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近三分之一,居住在占全省一半以上的土地上。《貴州日報》一向把反映少數民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作為宣傳報道的重要內容,並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九八五年二月,報社建立了民族報道部,恢複了每周一期的“民族團結”專版(後更名為“各民族共同繁榮”),並在第一版增加了有關民族工作的要聞。“黔邊行”專欄的兩位年輕記者,不畏路途坎坷,遍訪黔邊30個縣、近百個鄉、數以千計的幹部和群眾,曆時半年,行程1.5萬裏,采寫了上百篇稿件,反映了黔邊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的喜和憂。此外,該報還開設“社會畫廊”、“七色花”、“科學園地”、“環球掠影”等有特色的副刊和“周末版”。
《貴州日報》為配合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於一九八八、一九八九和一九九一年分別舉辦了題為“三中全會十年”、“風雨陽光四十年”和“在黨旗下”征文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貴州日報》通過大量報道和評論,宣傳中共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改革開放鳴鑼開道;反映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並重視擴大報道麵,增加信息量,改進新聞寫作,增強宣傳效果,發揮新聞宣傳引導、配合、服務等功能,因而使報紙的影響不斷擴大。
《貴州日報》第一任社長是劉子毅。此後至一九九一年,先後擔任社長、總編輯或實際主持工作的為王立山、張向陽、陳健吾、汪小川、呂瑞林、劉學洙、高宗文。一九九一年底,《貴州日報》期發數為18.789萬份。
貴州解放初期除《貴州日報》外,隻有3家報紙,即《遵義報》、《畢節大眾》和《貴州農民報》。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期,全省9個地、州、市都辦了報,82個縣除少數縣外也都辦了報,但不久便全部停刊。改革開放以後,貴州的報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到一九九二年初,全省有公開發行的各級各類報紙29家,其中除《貴州日報》外,有中共黨委機關報13家(地、州、市委機關報11家,縣委機關報2家),其中《安順晚報》於一九九二年元旦公開出版發行;各類專業報、對象性報紙及文摘報15家,其中由貴州省政協和民主黨派共同主辦的《貴州政協報》,創刊於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一九九○年一月正式公開發行。此外還有130多家內部發行的報紙。
許多中共黨委機關報在辦報實踐中努力探索,辦出自己的特色。如《黔西南報》從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年,連續推出“盤江千裏行”、“農科百戶訪問記”等係列報道,反映了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改革開放中的變化、科技興農的典型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受到社會的好評。上述兩組係列報道分別獲得全國好新聞獎和貴州省好新聞特等獎、一等獎。“盤江千裏行”係列報道,是由該報總編輯胡宗裕和一名記者從雲南的馬雄山開始,沿著南北盤江514公裏河岸,進行實地采訪所寫的報道,受到讀者的稱讚。《貴陽晚報》以其報道麵廣,形式靈活多樣而贏得讀者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