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冬開始,《解放軍報》進行了改版,從內容到形式都作了較大的改進,並每周出一到兩次彩報;一九九一年年底,又出彩印周末版,力求辦得更有吸引力、感染力。
《解放軍報》一九五六年創刊之初,發行量為13.25萬份,十年動亂時期,由於軍隊介入“文化大革命”等複雜因素,報紙發行量曾經達到200多萬份,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批判林彪、“四人幫”期間,發行量達241.1萬多份,一九九一年底發行量降為60多萬份。《解放軍報》除在北京印刷外,還設有沈陽、濟南、上海、廣州、海口、昆明、成都、武漢、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拉薩12個代印點。
解放軍報社還編輯出版中共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機關刊物《中國民兵》月刊。該刊一九八四年十月創刊,在全國公開發行,一九九一年底發行80多萬份。出版《新聞與成才》月刊,以培養軍隊和地方兩用的新聞寫作和其他寫作人才。解放軍報社附設長征出版社,主要彙集出版《解放軍報》發表過的文章,以及有關新聞、軍事學科和其他方麵的書籍。
《解放軍報》一九九一年有編輯記者182名,管理人員33名,另有一個擁有300多名職工的印刷廠。
從一九五六至一九九三年,先後擔任《解放軍報》社長或總編輯的為歐陽文、李逸民、華楠、趙易亞、劉宗卓、吳之非、呂梁、祝庭勳、楊子才、徐才厚、孫忠同。其間,胡癡曾任代理總編輯,錢抵千曾任代理社長。
二
作為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報的《解放軍報》,有自己特定的任務、對象和辦報傳統。這一特殊性體現於《解放軍報》各個時期的宣傳報道之中。
(一)立足於推動中共中央軍委部署、決策的貫徹實施。
《解放軍報》在讀者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幹部戰士習慣於把《解放軍報》看作傳達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共中央軍委、解放軍各總部號令的輿論陣地;軍外人士則將《解放軍報》當作軍方的發言人。廣大讀者的這一看法,來源於《解放軍報》在長期宣傳報道上所體現和發揮的中共中央軍委的喉舌作用。
“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提出要撥亂反正和從嚴治軍。一九七七年年初,《解放軍報》貫徹一九七五年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精神,以“軍隊要整頓,要準備打仗”為題,發表了一係列言論和文章。五至七月,《解放軍報》抓住“四人幫”反軍亂軍的要害,連續刊出《應該不應該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應該不應該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應該不應該遵守紀律和規章製度》、《應該不應該整頓軍隊》等10篇分清路線是非的評論。十二月以後,《解放軍報》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全會的精神,又對“四人幫”幫派體係中的三種代表人物——“震派”、“風派”、“溜派”分別撰文剖析批判。一九七八年四五月間宣傳了全軍政工會議關於恢複和發揚優良傳統,加強政治工作的精神。一九七八年五月,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解放軍報》發表了由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主持修改、吳江起草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引導全軍上下解放思想,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此文,首都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報紙紛紛轉載,對推動這一討論起了重要作用。繼而《解放軍報》按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反複闡述鄧小平提出的“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論點,適時宣傳了中共的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在重點反對左的傾向的同時,《解放軍報》又堅持對右的社會思潮的批評,如一九八二年對電影劇本《苦戀》進行了批評和討論。這個批評得到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肯定,但也有缺點,評論文章說理不夠完滿,有些方法和提法考慮得不夠周到。
一九八五年五月,中共中央軍委作出了軍隊建設要在指導思想上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鄧小平提出了新時期軍隊總任務。此後,《解放軍報》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宣傳。強調軍隊建設要突出改革、提高素質、減少數量、加強裝備;實際工作的轉變與指導思想的轉變應當同步,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政治工作要在戰略轉變中發揮服務、保證、推動改革的作用。
一九八八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幹部製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實施《現役軍官服役條例》、《軍官軍銜條例》和《文職幹部暫行條例》,並給離休老幹部頒發功勳榮譽勳章。對此,《解放軍報》進行大規模的連續宣傳報道,表達了中共和國家以及廣大人民對老幹部的關懷和熱愛,推動了這3個條例的實施。
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發生的動亂和北京的反革命暴亂中,《解放軍報》在中共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的領導下,排除錯誤輿論導向的幹擾,始終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領導人的表揚。
一九九○年以後,《解放軍報》又有了新的變化。在抓緊實現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和版麵改革的同時,在宣傳報道上力求做到指導思想明確,基調穩妥,重點突出。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毫不動搖地把宣傳中共的基本路線、宣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放在首要位置。在對於軍隊工作的指導方麵,突出宣傳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圍繞“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宣傳軍隊要注重質量建設,走精兵之路的思想。這些宣傳適應了形勢的要求,對於軍隊的穩定和建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堅持麵向基層。
連隊是軍隊的基礎。中共中央軍委部署、決策的實施,部隊各項任務的完成,最終要落實到基層。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解放軍報》創刊號上,刊有10多篇反映學習軍事、政治、文化,執行紀律和規章製度,加強共產黨、共青團支部建設的報道,還有一個整版的幹部戰士來信。三十多年中,《解放軍報》始終把有關基層建設的報道放在重要地位。
《解放軍報》指導基層建設,各個時期有所側重,但對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是反複宣傳,抓住不放的。如軍隊的優良傳統——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指揮槍的原則、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三大任務”、“三大民主”、“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軍紀軍規——包括執行命令、遵守紀律、貫徹落實各種條令條例和規章製度;官兵關係——軍官愛護士兵、作風民主、辦事公道,士兵尊重軍官、服從管理、聽從指揮等;軍民關係——擁政愛民、搶險救災、支援建設等;組織生活——共產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共青團支部的助手作用,革命軍人委員會的突擊作用等。這些都是《解放軍報》經常宣傳的主要內容。每逢“八一”建軍節,新兵入伍,新的條例頒布等時機,報紙更是集中進行宣傳。
六十年代的最初幾年,《解放軍報》以抓基層建設為中心,連續持久地進行了生動活潑的宣傳報道。一九六一年,中共中央軍委總結群眾實踐的經驗,提出創造“四好連隊”(“四好”為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風好,軍事訓練好,生活管理好)、“五好戰士”(“五好”為政治思想好,軍事技術好,三八作風好,完成任務好,鍛煉身體好)的號召,《解放軍報》在總政治部領導下,緊密結合實際,深入進行了報道。幾年中,發表了大量新聞、通訊和文章,並把重點放在抓好言論和抓好典型兩個方麵。在抓言論方麵,連續幾年都發表元旦社論,對基層建設的形勢和新的一年的任務,全麵而簡明地進行闡述;平時,也經常地通過社論、短評、編後等進行指導,如強調打基礎,抓思想,要積極地“創”,不要消極地“保”,明確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等。典型宣傳方麵,主要是對宣揚過的一些重大典型,深入係統地報道它們的經驗。如總政工作組總結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長篇經驗,“硬骨頭六連”的連隊建設經驗,雷鋒所在部隊培養雷鋒成長的經驗等,報上都全文刊登。這些經驗介紹,對基層建設起了很大促進作用。《解放軍報》這一時期的報道,受到部隊的歡迎,也引起了地方機關企業的重視。
一九六四年,在葉劍英元帥和羅瑞卿大將的倡導下,《解放軍報》宣揚了模範教練員、連長郭興福創造的群眾路線的練兵方法,大量報道了陸、海、空軍各部隊基層的練兵和比武活動,特別是報道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檢閱北京、濟南軍區部隊軍事表演,推動部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練兵熱潮。
深入實際抓基層,給報紙版麵,給編輯、記者、通訊聯絡工作,都帶來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新變化。加強報道內容的思想性、指導性與生動活潑的形式融合起來,使報道短小精幹、豐富多彩,成了全社工作人員的追求目標,因而報上出現了不少受歡迎、有影響的文章和專欄。如選登基層工作和部隊生活中帶傾向性的事例,加上精心寫作的短言論進行具體分析,能點到讀者心上的“一事一議”專欄,常被幹部戰士特別是基層幹部爭相傳閱。這一形式曾為多家兄弟報刊仿效。集納部隊好人、好事、好經驗,圖文並茂的“山花爛漫”專欄,也成為《解放軍報》節日前夕的有特色品種。“思想戰線”專版善於抓傾向性的問題進行剖析,內容具體實際,文字通俗短小,針對性強,很能吸引讀者,為報紙理論宣傳帶來新鮮氣息。
一九六五年後,林彪提出了所謂“突出政治”、“政治可以衝擊一切”的極左口號,使基層建設逐漸脫離正確的軌道,大練兵活動夭折,報紙的報道也隻得中止。
在加強基層報道中,一九八六年三月至一九八八年三月解放軍報社曾派出張友謙、範炬煒兩記者,首次進行中國大陸周邊行。他們先從鴨綠江橋頭騎自行車沿海疆南去,到達廣西的北侖河口,後又從北侖河口乘汽車沿中國陸疆北上,回到鴨綠江橋頭,總行程5.6萬公裏。在周邊行中,他們訪問了上百個邊城、邊寨、邊防哨所和50多個海島連隊,了解海邊防幹部戰士的精神風貌、物質文化生活,以及祖國周邊政治、軍事、經濟、地理環境、曆史變遷等情況,寫出了大量報道,僅在《解放軍報》開辟的“海疆行”、“邊疆行”兩個專欄中就刊用了160餘篇,後彙集成書出版。
一九九一年,《解放軍報》以共產黨的建設為主線,加強共產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教育的宣傳。這項宣傳共發稿件700多篇,有係列言論,有新聞報道,有經驗介紹,有專欄文章,還有故事等,其中一、二版頭條70多篇。這項宣傳貫穿全年,重點突出,指導性較強,受到部隊歡迎。
(三)把典型報道作為宣傳先進的主要方法。
宣傳先進,是《解放軍報》的一個辦報宗旨,也是一個傳統。三十多年中,它宣傳了許許多多先進人物和先進單位。五十年代,比較著名的,有想方設法節約擦炮布、帶動全軍開展節約活動的班長郭雲鳳;有東南沿海炮戰中英勇殉國、被譽為“海邊青鬆”的安業民;有紅軍團長當農民的方和明、回鄉參加農業建設的少將甘祖昌等。六十年代,是《解放軍報》典型報道的鼎盛時期,它除了以較大篇幅報道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共產主義戰士雷鋒,身居鬧市、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傳統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刻苦訓練、作風緊張、紀律嚴明的“硬骨頭六連”等先進事跡外,還突出宣傳了雷鋒式的戰士、舍身救戰友和人民群眾的王傑、歐陽海、劉英俊、張春玉,保衛邊境英勇犧牲的羅光燮、司馬義·買買提,愛民模範謝臣、普布紮西,在海戰中身負重傷堅持戰鬥的麥賢得,在軍事訓練中創造群眾路線練兵方法的優秀連長郭興福,深入苗家侗家山區的人民武裝幹部吳興春,英勇善戰的海軍“海上猛虎艇”和空軍“霹靂大隊”等。這一批英雄人物和模範單位,特別是雷鋒、“好八連”等,不但在當時風靡全國,而且盡管歲月流逝,他們仍然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閃耀著曆史的光輝。
在典型報道上,由於林彪的幹擾破壞和“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出現過求全、拔高,報道模式化,以至於不近情理、內容失真等現象。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中,錯誤地報道過一些“學毛著”和“支左”的所謂“典型”,嚴重地損害了典型報道的聲譽。粉碎“四人幫”之後,《解放軍報》努力恢複抓典型的傳統,報道了一批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和集體。其中有模範軍醫呂士才、舍身救人的軍校學員張華、戰鬥英雄盛其順,在軍事訓練中具有挑戰精神的指揮員王聚生,義務兵的好母親趙趁妮,軍人的模範妻子段蘭英,率領部隊在大興安嶺奮勇滅火的師長吳長富,以及禦敵守邊的“鐵班子”某守備師黨委,被命名為“天涯哨兵”的西沙中建島守備隊,被命名為“喀喇昆侖冰峰哨卡”的新疆神仙灣守備隊,協助地方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北京軍區部隊,培養軍隊和地方兩用人才的南京軍區部隊,一九八九年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亂中湧現的被授予“共和國衛士”稱號的英雄。
根據軍委和總政治部關於加強雷鋒精神教育的指示精神,一九九○和一九九一年,報紙關於學雷鋒的宣傳一直沒有間斷,共發專稿530多篇。其中,在注意抓崗位學雷鋒的同時,下力抓出了一大批先進人物典型。其中,張子祥、李潤虎、嚴力賓、李誌軍、張奇等,不僅在全軍而且在全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中有的受到中央領導人的讚揚,有的名列“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中。從上述各個時期先進典型的宣傳中,可以看出軍隊工作前進的足跡,也看出《解放軍報》典型報道的針對性和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