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高科技產業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在現代經濟社會,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是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而高科技產業能夠使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化給美國帶來了高經濟效益,據美國國際資源發展公司的調查資料,美國高技術陶瓷1980年的產值為8.3億美元,1985年為14.65億美元,1995年達到66億美元。人工智能的產業化也使美國的國民收入大增,1981年其產品價值為5200萬美元,1986年猛增到10億美元以上。與此同時,高科技的應用也使美國的農業產量大幅增長。據美國報刊報道,為了滿足世界農副產品市場的需要,年產量需增加1.8%,而其中僅0.3%的產量來自於土地土地麵積的增加,而1.5%的產量主要是依靠高新技術,特別是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基因拚接技術和細胞融合技術,改變動植物的遺傳特性等。目前美國開發生物高新技術用於動植物的一項進展,是用微生物大量生產蛋白質類的藥品,包括激素、酶、氨基酸和飼料添加劑等。由此可見,高新技術產業化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第四,高科技產業顯著地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當今世界的競爭已經從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轉變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麵。綜合國力首先以經濟實力為基礎,其次以國防力量為手段,以政治影響力為標誌,它是包括科技、文化、人口、國土、意識形態等內在的多種要素的綜合係統。高科技產業滲透於經濟、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其發展水平標誌著綜合國力的強弱。高科技產業對國防力量的影響不言而喻。這從海灣戰爭可以得到證實。一個國家的國際政治影響力依賴於經濟和軍事實力。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則是其實力的後盾。因此,世界各國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壯大政治實力的手段。美國商務部給國會寫的一份報告中說:高技術的優勢保證了美國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失去這種優勢地位,美國將在經濟、政治方麵失去領導地位,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第五,發展高科技產業有助於提高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國民素質的競爭。高科技產業是智力高度密集的產業,它的發展對科技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科技的大多數成果來源於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的重要突破。從事這方麵研究開發的人員要求有比較深厚的專業基礎。其次,高科技的生長領域一般是多門學科和多種技術相互交叉、滲透和集成的地方,這要求高技術人員在精通一種或幾種專業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掌握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再次,高科技產業化是把高技術成果轉化為商品的複雜過程,不僅要解決大量技術性問題,而且還會遇到更多的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麵的問題。這要求高科技人員要學習多種知識,積累實踐經驗。最後,高科技及其產品的開發周期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而越來越短。這要求高科技術人才具有高度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就必須要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為了培養高科技人才,就必須發展教育。在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的同時,無形中也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