限忠心;

——聯係群眾;

——有獨立工作能力。

——遵守紀律。

政界人才一般地講,有如下特征:

——對事業有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善於把問題消滅在萌牙狀態,見解具有建設性和創造性;

——同下級相互了解,經常協調同下級之間的關係;

——以獻身於事業為最大的快樂,還要致力於管理的組織工作;

——依靠牢固的個人威信作為工作的基礎。

**軍事人才的鑒別

對於軍事人才,不同的時代與國家,其標準不同,但一些本質的東西則是相同的。

諸葛亮著有“將材”之論,認為將材有九類,他們的鑒別方法是: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

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

貴而不驕,騰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製勝,此之謂智將;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

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

氣淩三軍,誌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

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另在《將器》篇中,諸葛亮又說:

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

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

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

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嫻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拿破侖認為,統帥最不可少的本質,是一個冷靜的頭腦,俾能接受各種事物的正確印象,不致本身因好或壞的消息引起迷惑。在一日中,統帥先後或同時對各種事物所取得的印象,應在其腦中按輕重分別記憶,對各個事態作公正的研討比較後,才會有正確、合理的判斷。有些人因其身心背景的特殊,隻顧及一個細節,即主觀地擬構全圖,這種人就算怎樣具有學識、智慧、勇氣和其他各種良好品質,實不宜統領軍隊或在作戰時指揮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