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特點、問題和對策(3 / 3)

從上述分析看,總的情況是東部地區高於西部地區,但差距小於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是國家在養老和醫療保障方麵較多扶持了中西部貧困地區,如經濟發展水平居後的雲南、貴州,城鎮離退休金和醫療費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城鎮養老保障水平均居於前十位,使這些地區的社會保障總水平高於經濟發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由於老齡化水平最高,離退休人員發展迅速,負擔過重,養老措施滯後,使人均離退休金和人均醫療費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鎮養老保障水平由上年的第3位降至20位,其它如福建、重慶、四川、湖南、海南等地區也出現了綜合社會保障水平低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反常現象。分子係統看,城鎮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差距較小,農村養老保險差距較大,最高的上海與最低的西藏相差9倍,比1997年的2倍多擴大了1倍多,醫療保障的城鄉和東西部差別也有所擴大,實際是城鄉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所致。

四、幾點建議

(一)老年人應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目前已步入老齡階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及以前參加工作的,他們在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事業中均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長期以來在收入低、勞動報酬沒有全部到位,生活質量差的情況下,過度透支,早退休的退休人員,退休金隻有一二百元,加上補助也隻有二三百元,一些效益差、瀕臨破產的企業,不能享受足額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障,有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主要靠自己勞動和子女贍養,由於農民整體收入水平低下,中西部貧困戶還占較大比例,就決定了農村老人生活質量更低於城鎮老人,因此,無論從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一億多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全社會都應關注老年人的貧困問題,努力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老年人過去的社會勞動,為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財富,當前社會發展成果和財富積累中包括了老一代的成果在內,老年人應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過去沒有提取的養老保險5萬億元左右的隱含負債,應從現有的國有固定資產中提取一部分,補償給退休人員,這是他們應得的份額,不能再拖欠養老金和醫療費,對於目前生活無著、處於貧困狀態的老年人應采取積極的扶持、救助,作為重要的社會問題認真對待。據預測,未來十年將是老齡化高峰到來的時期,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以平均每年百萬人以上的速度增長,如何安置好老年人的生活,使他們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

(二)老有所醫,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

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醫療費是退休人員的“活命錢”,近三年來城鎮離退休人員的醫療費逐年下降,個人醫療費卻呈逐年上升趨勢,個人交納的費用越來越多,使相當部分的退休人員不敢看病。今後首先要解決醫療費的報銷問題,政府在解決拖欠醫療費的力度要像解決拖欠養老金那樣,應被各級領導所重視,要迅速扭轉退休人員醫療費下降的問題;其次要加快醫療保險製度、醫療衛生體製、藥品生產流通體製三項改革,“三改”的核心是整頓藥品市場秩序,要切實整頓醫生的“紅包”和藥品在流通中的“回扣”,把虛高的醫療費和藥價降下來;要打破壟斷,鼓勵醫藥衛生領域的競爭機製,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要從全社會改善醫療條件,實現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應增加公共衛生經費投入比例,從目前占GDP的0.5%提高到1%以上,並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中;必須調整和優化衛生資源的配置,加強農村衛生工作,使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在全社會擴大醫療覆蓋麵,在城鎮加快醫療保險製度的改革,在農村應建立由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總的目標是,用比較低廉的價格提供較優質的醫療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

(三)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務體係

根據當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的增加趨勢,家庭贍養功能弱化的特點,最貼近老年人生活需求、醫療保健的是社區福利服務機構中最迫切的需求,而且需求不斷增加,民政部實施的“星光計劃”是推進社區福利建設的有效形式,各地應采取有力措施,落實資金、加快實施。據調查老年人中約1100萬人生活不能自理,急需社區和福利機構提供服務,而福利機構隻有100多萬張床位,因此,應建設一批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健全社區老年福利服務網絡,如社區醫療保健站、托老所、養老院、護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區福利服務網絡建設納入社區建設中,並列為重點,以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各種需求,有條件的大中城市,應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會照料係統,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組織誌願者為老人看護和日常服務。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係,逐步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不僅可以解決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以提供上千萬人的就業崗位。

在農村,仍要堅持以家庭養老主,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養老功能也呈弱化趨勢,需加強社會養老功能,應把有條件的敬老院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麵向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並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戶的供養製度,倡導村民互助。教育年輕人要孝敬老人,加強法製觀念。對農村弧寡老人都能過上有吃有穿有住有醫有葬的五保生活,對入貧困老人應通過最低生活保障線獲得救助。

(四)開發老年消費產業,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

目前全國有一億多的老年人,是一個很大的消費群體,但長期以來,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貧乏,據調查,有90%左右的老人對現在的老年消費品不滿意,老年人的消費額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費市場對老年人消費的特點、潛力還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據估算,城市老年人的人均消費額約為6000多元,消費總額就有2700億元,占城市消費額10%左右。這是低估的不全麵數字,如按城鎮離退休人員一年的離退休金就達3440億元(不包括醫療費及其化),按80%消費就是2750億元,社會上還有不拿退休金的老人和農村老人約有6200多萬人,按居民最低消費額2000元計算,就有1240億元,城鄉共計約400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額隻有8.2%,這還是低水平的消費,亟待進一步開發。發達國家老齡產業已成功地走向市場,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輕人的三倍,己成為占第三產業比重很大的產業,相比而言,我國尚處於創建階段,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是很大的,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麵對日益龐大的老年消費群體,有關部門應對發展老齡產業高度重視,把它作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麵,製訂發展老齡產業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老齡產業,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和需要提供專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務業、谘詢業及旅遊業等,都是大有發展潛力的老年消費產業。預測在十年之後,現在五十多歲的人進入老齡社會以後,他們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場的巨大購買力將會充分顯示出來。

(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讓老年人才參與發展做貢獻

據調查,我國現有離退休人員中科技人員約有600多萬人,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70歲以下具有高中級職稱、身體健康、有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的約有200多萬人,隨著離退休人員的迅速增長,老年人才的隊伍將不斷擴大。這是一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兒十年知識的積累,有紮實的知識功底,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目前我國中高級人才缺口很大,有關專家指出,到2010年,我國對人才的需求將達到一億人,在人才競爭激烈、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應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資源,不僅可為現代化建設作貢獻,也可為老年人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建議對老年人才舉辦各種招聘會吸納外,還應根據行業特點,適當對某些行業延長退休年齡或進行返聘等多種辦法吸納老年專業人才。目前老齡辦己組織東部地區的老年人才援助西部大開發的“銀齡行動”,這對西部開發和發揮老年人才資源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