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避孕方法及生殖健康問題研究(2 / 3)

目前,中國已有20多個避孕藥具生產廠家,成為當今世界上避孕藥具生產和銷售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每年需投入1億多元人民幣,以保證避孕藥具的生產、收購、調撥、運輸、保管等各個環節的正常運轉。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流動人口的大量增加,避孕藥具的供應、發放渠道也實行了“雙軌製”:一是由各級計劃生育部門組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供應發放網絡,縣以上由各級計劃生育藥具管理站負責,縣以下由計劃生育網絡承擔,這是避孕藥具計劃免費供應的主渠道。二是由醫藥商業部門、衛生醫療單位等部門組成的零星銷售網絡,實行有價銷售。在今後避孕藥具的管理工作中,必須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積極探索為基層服務的途徑和方法(傅偉1996)。有關的調查表明,第二種方式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80年代初,大約隻占整個避孕藥具供應量的5%,而目前已經達到20%左右。按年齡組劃分,年輕夫婦表示願意自己付錢購買避孕藥具的比例顯著高於年齡較高的夫婦。

二、中國人口生殖健康研究

生殖健康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必將對人口乃至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雖然由於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人們對生殖健康的具體內容特別是對其重點的理解也有所區別,比如發展中國家比較強調計劃生育,一些發達國家比較強調婦幼保健,而還有一些發達國家則強調性健康,但是從開羅人發大會之後,各國政府均在各自關心的領域內不斷調整各種政策和策略,在將生殖健康作為一項長遠的發展目標的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實際行動以提高、改善夫婦特別是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一)生殖健康的概念及內涵

生殖健康一詞由英文“Reproductivehealth”翻譯而來,是人口、計劃生育和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新概念,近年來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

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生殖研究、發展和研究培訓特別規劃署(WHO-HRP)原主任法賽拉博士(Fathalla)對生殖健康作了如下定義:“在WHO有關健康定義的框架內,生殖健康應包含下列基本元素,即人們有能力生殖並調節生育,婦女能安全妊娠並分娩,妊娠得到母嬰存活和健康的成功結局,以及夫婦有和諧的性關係而不必擔心意外懷孕與患病”(李宏規1999)。

1994年WHO對生殖健康下了正式定義,並被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所采用,在《行動綱領》中對生殖健康的定義是:“生殖健康是指在生殖係統及其功能和過程所涉及的一切事宜上,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麵的健康狀態,而不僅僅指沒有疾病或不虛弱。因此,生殖健康表示人們能夠有滿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和何時生育及生育多少。最後所述的這一條件意指男女均有權獲知並能實際獲取他們所選定的安全、有效、負擔得起的和可接受的計劃生育方法,以及他們所選定的、不違反法律的調節生育率方法,有權獲得適當的保健服務,使婦女能夠安全地懷孕和生育,向夫婦提供生育健康嬰兒的最佳機會”。

從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關於生殖健康的定義可以看出,生殖健康包括以下六個方麵的內容:人們能夠有滿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而負責任地決定生育時間及生育數目;夫婦有權知道和獲取他們所選定的安全、有效、負擔得起和可接受的計劃生育方法;有權獲得生殖保健服務;婦女能夠安全妊娠並生育健康的嬰兒。

1994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婦女生殖健康研討會,總結出生殖健康概念的基礎是男女平等,提出生殖健康是為了強調婦女的社會地位和生殖權利,認為中國婦女生殖健康的定義及內涵的表述應包括以下八個方麵:婦女生殖健康涉及婦女整個生命周期的不同生理階段,在這些階段,她們均應得到健康、安全和幸福;婦女應獲得調節生育的權利;婦女在妊娠、分娩過程中應獲得優質保健服務,以保證母嬰安全;婦女有權利和義務撫育兒童健康成長,並獲得社會對兒童的各項保健服務;婦女能正常、和諧和安全地進行性生活,不必擔心意外妊娠及可能發生的性傳播疾病;婦女應得到良好的避孕節育技術服務及與生殖有關的醫療保健服務,包括意外妊娠能獲得安全的人工流產;女性在生殖過程中麵臨的風險遠遠超過男性,生殖健康、生殖權利與社會責任都必須將男性包括在內,男性應在維護與促進生殖健康上承擔更大的責任;完善和提高生殖健康的服務質量,保證和提高婦女生殖健康,必須有相應的服務體係。

(二)影響生殖健康的因素

由於生殖健康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又是一個跨學科的新領域,因此,必須全方位、多層次地深入探討生殖健康的影響因素。影響生殖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主要包括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計劃生育、婦女地位、優質服務、生活方式及社會習俗和風尚(陳劍,張世琨1995)。

1.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對生殖健康的實現起著直接的作用,是影響生殖健康的基本因素。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實際上是指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社會全麵進步,不僅包括經濟的發展,即在經濟增長以後所帶來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且包括經濟發展以後引起的社會變化,這涉及到教育的普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係的完善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生殖健康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最敏感的指標,在貧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懷孕的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不可能達到較高的生殖健康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為進一步提高中國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必須迅速提高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

2.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是生殖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充分體現生殖健康社會效益的一個方麵。計劃生育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十分直接,其正麵影響效應是:計劃生育工作直接保障了婦女的生殖健康。由於各種避孕節育措施的普及與推廣,使婦女實現有計劃地生育成為可能。同時,計劃生育是婦女的生殖權利得到保障的有效措施。計劃生育使婦女懂得了如何保護自己的生育權利,使她們充分享受到計劃生育係列服務,主動地選擇和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間隔。另一方麵,計劃生育工作也會對生殖健康產生一些負麵影響,如由於采用避孕措施所引起的副作用等。

3.婦女地位。提高婦女地位,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參與發展是實現促進生育率下降及實現生殖健康的重要措施。婦女地位的改善,將通過初婚年齡、哺乳模式、性別偏好等中間變量間接影響生殖健康。另一方麵,婦女地位的提高,也可以直接影響婦女的生殖健康,即婦女能夠保護自身的權益,維護自己的生殖權利並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對中國而言,要提高婦女的地位,最主要的是必須增加婦女的教育投資,增加女童受教育的機會,進一步降低婦女文盲率,提高婦女的整體文化素質。

4.優質服務。為婦女提供優質服務是實現生殖健康的根本保證,它涉及到避孕節育、優生優育及婦幼保健知識等諸多方麵。眾所周知,除遺傳因素外,年齡(30歲一般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30歲以後的育齡婦女應是預防婦科疾病的重點人群)、既往生育史和衛生保健服務的可獲性及其質量,對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均會產生重要影響。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製,同時也由於思想認識方麵的原因(比如既往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比較強調管理而對服務則強調得不夠),中國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工作尚未在全國範圍內充分開展,從近階段的有關調查數據來看,婦女的生殖健康尚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通過開展優質服務以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5.生活方式及禁忌習俗與社會風尚。生活方式是影響生殖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是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不良的生活方式將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殖健康。禁忌習俗對生殖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心理和生理兩方麵,但在多數情況下,生理上的影響並不明顯,而更主要的是心理影響。圍繞生殖過程的禁忌習俗主要有:性別禁忌、婚戀禁忌、性禁忌、孕產禁忌、育養禁忌。從生殖健康的角度出發,傳統禁忌習俗既有有利與不利的方麵,也有若幹中性的成份,不可一概而論。由於各民族的禁忌習俗大多是從曆史上傳承下來的,由民族傳統文化維係,具有強大的社會支持係統,生殖健康所麵對的並非隻是簡單的幾條律令,而是不可隨便阻止及改變的傳統慣性。社會風尚對生殖健康也將產生重要影響。性愚昧、性無知不利於生殖健康,性開放、性混亂對生殖健康的危害更大。在生活方式及禁忌習俗與社會風尚方麵,如何興利除弊與因勢利導是改善各民族生殖健康狀況的關鍵所在(黃光成1996)。

(三)生殖健康測量指標

隨著生殖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點,對生殖健康指標的需求也日盡突出。從生殖健康概念的發展來看,生殖健康的測量指標已經從單純的醫學領域延伸到人口、社會、文化、經濟領域。它既涉及到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也涉及到國家的責任和社會功能;它不再局限於單純的節製生育和降低生育率,而是擴展到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等許多方麵。

國內外一些關於生殖健康指標的研究正在醞釀或進行中,但已發表的研究或應用成果還不多見。有關國際組織提出了進一步研究生殖健康指標的建議,特別是在一些薄弱的方麵,如流產、對婦女的暴力、服務質量以及可獲性、圍產保健等,更應給予特別的關注。

1996年5月,北京醫科大學王燕、王紹賢提出了一套包括29個指標在內的生殖健康測量體係。根據生殖健康的內容,這套體係分為滿意與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與適當的生育率、完善的生育調節方法、安全妊娠與分娩、健康嬰兒及其他共六個方麵。這套指標的主要特點是注重社會和精神因素的影響。比如,測量性生活的指標包括性傳播疾病/艾滋病的患病率、性生活滿意指數;測量生育能力、生育率的指標包括月經初潮年齡、不孕率、總和生育率;測量生育調節的指標包括避孕現用率、避孕失敗率、避孕價格指數、避孕時間指數、避孕知識指數、避孕滿意指數、(避孕)發病/死亡率、人工流產率、(人工流產)發病/死亡率,其中避孕失敗率包括普通避孕失敗率和累積避孕失敗率;測量妊娠、分娩的指標包括孕產婦死亡率、死胎/活產比、自然流產比、產前/產後檢查指數、新法接生率、妊娠/分娩合並症發病率;測量嬰兒健康水平的指標包括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占嬰兒死亡的比例、低出生體重兒百分比、免疫接種率;其他測量指標包括女性成人識字率與男性成人識字率之比值、女性就學率與男性就學率之比值及女性期望壽命。

1997年9月徐毅提出,結合中國的國情,有關的生殖健康的指標應包括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平均預期壽命及生育水平(鄭真真1999)。

1997年10月,鄭曉瑛在其《生殖健康導論》一書中,提出了一套生殖健康的主要評估指標和定性評估內容。其中,定量評估指標分為生育調節效果的評價、健康妊娠分娩的評價、生殖健康教育的評估、兒童健康評價及性健康評估。定性評估內容包括生殖健康內容、生殖健康服務質量、生殖健康工作方法、管理水平、生殖健康宣傳及經濟投入。

1998年,程怡民認為衡量生殖健康水平的指標應包括概念性指標和可操作性指標兩部分。概念性指標包括:計劃生育水平、不孕症防治、生殖係統感染、生殖係統腫瘤、人工流產、母嬰營養狀況、孕產婦保健、嬰幼兒保健、性行為和有害的性實踐、婦女地位、青少年生殖健康、職業生殖健康。可操作性指標是具體衡量生殖健康水平的量化指標,主要由計劃生育與人口指標、營養指標、衛生指標、婦女指標、基本指標及動態指標組成,其中基本指標包括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出生時預期壽命四個指標。此套生殖健康指標的建立,有利於提高基層生殖健康工作水平,合理調動和充分利用現有的衛生保健資源,完善社會發展目標。

(四)生殖健康與計劃生育的關係

生殖健康主要涉及計劃生育、孕產婦與嬰幼兒保健及性病控製,從本質上來說,生殖健康與計劃生育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能否用生殖健康來代替計劃生育,取決於以下條件:生殖健康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求達到的目的是否能同時滿足計劃生育的目的;生殖健康的內容是否能全部覆蓋計劃生育的內容;國家在計劃生育方麵的期望與個人的生育意願是否一致或接近,當兩者不完全一致時,國家需要采取的政策;在特定的人口素質條件下,人們是否有能力和條件作出有利於生殖健康的選擇等(喬曉春,高淩1995)。

在大部分發達國家或比較發達的國家,均可實現生殖健康對計劃生育的替代。在生育率比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用生殖健康項目代替計劃生育有很大的困難。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雖然生育率已經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但用生殖健康來完全代替計劃生育的條件尚不成熟。這主要是因為,雖然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國家製定人口政策和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依據,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個人權利、當前利益與國家的政策、長遠利益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國的計劃生育正處於由以管理為主向以服務為主的轉變階段,但真正實現這一轉變還需要相當的時間。目前中國的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存在著差距,但兩者的關係又是可以進一步協調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及人們婚育觀念的轉變,最終將實現生殖健康對計劃生育的替代。

(五)中國的生殖健康實踐

前已述及,生殖健康是國際社會在80年代以後提出的新概念。但從實踐的角度來說,與生殖健康有關的活動卻存在已久。在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實踐與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婦幼保健事業的發展。中國的婦幼保健工作從建國初期就全麵展開,是中國最早的生殖健康實踐。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重視和提高全體人民的健康水平,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主張男女平等,在農村普遍建立基層衛生組織。根據當時高產婦死亡率、高嬰兒死亡率、高新生兒發病率等實際情況,推廣新法接生,采取禁娼措施,防治和消滅性傳播疾病。

2.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中國從50年代中期開始提倡計劃生育,1962年第一次將有計劃地控製人口增長提到國家政策的高度。從70年代開始,控製人口增長的活動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地推廣,中國人口政策開始形成,並被概括為“有計劃地增長人口的政策”,提出了“晚稀少”作為政策的基本要求,即鼓勵男女青年晚婚晚育,鼓勵夫婦加大兩胎之間的間隔,鼓勵夫婦少生子女,後來又進一步明確為“最好一個,最多兩個”。1982年,明確提出了“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政策。從80年代至9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逐漸形成了“三為主”、“三結合”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針。

在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和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召開之前和以後,中國逐步確立了計劃生育工作要實現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兩個轉變”的工作方針,其基本目的就是要實現由過去強調人口指標為主向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方向轉變,從過去提供單一的避孕節育服務向與生殖健康和婦女權益目標相結合的方向轉變。根據國家計生委的部署,首先在部分工作基礎好的地區開展了“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試點工作,以提高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中國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基本內容包括知情選擇、宣傳教育、技術服務、科學管理及綜合服務,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目標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中心,以避孕節育為重點,通過深化宣傳教育,加強技術服務,組織群眾參與,形成宣傳、管理、服務融為一體的計劃生育工作新格局。開展優質服務的保證措施是:加強領導,統一規劃;抓好試點,逐步推開;加強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增加投入,健全網絡。到1998年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工作已經在全國大約300多個縣區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3.提高婦女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通過立法確定了中國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中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權利和地位,重視對婦女的教育,女性文盲率不斷降低。中國政府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陸續製定了《婚姻法》、《選舉法》、《繼承法》等10多部基本法,國務院及所屬部委頒布了40種行政法規及條例,如《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地方立法機構製定了80餘種地方法規。1992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為進一步提高婦女地位及保障婦女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上述法律和法規,是保障婦女權益和提高婦女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