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在各地以多種形式取得成功。它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強大的政治支持、設計合理而又能夠得以貫徹執行的項目、優質的服務和多種方法的可獲性、根據具體情況因地製宜,以及充足的經費來源。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成功的計劃生育的範例。其中,有許多經驗已經為人所知。通過美國政府的支持,許多研究考察了在不利的社會和文化條件下,如何設計和運作成功的計劃生育項目的經驗。
由於避孕使用的擴大帶來的生育率下降同時在發展中國家和捐助國中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下麵我們將詳細說明這些影響。
2.1.健康和優質生活的利益
2.1.1降低孕婦死亡風險。計劃生育會降低與生育有關的死亡風險。在發展中國家,婦女生育帶來的死亡風險比發達國家高20倍。許多連續的生育都麵臨這種風險。非洲婦女的總和生育率是6.0,平均每個婦女麵臨1/18的生育死亡風險。生育水平降低一半,這種風險也會相應地下降一半。
通過將婦女的初育年齡推遲到20歲以及20歲以上、使生育間隔加大到至少2年、降低可能導致人工流產的非意願懷孕,有效地使用避孕措施還能降低孕婦死亡率。在加拿大和斯堪地那維亞的研究表明,有效的避孕,加上性教育,降低了年輕婦女的懷孕和人工流產數量。在那些人工流產不安全的地區,作為減少非意願生育,降低生育帶來的死亡風險,有效的計劃生育顯得尤其重要。
2.1.2.提高孩子的健康。降低生育也會使孩子更健康。生育水平高往往會帶來生育間隔過於密集(少於2年)、兄弟姐妹太多,以及母親年齡較小或較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帶來相對較高的死亡風險。例如,有數據顯示,在0歲到1歲的孩子中,間隔少於2年出生的孩子比生育間隔大於2年出生的孩子死亡風險高2倍。而且,生育間隔過於密集會
導致出生嬰兒體重偏低。最後,生育間隔過於密集會幹擾母乳喂養,而母乳喂養對孩子的營養和孩子抵禦疾病能力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計劃生育有助於婦女實現理想的生育間隔年數。
2.1.3.提高婦女的生活選擇權。允許婦女對生育有更多的控製會提高婦女地位,使她們在文化和經濟發展的社會裏有更多的選擇。一般地說,高生育水平意味著婦女在不到20歲就開始懷孕和生育。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裏,這種早孕的模式伴隨著1/4的婦女從小學就開始輟學。而且,在這些國家裏,婦女在她們的一生中要用6年的時間懷孕,23年的時間去照管6歲以下的孩子。
2.1.4.減輕學校負擔。降低學齡兒童的人口比例會減輕學校的負擔。撫養孩子的負擔減輕後,家庭和國家會將更多的投資用於改善教育條件,提高未來勞動力的素質。在1970-1990年間,韓國的生育水平從每個家庭平均4個多孩子下降到少於2個孩子。與此同時,中學入學率也從38%上升到了84%,盡管平均每個學生的支出翻了兩番。
2.1.5.減輕對環境和公共服務的壓力。降低生育還會減輕對環境的壓力,給我們一定的時間應付其他的壓力,諸如改善住房條件、緩解就業壓力、提高醫療保健水平,以及有效地管理有限的資源,如飲用水。
2.2.經濟利益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降低生育率可以為一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這方麵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我們熟知的“亞洲經濟奇跡”。從1960年到1990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5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和日本。另外兩個東南亞國家: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經濟增長速度也很快。在這30年間,東亞婦女的生育水平已經從平均每個婦女生育6個以上孩子下降到2個以下孩子。對東亞經驗的分析表明,生育水平的下降不但緩解了撫養負擔,而且通過高儲蓄率,緩解了對外國資本的依賴。
降低生育率有助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途徑是降低未成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未成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比率的降低可以創造出一種“人口效益”:即孩子數量減少後,家庭有更多的可分配收入用於儲蓄或投資。而且,未成年人口的比例減少意味著高比例的勞動力人口。如果就業崗位充足,這種人口環境無疑有益於經濟增長。
然而,在考察低生育率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關係時要謹慎小心。這種所謂的“人口效益”並不是自動發生的,它取決於不同地區是否有相應的政策。而且,從這種“人口效益”引發的儲蓄必須應用得當,否則,積極的影響或許會變成消極的影響。例如,在東亞國家,由於儲蓄創造出的資本流動實際上可能與目前亞洲經濟危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