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的計劃生育(1 / 3)

發展中國家的計劃生育

1.人口爆炸的危險消除了嗎?

還沒有。世界人口仍然在增加。盡管從6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率一直在下降,全球人口每年增加約8千萬,換句話說,每年增加一個德國人口。幾乎所有這些增加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的人口生育仍然很高。高生育率會加重發展中國家的負擔。它會使經濟發展的機會喪失,增加婦女和兒童的健康風險,減少提高教育、營養和教育的機會,使生活質量下降,同時會使如飲用水等資源變得更加稀缺。對發展中國家婦女的調查表明,很大一部分婦女,從10%到40%,希望有生育間隔或者節製生育,但她們並沒有采取避孕措施。這一發現意味著對避孕的持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回顧曆史,我們會看到,自願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滿足避孕需求方麵一直卓有成效,而且計劃生育政策也幫助發展中國家緩解了高生育率所帶來的壓力。

聲稱人口爆炸的威脅已經不存在的論調是不成熟的。同樣,從總體的人口趨勢和預測去推斷人口增長已經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從而不再需要計劃生育政策的論調也是錯誤的。理由如下:

1.1.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仍然很高。

世界人口增長多數發生在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最無力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社會經濟發展也受高生育的製約。尤其是南部非洲並沒有經曆如亞洲和拉丁美洲那樣的變化:其總和生育率為6.0,盡管有幾個國家,如肯尼亞、津巴布圍、加納和讚比亞的生育率在下降。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每位婦女終生平均生育6.5個孩子。

1.2.人口增長慣性很強,在今後25至50年間人口總量將繼續增加。

生育率穩定在更替水平,即總和生育率為2.1後,總人口數量還要增加一段時間。這種現象被稱為“人口慣性”,出現在年齡較輕的人口中。如果很大比例的婦女處於育齡期,那麼,即使婦女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總數也不會下降,甚至增加。人口慣性是一種有力的人口力量,在未來100年內,世界人口增長的一半會源於人口增長慣性。

1.3.數量可觀的人口將達到生育年齡。

到2000年,近5億婦女將處於生育旺盛年齡:15-24歲。她們多數來自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處於生育旺盛年齡階段的婦女數量將創曆史紀錄。但是,如果婦女晚生加間隔,那麼,人口增長率會低很多。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平均說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較年輕,處於生育年齡的人口比例也較高。即便處於這一年齡段的每對夫婦平均隻生育兩個孩子,如果年齡結構較輕,人口仍然會繼續增長。

1.4.削弱計劃生育政策會降低生育下降速度。

全球生育率的下降是計劃生育政策和提高婦女教育的相關努力取得成功的佐證。多數人口預測都假設生育的進一步下降要依賴持續的計劃生育政策。如果削弱計劃生育政策,生育下降的速度會放慢。

1.5.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小家庭偏好。

高生育率與發展中國家超過1億婦女的偏好背道而馳,她們希望限製家庭規模的擴大,或者加大生育間隔。人口學家將這種偏好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稱為“避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一概念指不想再要孩子或者想推遲懷孕,但避孕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的婦女生育意願。避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兩個主要原因是(1)缺乏避孕方法或可獲性的知識;(2)擔心對身體有影響。通過提高避孕的可獲性,增加避孕方法的選擇,降低健康風險,計劃生育有助於實現婦女的生育意願。縮小偏好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有助於減少非意願懷孕的數量。因為這些懷孕一般要以人工流產的方法來解決,而人工流產會給婦女健康帶來風險。

1.6.即使在一些生育率低的國家,仍需提高避孕的可獲性以減低對人工流產的過分依賴。

例如,目前俄羅斯平均一個婦女生育1.2個孩子。俄羅斯婦女取得這樣低生育率的一種方法就是人工流產,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工流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俄羅斯婦女一生平均有2.5次人工流產,而在20年前,這一數字高達4.5。

通過防止會帶來人工流產的非意願懷孕,提高避孕的可獲性有助於減少對既不經濟,又有危險的人工流產的依賴。例如,對匈牙利30年來的數據分析表明,提高避孕的使用會降低人工流產的數量。其他國家的數據,如韓國,也支持這一結果。而來自俄羅斯和卡紮克斯坦的數據顯示,由於避孕服務的擴大,90年代初以來,這兩個國家的人工流產率有所下降。最近對孟加拉兩個地區的比較研究發現,在計劃生育政策有效的地區,人工流產率也很低。

2.計劃生育在各方麵所帶來的利益

通過為育齡夫婦提供多方麵的避孕選擇,計劃生育大大地提高了發展中國家避孕的使用。反過來,這又對60年代以來的生育率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控製能帶來生育下降的經濟增長因素後,據估計,計劃生育對1965-1990年間世界生育下降的貢獻為43%。而且,有效的計劃生育項目,加之經濟增長會更有助於提高避孕的普及和生育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