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作戰報道中的特色和權威性。
戰爭是新聞熱點。作為軍隊報紙,搞好和平時期的局部戰爭報道,是責無旁貸的事,更是強化國防意識、振奮國威軍威、宣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好時機。《解放軍報》自創刊以後,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凱旋,以及幾次自衛反擊作戰,包括東南沿海作戰和國土防空作戰、解放西沙群島的戰鬥等,都以較多的版麵,盡可能作了翔實、全麵又具有特色和權威性的報道。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新疆、西藏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被迫自衛反擊。對於這一舉世矚目的事件,《解放軍報》充分報道了戰況和背景,刊登了英雄的邊防哨兵吳元明、鋼鐵八勇士、“楊安連班”等11個經國防部授予英雄稱號的個人和集體的事跡。一九七九年二月,中國邊防部隊在中越邊境被迫進行自衛還擊。解放軍報社先後派出81人奔赴廣西、雲南和東北、新疆邊防,隨第一線部隊進行采訪報道。赴前線執行任務的人員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地記者的傳統作風,艱苦奮鬥,緊張快幹,廣西、雲南前線戰鬥打響的頭一個星期就發回新聞稿40篇,內參稿43件。在數月之內,集中報道了上百個英勇善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生動地反映了新的曆史時期人民軍隊的英雄風貌。隨軍行動的記者們,在戰壕裏采訪,在彈雨中攝影,冒著生命危險獲取第一手材料。記者胡鬱文右手負傷後用左手寫稿,在治療中還向傷員采訪,表現了軍事記者應有的頑強作風和強烈的事業心。在這次戰鬥中,解放軍報社主要領導人親率記者深入第一線部隊,組織報道工作。解放軍報社赴前線人員中,有3人立二等功,17人立三等功。
《解放軍報》的戰事報道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注重對衝突起因和背景進行深入介紹,充分反映中國軍隊被迫自衛還擊的正義性質,以增強全軍官兵和全國人民的國防意識。二是戰鬥報道重在表現參戰者的思想和精神麵貌,避免就事論事和繁瑣的過程描寫。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解放軍報》報道的“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如戰鬥英雄史光柱、英雄指導員錢富生等人的事跡,在全國全軍廣為流傳,鼓舞全國人民為保衛祖國作出貢獻。三是反映廣大人民和地方政府對軍隊作戰的熱情支援,體現前方後方團結一心,發揚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戰鬥報道要翔實準確,以事實的感染力影響讀者。戰事報道產生於情況瞬息萬變的戰場,采訪和觀察常常受到條件的局限,因此更需要注意數字和情況的核對,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由於前線記者和後方編輯都認真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所以曆次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報道都未發生大的差錯,保證了戰事報道的權威性。
此外,《解放軍報》還宣傳了軍隊在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在抵禦自然災害、進行搶險救災鬥爭中,在捍衛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鬥爭中湧現出來的許多英雄人物和模範事跡。如在一九六八年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工程中,一九七六年震驚世界的唐山抗震救災中,一九八三年引灤入津的百裏戰線上,一九八七年大興安嶺森林的滅火戰鬥中,一九八九年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亂的鬥爭中,一九九一年抗洪救災中,都有軍隊參加,並作出了巨大貢獻,對其中的許多英雄模範人物,《解放軍報》都作了報道。這些報道,形象而又生動地體現了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軍人的高度自我犧牲精神。
各大軍區和各軍兵種報紙
一九五○年,全國設6個大軍區,一九五五年改劃為11個大軍區。11個大軍區和海軍、空軍、鐵道兵、工程兵都有自己的機關報,共15家。其中有些報紙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創刊的,具有光榮的曆史。一九八二年,鐵道兵、工程兵的建製撤銷,一九八五年軍隊實行精簡整編,大軍區劃為7個。鐵道兵、工程兵和撤銷的4個大軍區的報紙也隨之停刊。一九八三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創辦《人民武警報》。一九九一年,第二炮兵創辦《火箭兵報》。至此全軍報紙由15家減為11家。
各大軍區和軍兵種報紙及其變動的情況是:
《前進報》是中共沈陽軍區委員會機關報,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創刊。它的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的《自衛報》。
《戰友報》是中共北京軍區委員會機關報,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在北平創刊。《戰友報》的前身是《華北解放軍》報。《華北解放軍》報的曆史可追溯到一九三七年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創辦的《抗敵報》及後來的《抗敵三日刊》、《子弟兵報》和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出版的《人民軍隊》報。
《前衛報》是中共濟南軍區委員會機關報。它的前身是中共山東軍區委員會機關報《前導報》。一九五五年四月,山東軍區改為濟南軍區,經軍區政治部決定,定名為《前衛報》。
《人民前線》報是中共南京軍區委員會機關報。它的曆史可追溯到新四軍於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創辦的《抗敵報》。一九四七年二月,新四軍與山東軍區部隊合編為華東野戰軍後,創辦了《華東前線》報。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八日改稱《人民前線》報,仍為中共華東野戰軍委員會機關報。一九四九年一月起改為《人民前線》雜誌。一九五二年五月一日起重新出版《人民前線》報。當時為中共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委員會機關報。
《戰士報》是中共廣州軍區委員會機關報。《戰士報》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於一九三○年創辦的《戰士報》。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一一五師的報紙。後來,這支部隊到了東北,彙同其他部隊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出版了《自衛報》,後又改名《東北前線報》、《前線報》。在解放戰爭中,部隊南下,一九五○年四月中南地區全部解放。中共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委員會決定出版報紙,為了繼承和發揚紅軍時期的辦報傳統,定名為《戰士報》。
《戰旗報》是中共成都軍區委員會機關報。它的前身是川西軍區的《建軍報》。一九四九年冬,第二野戰軍揮師南下解放大西南,二野的機關報為《人民戰士》報。西南軍區成立後,《人民戰士》報成為中共西南軍區委員會機關報。一九五五年四月,西南軍區撤銷,成立成都軍區,《人民戰士》報人員大部調《解放軍報》社。原川西軍區的《建軍報》改為成都軍區的機關報。一九六五年十月《建軍報》更名為《戰旗報》。
《人民軍隊》報是中共蘭州軍區委員會機關報,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五日在西安創刊。當時是中共第一野戰軍委員會機關報。一九五○年,西北軍區與第一野戰軍合並為西北軍區,原西北軍區的《戰鬥報》和《人民軍隊》報也合並,繼續沿用《人民軍隊》報的名稱。一九五四年四月,西北軍區改名為蘭州軍區以後,成為中共蘭州軍區委員會機關報。原《戰鬥報》是賀龍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會師後,在湘鄂川黔邊區創辦的。隨著革命鬥爭的發展,《戰鬥報》曾先後是中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八路軍一二○師、晉綏軍區、西北軍區的委員會機關報。
《人民海軍》報,是中共海軍委員會機關報,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在原《人民海軍》雜誌的基礎上創刊的。
《空軍報》是中共空軍委員會機關報,一九五八年三月十日創刊,當時名稱是《人民空軍》報。出至第146期,為有別於《人民空軍》雜誌,改名為《空軍報》。
《人民武警報》是中共武警部隊委員會機關報,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創刊。
《火箭兵報》是中共第二炮兵委員會機關報,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創刊。
一九八五年全軍實行體製改革,精簡整編,原烏魯木齊軍區的《戰勝報》合並於蘭州軍區的《人民軍隊》報,原昆明軍區的《國防戰士》報合並於成都軍區的《戰旗報》,原福州軍區的《解放前線》報合並於南京軍區的《人民前線》報,原武漢軍區的《戰鬥報》合並於廣州軍區的《戰士報》。
一九九一年,七個大軍區和海軍、空軍、二炮、武警的報紙共11家,都是4開4版,大都一周3刊,有的一周4刊,發至每個班,通過郵局發行。這11家報紙加上成都軍區的《兩用人才報》和廣州軍區的《科學文化報》,每期總發行量為70餘萬份。
各大軍區和軍兵種中共黨委都重視對所屬報紙的領導,曾分別設置黨報委員會,研究和解決報紙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後來不設黨報委員會,改由中共黨委分工一位常委直接領導。
這些報紙的辦報方針是:麵向基層,麵向連隊,以戰士為主要對象。任務是深入淺出地向廣大基層幹部戰士宣傳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共中央軍委、總部和軍區、軍兵種黨委的重要決定和指示,介紹部隊在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的新經驗、新創造、新事物,反映基層建設中的問題及幹部、戰士的願望和呼聲,大力宣傳先進典型,推動部隊各項工作的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各報在貫徹以上方針和任務時,具有以下特點:
(一)一般用四分之三左右的篇幅反映基層的活動,用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反映領導機關和其他方麵的活動。努力做到同基層幹部戰士貼得近些,有“戰士味”,使他們愛看愛讀。
(二)把做好中共的喉舌和做基層幹部戰士的親密戰友結合起來。如在宣傳中共的農村政策時,一方麵編寫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一方麵采取刊登戰士家信、探家見聞和來隊家屬介紹家鄉情況等喜見樂聞的方式,生動客觀地宣傳中共的農村政策給農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使戰士加深對中共的農村政策的理解,提高在政治上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覺性,引導他們處理好個人利益、家庭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係,安心在部隊服役。
(三)經常宣傳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事跡,為基層樹立榜樣。一些有影響的先進典型,常常是在軍區、軍兵種的報紙上宣傳報道後,再向全軍、全國宣傳推廣。
(四)設立專版或專欄,介紹基層建設的先進經驗,組織關於加強基層建設的討論,發動幹部戰士為加強基層建設獻計獻策。如《空軍報》的專欄“你為基層做了些什麼?”《人民海軍》報的專欄“我為指導員獻一計”,都很受讀者歡迎。“我為指導員獻一計”專欄在創刊後的三個月內收到戰士獻計6000多條,許多“計”刊出後即被指導員采用。各報曾就怎樣搞好官兵團結,怎樣當好連長、指導員、司務長、班長,怎樣帶好城鎮兵,怎樣辦好食堂等組織經驗交流,還根據基層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群眾討論,幫助廣大幹部抓好基層建設。
(五)針對青年戰士對文化科學知識的渴求和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的需要,各報都創辦了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專版。另外,成都軍區出版的《兩用人才報》,廣州軍區出版的《科學文化報》,都很受軍內外讀者歡迎。
針對青年戰士興趣廣泛、喜愛文娛活動的特點,各報還在第四版創辦周末文藝副刊,刊登幹部戰士創作的文藝小品、散文、詩歌、漫畫和文娛材料,活躍了軍營生活。
(六)各報都重視給戰士發表言論的機會,開辟了“大家談”、“知心話”等欄目,刊登戰士的來信和小言論,讓戰士們據事論理,發表各種意見,以親身經曆,寫身邊的事情,講實在的體會。這些言論和來信,反映戰士的呼聲,受到領導機關的重視,還起到了戰士自我教育的作用。
(七)定期到基層調查了解幹部戰士對報紙的意見,不斷改進業務,提高報紙的質量。
此外,各報根據本軍區本軍兵種擔負的任務和所處地區的特點,辦出各自的特色。如《人民海軍》報提出要有“海味”,突出宣傳愛艦、愛島、愛海洋的思想;《空軍報》突出報道飛行部隊的戰鬥生活和一切為飛行服務的內容;《前進報》把向雷鋒學習作為一條紅線,長期堅持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報道了一批新時期學雷鋒的典型;《戰友報》和《人民前線》報報道了部隊在教育訓練改革、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麵所創造的新經驗和生動事跡;《前衛報》通過開展“祖國在我心中”的宣傳,對部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戰士報》針對部隊駐地在特區和對外開放地區,部隊受環境影響較大,正確地抓了關於思想觀念更新的宣傳,大量地介紹了部隊在改革創新方麵的嚐試,開展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討;《戰旗報》大力宣揚“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同時針對成都軍區擁有萬裏邊防線,部隊駐在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的特點,辟有“萬裏邊防”、“民族團結”、“民族風情”等專欄,宣傳部隊開展民族工作,落實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和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生動事例;《人民軍隊》報針對部隊駐地在艱苦的西北邊陲和多民族地區的特點,突出宣傳了熱愛大西北和搞好民族團結、加強邊防建設的先進典型。
各報還發揚群眾路線的辦報傳統,重視抓好通訊員隊伍建設。各報在各級領導機關和基層單位都有業餘通訊員,還采取舉辦新聞報道集訓班,選調優秀通訊員到報社實習,或派人下部隊向通訊員授課等辦法,提高通訊員的業務水平。報紙都辟有指導通訊員采訪寫作的專版,或創辦通訊業務刊物。廣大通訊員為報社提供了豐富的稿源,反映了基層大量的新情況,是報社的得力助手。各報每年通過評選優秀通訊員和評好稿等活動,獎勵優秀通訊員。有些優秀通訊員轉業到地方報社工作後,成為新聞戰線上的骨幹力量。更重要的是從中培養了大批軍隊幹部,特別是政治工作幹部。許多出色的宣傳、組織、秘書等部門的負責人和一些稱職的軍、師政治委員,就是從報道工作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