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報紙(1 / 3)

軍隊報紙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它的初創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時期)起,就重視報紙工作。紅軍在戰鬥頻繁、敵人嚴密封鎖、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就創辦了一批油印、石印的小報和鉛印的報紙。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紅星報》。《紅星報》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在中央蘇區江西瑞金創刊,由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編輯出版,4開4版,有時出2版或8版,每周一期,供紅軍官兵和蘇區人民群眾閱讀。鄧小平、陸定一曾先後擔任《紅星報》主編。周恩來、朱德、王稼祥、陳雲、彭德懷、陳毅、羅榮桓、楊尚昆、左權等都為該報寫過社論和文章。在兩萬五千裏的長征途中,《紅星報》由鉛印改為油印,報社工作人員挑著4個鐵皮箱子隨軍行動,利用行軍、作戰間隙堅持編輯出版。缺少紙張,就利用各種廢舊紙張印刷出版,直到長征後期才停刊。《紅星報》辦得豐富多彩、通俗生動,受到紅軍官兵的喜愛,稱它為“戰士的良友”。此外,紅軍各方麵軍、各軍團和一些軍的單位自一九二九年開始就陸續出版了麵向紅軍官兵和工農群眾的各種小報,分別為三日刊、周刊或不定期刊。紅軍的報紙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幫助紅軍提高政治思想文化水平,密切官兵關係、軍民關係,及時傳播革命戰爭的勝利消息,揭露敵人的罪行,宣傳紅軍官兵英雄模範事跡,起到了鼓舞士氣、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重大作用。在長征途中,報紙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關於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以及民族政策等。紅軍巧過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等著名戰鬥,在紅軍的報紙上也都有過生動的報道。

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發揚紅軍艱苦奮鬥創辦報紙的光榮傳統,在遊擊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堅持辦報。八路軍所屬一一五師、一二○師和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分別出版了《戰士》、《戰鬥報》、《戰場》、《部隊生活》等報。新四軍軍部出版了《抗敵報》,所屬各師也出版了報紙,第四師的《拂曉報》,被讚為華中地區油印報之冠。

在解放戰爭時期,軍隊報紙有了更大的發展,從野戰軍到團,各級幾乎都辦了報紙,許多團辦的戰地快報,生動活潑,油印精美,傳遞迅速及時,對激勵鬥誌、教育部隊作用甚大,是戰爭時期軍隊報紙史上最為活躍、繁榮的一頁。這一時期,新華通訊社在各野戰軍建立了前線總分社,兵團設前線分社,縱隊(軍)設前線支社,與部隊報紙工作密切結合,組成了較完整的軍事報道係統。遍布全軍各部隊的大批軍事記者活躍在戰火紛飛的前線,及時向全國提供大量解放戰爭實況的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軍隊多數報紙仍在繼續出版,並且新辦了一些報紙。這時軍隊駐地已相對穩定,報紙發行已比過去方便;但報紙過多,分工不明,重疊雜亂,人力分散。為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於一九五一年三月、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一九五三年五月先後3次發出關於整理部隊報刊和加強報刊管理的指示和決定。按照上述指示和決定,兵團、軍、省軍區、師、團各級報紙相繼停辦,從而加強了各大軍區和軍兵種報紙的力量,進一步提高了報紙的質量。一九五四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開始為創辦全軍性的報紙進行籌備工作。

《解放軍報》

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家全軍性報紙——《解放軍報》在北京創刊。

一九五三年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在展開。軍隊在結束了長期戰爭之後,開始走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道路。新的形勢和任務迫切需要出版一張麵向全軍的報紙,以加強對全軍的思想領導和工作指導,密切上下之間以及各部隊之間的聯係。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和一九五五年四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先後批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關於籌辦全軍性報紙的計劃》和《關於籌辦全軍性報紙給中央的報告》,為即將問世的《解放軍報》勾畫出了藍圖:

性質: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部隊工作為基本使命的軍隊內部報紙,以尉以上軍官為主要對象。

刊期:先出對開4版,每周3期,以後再視需要和條件改為日報。

發行:由郵局內部發行,發至軍隊排級基層單位以及機關科、處,地方縣以上中共、政府機關和轉業軍人也可訂閱。

編製:編製級別為總政治部二級部。人員210人。其中軍官144人,職員及工勤人員66人。另設1個專用印刷廠。

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國防部長彭德懷致信毛澤東主席,呈報軍報籌辦方案。信中說:“全軍擬辦一個統一報紙,已籌劃很久,亦經軍委多次討論,妥否請批示。”中共中央領導成員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林彪、鄧小平審閱了《解放軍報》的籌辦方案,八月四日毛澤東主席批示“同意”。

至此,《解放軍報》的籌辦工作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經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軍委批準,歐陽文任《解放軍報》總編輯,趙易亞、邱崗、李希庚、唐平鑄為副總編輯。由總編輯、副總編輯和總編室主任胡癡組成編委會。一批像呂梁、張文暄、杜越凱、徐逸人、林欣、曹曲水、解勇、張秋橋等有辦報經驗的骨幹,也從全軍彙集到北京。

為了使《解放軍報》具有自己的特色,報紙的工作人員一方麵總結了軍隊各種小報的辦報經驗和參照各革命根據地報紙進行軍事宣傳的經驗;一方麵研究借鑒蘇聯的軍隊報紙《紅星報》的經驗,報社負責人曾赴蘇訪問。一九五五年內出版試刊26期。

按照軍隊的主要工作如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後勤工作以及理論、文化、時事政策等等宣傳內容,在總編輯領導下分別建立了編輯組;按照報紙出版的需要建立了總編室(下設版麵、攝影、美術、資料等組)、記者處、讀者來信處和秘書處。社址設在北京市平安裏三號。

一九五六年元旦,《解放軍報》正式出版。第一期發表社論《運用報紙指導工作》,向讀者說明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報的辦報宗旨:“第一是協助總部各級領導機關加強對部隊的高度集中統一的領導,使中央、國防部和總部機關的領導意圖更加迅速地傳達到各個部隊中去,並且幫助領導機關隨時了解下情,發現和解決部隊中存在的問題。第二是多方麵地介紹先進人物的先進經驗,歌頌部隊官兵中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精神,批判和克服各種消極情緒。第三是幫助全體官兵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黨的路線政策,學習我軍光榮傳統和蘇聯先進的軍事科學,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以提高軍官的素質,保證部隊戰鬥力的不斷增強和建軍作戰任務的完成。”

《解放軍報》創刊之後,在中共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領導下,貫徹辦報宗旨,在全國和全軍取得信譽,成為一張有特色有影響的對象性綜合報。但是《解放軍報》所走過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

從一九五六年創刊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是《解放軍報》的工作由全麵打基礎到蓬勃發展,並獲得廣泛影響的時期。五十年代後期幾年中,《解放軍報》艱苦創業,在平安裏建成辦公樓和印刷廠,各部門研討了工作規程和崗位職責,製定並頒發了記者、編輯、出版、檢查等各部門的工作細則。在報紙宣傳中,著重宣傳了義務兵役製、軍銜製、軍官服役條例等有關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條例條令。在宣傳形式上,版麵格局逐漸形成,第一版為以中共、國家和軍隊重大活動和中心工作為主的要聞版,第二版為軍隊工作版,第三版是專版副刊,第四版是國內外綜合新聞版。

進入六十年代,《解放軍報》的工作呈現了興旺繁榮的好勢頭。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深入抓基層,創造先進連隊和全軍大練兵的總部署,《解放軍報》把工作重點放到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幫助連隊解決問題,發現和推廣先進經驗上,報道了一大批先進單位和模範人物的經驗和事跡,對於當時艱苦奮鬥、助人為樂、奮發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在宣傳報道方法上,向“深、細、活”的方向進行改革,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受到全國新聞界的重視。在記者隊伍中,也湧現出一批作風艱苦、采訪深入、熟悉工作、聯係群眾的好記者。其中楊子才的事跡和經驗曾在全國新聞界推廣。《解放軍報》還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通訊網絡,對於及時了解情況、發現報道線索、培養作者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曾經專門召開會議邀請解放軍報社介紹經驗。這一期間,《解放軍報》在中共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的領導下,全社人員齊心協力,獻計獻策,報紙辦得有聲有色,受到從連隊到中共中央領導人以及中共中央軍委幾位元帥的稱讚。一九六四年七月,毛澤東主席為《解放軍報》題寫了報名及“思想戰線”刊名,並提議在同年“八一”建軍節正式啟用。

由於中共中央指導方針上的某些失誤以及林彪對軍隊工作的幹擾,《解放軍報》在宣傳上也有過一些失誤。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的浪潮中,《解放軍報》連續發表了幾篇鼓吹“大鬧共產主義”過熱空氣的社論;一九六五年二月,連續發表了七論“突出政治”的社論。這些言論片麵強調了主觀能動性和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為當時盛極一時的“左”的指導思想和社會思潮推波助瀾。此外,從六十年代起,《解放軍報》注重宣傳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由於受林彪提出的“最高最活”、“立竿見影”之類錯誤論調的影響,又把這一宣傳推向簡單化和庸俗化,以及對領袖人物的神化。

“文化大革命”期間,《解放軍報》在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直接插手下,一九六六年四至五月,發表了署名高炬的文章《向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開火》,批判“三家村”(指鄧拓、吳晗、廖沫沙三人)和中共北京市委;又接連發表了按語,把“政治落實到業務”斥為“通通是謬論”。林彪、江青還一再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的名義發表“兩報一刊”社論支持造反,鼓吹奪權,宣傳“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在全國造成惡劣影響。與此同時,林彪、江青在報社內部組織幫派,層層奪權,對多達半數以上的幹部和一般工作人員橫加罪名,打成“反革命”或進行隔離審查。一九七四年三月中旬至九月初,“四人幫”借“批林批孔運動”,到軍隊“放火燒荒”,無端指責《解放軍報》,強迫《解放軍報》隻準轉載,不準發表該報自己采編的稿件,使《解放軍報》變相停刊達半年之久。

但是,在中共中央軍委一些領導人抵製下,“四人幫”企圖控製《解放軍報》的計劃沒有能完全實現。《解放軍報》的多數編輯記者對於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也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抵製和鬥爭,對中共中央軍委正確的部署和決策,盡力貫徹執行。一九七五年,正當“四人幫”篡黨奪權猖狂之際,《解放軍報》按照主持中共中央軍委工作的鄧小平、葉劍英的指示,製定了規模空前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十周年的宣傳計劃。從七月至十一月,發表多篇社論、評論和劉伯承元帥的長篇文章《回顧長征》;刊用了一批反映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天險等重大戰役的回憶錄;還編寫了近萬字的連隊講話材料;刊登了大量再現紅軍英姿的照片、圖畫,前後共用40多個版麵。在當時“四人幫”橫行和“幫八股”統治輿論界的氣氛下,大量謳歌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英勇犧牲、艱苦奮鬥光榮傳統的長征故事,使廣大幹部戰士和人民群眾耳目一新,精神振奮。在“四人幫”殘酷迫害老幹部的情況下,《解放軍報》這樣不惜篇幅宣揚許多老幹部、老戰士的光輝形象,為革命老前輩歌功頌德,也是冒有風險的。在此期間,《解放軍報》還以較多的篇幅宣傳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內務條令和紀律條令。這對於當時泛濫成災的無政府主義是個抨擊。一九七六年《解放軍報》進行了關於唐山大地震的抗震和戰備的宣傳報道,強調軍隊必須發揚傳統,為民造福,一切行動聽指揮。這些宣傳報道,對於穩定部隊、發揚正氣起了積極作用。

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解放軍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社人員迅速恢複遭到嚴重破壞的內部工作秩序,並且在報紙宣傳報道上大力進行撥亂反正的工作。這期間,《解放軍報》發表了大量揭露林彪、“四人幫”的罪行及其反動實質,歌頌和懷念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文章,反映了廣大幹部戰士和人民群眾的心願。在真理標準討論中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一九七八年年底,具有曆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隨著中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以及改革開放方針的確立,《解放軍報》的宣傳思想和宣傳重點也相應地發生了轉變。宣傳指導思想是,積極宣傳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軍隊和平時期的建設。在宣傳重點上,集中突出地宣傳軍隊建設戰略指導思想的轉變,即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轉到和平時期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上來;宣傳在和平時期軍隊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大局,在大局下開展工作;宣傳和平時期軍隊的中心工作是教育訓練,把教育訓練擺到戰略地位上來;宣傳加強和改革軍隊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以保障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在這一時期,《解放軍報》對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軍隊的體製改革、精簡整編以及中越邊界自衛反擊戰,都進行了集中突出的宣傳報道。一九七八年,《解放軍報》在新聞業務方麵,從新聞寫作到版麵設計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進。

經中共中央軍委批準,《解放軍報》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在國內外公開發行,以麵向和吸引更大的讀者群。公開發行以後的《解放軍報》,讀者對象由主要是軍隊擴大為以軍隊為主同時麵向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和預備役軍人,以及接受軍訓的大中學生、轉業軍人、軍人親屬和人民群眾。宣傳任務由單一的指導軍隊工作轉向同時對全國人民進行國防教育、報道軍隊現代化建設成就、傳播國外軍事信息、開展國際軍事交往、宣傳軍政軍民團結等諸多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