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解放日報》和其他報紙(1 / 3)

上海市:《解放日報》和其他報紙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中國最早出現近代報紙的城市之一。上海早期的報紙多半是外國商人或教會所辦。第一家報紙為英文《North China Herald》(《北華捷報》),創刊於一八五○年;一八五六年,《北華捷報》出增刊《每日航運新聞》,一八六二年改名為《每日航運和商業新聞》,一八六四年擴充為獨立出版的日報,定名為《字林西報》,一直出版到一九五一年。第一家中文報紙《上海新聞》,創刊於一八六○年。隨著清政府的日益腐敗,仁人誌士也逐漸矚目於報紙,將報紙作為鼓吹革命的武器。梁啟超的《時務報》就是十九世紀末在上海創刊的。接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蘇報》、《警鍾日報》、《民國日報》、《神州日報》等先後在上海出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準備的《新青年》也誕生於上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些以傳遞信息為主的綜合性的報紙陸續在上海問世。如《上海新報》、《申報》、《新聞報》等。其中影響最大、出版時間最長的是《申報》。它從一八七二年創刊到一九四九年終刊,曆時七十八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上海被日軍占領,“租界”淪為“孤島”。一九三八年一月,由愛國人士創辦的《文彙報》在上海出版,一年多以後被迫停刊。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侵占了上海租界,強占了《申報》和《新聞報》。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借口《申報》、《新聞報》有敵產,派人主持其筆政,把這兩家日報納入了它的網絡。國民黨主辦的《中央日報》、《東南日報》、《和平日報》等也在上海出版。此時,一些民辦報紙先後問世,《文彙報》也在此時複刊。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國民黨強令民辦報紙《文彙報》、《聯合晚報》、《新民報晚刊》停刊。次年又查封了蘇商《時代日報》。連年戰亂和幾經摧殘,使發達的上海新聞事業陷於困境。到上海解放前夕,僅有《申報》、《新聞報》、《大公報》、《新民報晚刊》(一度停刊後複刊)等14家中外文報紙繼續出版。

上海解放前夕,中共上海市委(地下)以“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的名義公開出版油印的《上海人民報》。之後,通過在《申報》的中共地下黨員,利用該報設備鉛印出版。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停刊,出了8期。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宣告解放。上海市軍事管製委員會接管了《申報》、《新聞報》、《益世報》、英文《大陸報》以及華夏圖書出版印鑄公司。《解放日報》籌備人員即進駐《申報》館,與中共地下黨的新聞工作者勝利會師。他們在上海解放的次日——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就出版了《解放日報》創刊號,寫下了上海報業史新的一頁。

上海《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報兼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一九五四年十二月華東局撤銷,《解放日報》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一九六○年華東局重建,從一九六三年開始,《解放日報》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兼中共華東局機關報,直到一九六六年底。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幫”以後,《解放日報》恢複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一九八三年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成立後(該辦公室於一九八八年撤銷),《解放日報》兼顧上海經濟區的報道。

《解放日報》是以政治、經濟、社會和中共黨的生活報道為主的綜合性日報,具有較高的政治性、思想性、群眾性和可讀性。初創刊時,日出對開8版,後即改為6版,以後又壓縮為4版,一九八八年開始日出8版,是地方報紙中最早向國外發行的報紙之一。它以“立足上海,兼顧華東,麵向全國,走向世界”為自己的辦報和發行路線,一九九一年年底期發數為60多萬份。

上海《解放日報》創刊初期的社長兼總編輯為範長江、惲逸群。嗣後至一九八八年相繼任社長或總編輯的為張春橋、楊永直、楊西光、魏克明、王維、馬達、陳念雲。從一九八九年一月起,周瑞金為中共黨委書記,丁錫滿任總編輯。

上海解放之初,麵臨敵人封鎖、轟炸和破壞,《解放日報》於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發表社論,提出了克服暫時困難的6大任務,並用“反封鎖鬥爭的初步成果”為題,連續發表執行6大任務的綜合新聞。這是上海《解放日報》創刊後一次聲勢較大的宣傳報道,鼓舞了人民的鬥誌。以後,在宣傳恢複國民經濟、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工作中,都發表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報道。

在國家轉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解放日報》一方麵宣傳報道人民群眾意氣風發地從事經濟文化建設的重大成就,一方麵注意宣傳報道社會主義新風尚。在這些宣傳報道中,比較注意運用典型引路,先後介紹了一係列的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如一九五九年七月,《解放日報》以顯著地位介紹了“南京路上好八連”以後,得到了領導機關的重視和群眾的好評。在很長時間內,“身居鬧市,一塵不染”的“好八連”精神,在解放軍部隊、在上海和全國各地,成為“拒腐蝕,永不沾”的榜樣,成為推動各項工作的思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