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老齡問題研究
黨的十六大是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路線和方針,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大會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明確提出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麵,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我們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就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係實際,認真研究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和工作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位置,提出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中去。聯係老齡問題和老年科學研究,我以為,十六大的新精神需要深入領會,許多新問題需要作出開創性研究。
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包含著老齡問題的解決和老年科學研究的內容。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試想,這“六個更加”那一個同老年人口沒有關係,哪一個不需要老齡問題的妥善解決?!眾所周知,老齡化是世界也是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一大趨勢,不過由於中國近30年生育率和出生率的持續下降,未來半個世紀內老齡化將更具有速度比較快、達到的水平比較高、累進增長和城鄉、地區分布不平衡的特點。老齡化主要帶來的是兩大問題:一方麵,是與日俱增的老年人口本身的問題,即老年人口的膳養、醫療、教育、學習、勞動、娛樂等的問題。當前,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初期,膳養和醫療最為突出。以膳養為例,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決定,城鎮實行的是結構性養老保障體係。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規定,單位(主要是企業)和勞動者本人按月繳納一數額養老保險金,稱之為基本養老保險,具有強製性質;單位(企業)效益較好者,可由勞資雙方各出一部分資金增加養老金數額,稱之為補充養老保險,這部分屬於自主行為;第三部分,是職工的個人行為,即職工個人的商業性保險,由職工個人自願繳納購買。顯然,這樣的結構性養老保險帶有過渡的性質,未來20年如何改革和發展,需要作出切合實際的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而廣大農村的養老保障改革,還是一個空缺,是占全部老年人口60%以上的空缺,需要加強研究並提出具體改革建議。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另一方麵的問題,是未來20年內老齡化加速進行對經濟、科技、人口、社會發展等的影響。迄今為止,這後一個方麵影響的研究還十分有限,而現實的影響卻在日複一日的增強著。老齡化的影響最為突出的,是社會撫養比的上升,由此引起的對經濟投資、儲蓄、消費等的影響;勞動力供給的變動,由此引起的是勞動力市場價格的波動,以及生產和交易成本的變動;一定程度的老齡化是實現人口轉變的標誌,實現人口零增長必經的途徑,同時對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的程度對人口勢能產生的影響要作出科學的估量,做到人口數量、質量、結構三者之間的協調和持續的發展。學習黨的十六精神,結合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狀況和存在的老齡問題實際,未來發展趨勢,我以為,以下10個年方麵的問題應當重點加以研究:
1.人口老齡化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影響。這是一個總的題目。側重於宏觀目標和決策選擇研究。要從總體和宏觀上,闡明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占有怎樣的地位,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老齡化加速到來影響的主要方麵,相應的決策選擇。
2.人口老齡化與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係。十六大報告提出“深化分配體製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係”任務,“社會保障體係”無疑包括養老保障體係在內。如前所述,目前“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分割的養老保障體係,隻能看作一種過渡形態,向現代養老保障體係過渡的形態,未來20年將怎樣改革?如何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