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特點、問題和對策(1 / 3)

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特點、問題和對策

一、我國老齡化趨勢及特點

(一)老齡化速度快於全國總人口增長速度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國際標準衡量,均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老齡化己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20萬人相比較,47年中增長了2.36倍,年均遞增2.6%,快於全國人口遞增1.6%的一個百分點,占總人口的比重由4.4%提高到7.0%,提高了2.6個百分點,近十年老齡化速度加快,每年遞增3.4%,快於全國人口遞增1.1%的2倍多,如按3.4%的速度推算,2002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9420萬人,占總人口7.3%。如按2003中國統計年鑒中的2002年1%人口抽樣調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調查人口總數的8.16%,按此比例推算,全國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已達10482萬人,比人口普查數增加1671萬人,年均遞增9.0%。老齡人口的增長量和增長速度是很驚人的,80歲以上高齡人口將以平均百萬人的速度增長。

(二)我國老齡化速度快於世界老齡化速度

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國由6.1%上升至11.5%,無論從增長速度和比重都超過了世界老齡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占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全世界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

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隻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三)我國老齡化速度快於經濟發展速度,呈現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由於老齡化的加速,老年撫養比由1964年的6.4%上升到2002年的11.6%,城鎮離退休人員由1978年的314萬人增加至2002年的4223萬人,24年增長了12.4倍,與在崗職工的比例由1978年的31人降為2.5人,離退休金由1978年的17.3億元增至3646億元,增長了210倍,年均遞增25%,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遞增18.9%,快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遞增9.4%的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0.5%上升至3.6%,上述數字均反映了城鎮離退休金的增速快於經濟的增速。

瑞典、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NP己達1~3萬美元,在全球72個人口老齡化國家中,人均GNP達一萬美元的占36%,一萬至三千美元的占28%,而我國在2002年隻有980多美元,就提前進入了老齡化。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世界中下水平時,老齡化程度卻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呈現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齡化的加速對經濟社會都將產生巨大的壓力。

(四)經濟發達地區率先進入老齡化

據2002年人口抽樣調查,65歲及以上占全國人口比重,平均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個百分點;按地區分,老齡化程度以上海最高達13.4%,進入8%以上的地區是浙江11.2%,北京10.8%、天津10.7%,江蘇9.9%,重慶9.2%,湖北8.8%,湖南、廣西、四川均為8.6%,山東8.5%,安徽8.2%,遼寧8.1%,陝西8.0%,共14個省市總人口達6.9億人,占全國總人口54%。西北地區和雲貴藏等17個省區均在8%以下,呈現了經濟發達地區率先跨入了老齡化社會。按城鄉分組,2000年人口普查,城鎮老齡化比例為7.3%,高於農村6.3%的一個百分點。

2002年全國平均老年撫養比為11.6%,以上海為最高,達17.7%,浙江15.4%,天津14.4%,北京13.9%,江蘇13.9%,湖北12.9%,重慶12.8%,廣西12.5%,在12%以上的還有安徽、四川、湖南;以青海、寧夏為最低,在8%以下。

(五)老年人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據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底對20省2萬多名60歲以上老年人的抽樣調查,在1992-2000年的八年中平均收入水平,城市老人增長3.1倍,農村老人增長1.7倍,城市老人每戶擁有住房3間多,戶均麵積約70平方米,90%以上老人有單獨住房,農村老人戶均住房4間,麵積達80多平米,城市老人主要家電已基本普及,農村老人戶電視機普及率己達76%,對生活的滿意度,城市達70%,農村達60%。

城鎮離退休人員的人均離退休金,由1978年的551元提高到2002年的8849元,增長了15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2.4倍,年均遞增5.2%,離退休金占社會保險福利費的比重由1978年的22%上升至70%左右。社會保障雜誌社2001年對1080離退休人員的調查,認為養老金收支平衡的占60.4%,略有結餘的占19.4%,兩者共占八成。

(六)社區服務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方便

據民政部統計,2002年城鎮社區服務設施達19.9萬處,便民服務網點有62.3萬處,社區服務中心7898個,每百萬城鎮人口擁有15.7個,農村社會保障網絡覆蓋率己達50%。以上的社區服務設施都方便了老年人,據老齡科研中心調查,在城市社區為老年人看病和做家務服務的達40%以上,己建立日間托老的達38%,在農村上門看病服務的占60%以上,城鄉社區文化設施和文體設施遍布各地,活躍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健身活動,老年人還享有多方麵的優待。

(七)老年人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

2000年和1992年比較,城市老人的文盲率由41%降為28%,農村老人的文盲率由74%降至57%,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由32%提高到38%,農村老人由5.6%提高到7.0%。城鎮離退休人員中大專及以上程度占9.0%,其中60-64歲老人中占12.9%。

二、老齡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老齡化速度過快、社會養老壓力加大

勞動年齡人口負擔老年人口的係數,據2002年抽樣調查為11.6%,比1982年8.0%上升了3.6個百分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幾代同堂已逐步解體,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城鎮離退休人員增長過速,企業負擔過重,養老金入不敷出,離退休人員從1978年的314萬人增至2002年的4223萬人,24年增長12.4倍,平均年遞增12.1%,同期離退休金從17.3億元增至3646.2億元,增長210倍,每年遞增25.8%,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年均遞增6.4%,慢於同期GDP年均遞增9.4%的速度,離退休金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提高到3.6%,1978年31個職工有一退休人員,2002年2.5個在崗職工中就有一個離退休人員,反映了離退休人員增長過速,給國家和企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由於養老保險金在文革後沒有按規定預留,中斷了養老保險金的提取和積累,養老保險的隱含負債的補償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據有關專家的估算缺口高達5萬億元左右;一些效益差的企業欠交保險費的現象很普遍,累計欠交達1500億元,致使社保基金不足,個人帳戶空帳運行,給養老保險造成很大困難。

(二)城鄉老人收入水平較低,增長慢

首先是城鎮人均離退休金的增幅低於在崗職工工資的增幅,1979-2002年24年平均,人均離退休金按可比價格計算,遞增5.2%,慢於同期職工平均工資年均遞增6.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6.7%的增幅,前者比後兩者低1個和1.5個百分點,人均離退休金相當於平均工資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由改革開放初期1979-1982年的94%降為2002年的71%,退休金低於工資的金額由221元擴大至3573元,近年來政府雖采取措施補發了大量被拖欠的退休金,但至2002年還有約四分之一的離退休人員不能足額領取,2002年新增拖欠9.5億元,累計拖欠還有75.8億元,其中以遼、吉、黑、湖南、天津、四川拖欠較多。據社會保障雜誌社調查,退休金不能足額發放的占18.4%。越是退休早,收入越低,一般隻有300-500元,由於退休人員退休金增長慢、部分退休金被拖欠,使部分老人生活拮據,約有五分之一入不敷出,五分之一略有結餘。城市老年戶家庭財產的平均水平大大低於青壯年戶,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對4000戶城市居民的調查,60-70歲老年戶家庭財產為16.2萬元,70歲以上為15.7萬元,比35-40歲的28.2萬元低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