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水利專書

水道著作

(一)《明史·河渠誌》

《明史·河渠誌》是記述明代河渠水利的專篇,共6卷。全篇以黃運2河為記述重點。黃河曆來善淤、善決、善徙,為害最烈,影響最大,治理最難。明代治黃又與護陵、保運、治淮有關,遇到的問題更多,耗費的財力更為驚人,因而在《明史·河渠誌》中占的篇幅最長,份量最重。

自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賈魯治河後,黃河幹流經開封至徐州,東南流,在清(今江蘇淮陰市西)挾淮北去,沿淮河河道東北流,經雲梯關(在今江蘇濱海縣北)入海。明代前期,北決頻繁。弘治年間,劉大夏治河,在武陟、虞城、沛縣一線,築太行堤數百裏,防止黃河北決,以保運道無恙,南岸則既不築堤,也不堵。這一時期,黃河下遊南岸同時存在著睢、渦、潁數股並流的局麵。河南、山東、南直隸(約相當今江蘇、安徽2省)交界處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強使河水南流,完全逆水之性,有悖自然規律。實施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治理方針後,河南境內的水患轉移到下遊,對徐州以南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嘉靖以後,潘季馴對黃、淮、運三者關係進行了較為全麵的考察,認識到“通漕於河,則治河即以治漕;會河於淮,則治淮即以治河”。製定了治黃為主,兼顧其它的綜合性治理方針。又根據他對黃河泥沙的認識,提出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主張,在黃河下遊堅築堤防,將河水約束在河道當中,讓其全力衝沙,刷深河道。經過潘季馴的治理,“河身漸深,水不盈壩,堤不被衝”,出現了河政上的小康局麵。黃河為害的原因,一是洪水,二是泥沙。泥沙的危害出現在下遊,但產生泥沙的根源卻在中上遊。潘氏治河的重點放在下遊,忽視了對中上遊的綜合治理,所以未能很好地解決泥沙來源問題,也無法根除黃河的災害。後來,黃河繼續肆虐,隻能堤上加堤,於是河身日高,決泛濫的情況仍然不斷發生,直至明朝滅亡。由於治黃、治淮、護陵、保運常扯到一起,關係錯綜複雜,其矛盾之多,治河之難,實屬空前。為此,河臣們提出過多種建議,試行過多種治河方案,如“蓄清刷黃”、“分黃導淮”等等,但限於社會製度和科學水平的製約,任何方案皆無法圓滿解決各種矛盾,最後仍以失敗告終。以上所述,是黃河為害態勢和河防工程的大要。

《明史·河渠誌》以此為背景,記載了黃河決徙大要、為害狀況,以及堵、浚河、築堤、設閘、建壩等河防工程,還記載了白昂、劉大夏、胡世寧、李承勳、朱衡、盛應期、潘季馴、翁大立、萬恭、吳桂芳、施天麟、楊一魁、李化龍等院部大臣和河工諸臣的防治主張,其它與河政有關的內容,如河臣的獎懲擢免、沿河州縣的賑恤和賦稅減免,以及營建神祠、祀奉河神、加封神號等,亦間有所記。

運河也是重點記述的內容之一。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重浚大運河成功,漕運大通,海陸運俱廢,大運河成為溝通南北經濟的大動脈。成化以後,歲運漕糧四百萬石,悉皆由此,其重要性遠非元代所能比擬。這條運糧河,因沿線地勢和水情不同,分為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數段,而閘、河、湖3段的防治,“於轉漕尤急”。所謂閘漕,即會通河,北起臨清,南至茶城(在今江蘇徐州市北)。這一段運河,以南旺(在今山東濟寧市北)一帶地勢最高,“北至臨清三百裏,地降九十尺,為閘二十有一;南至鎮(按指鎮閘,在今江蘇徐州市北)三百九十裏,地降百十有六尺,為閘二十有七”。山東雨量較少,全靠汶、泗及諸泉水濟運,河水全賴閘壩控製。故除上述48閘外,“又有積水、進水、減水、平水之閘五十有四”。又為壩21處,輔助諸閘防止河水外泄。所謂河漕者,即上起茶城、下至清(在今江蘇淮陰市西)的運河,亦即以黃河作運河的河段。茶城以上的河道分為3支,主流遷徙不定,“上流苦潰,下流苦淤”,河道不時受阻,這是運河受黃河影響最大的河段,其長度約500餘裏。後來開新河避黃河之險,主要是為了解除這一段黃河對運河的幹擾,確保漕運無虞。所謂湖漕,即大運河淮安至揚州段。這一帶有管家、射陽、白馬、汜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諸湖,“本非河道”,漕運專取諸湖之水,故曰湖漕。湖漕沿線地卑積水,常為澤國,黃河潰決南移後,疏防工程也很吃重。《明史·河渠誌》以此三者為重點,記述了運河多段通航、決溢及淤淺的情形和水櫃、鬥門、閘壩等運河沿線的水利設施,以及修築戴村壩、高家堰,開鑿弘濟河、順濟河、康濟河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情況,對黃運關係、黃淮關係等也有所記載。

除黃運2河外,《明史·河渠誌》還逐一記載了淮河、衛河、漳河、沁河、滹沱河、桑乾河等。海運不屬於河渠,因與漕運有關,故列於運河之後。直隸水利多涉及湖澤陂墟,也附在本篇之末。

《明史·河渠誌》是仿曆代正史河渠誌編纂的河渠專篇,基本采用編年體,將有關資料按年代先後彙為一編。依據的史料,多為《明實錄》、《明史稿》及名臣奏議等。體例悉本正史河渠誌,極少創新,惟《直隸水利》一篇,為以前諸誌所無。

《明史·河渠誌》保存了許多重要資料,如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巡撫徐源疏清複築堈城土堰,李鐩疏清兼修戴村及春城二壩等重要內容,皆《明史稿·河渠誌》所未載,可資參考。但其所記方麵,比較狹窄。就封建國家水利而言,僅記述了治河、灌溉、航運3方麵,水利動力和城市用水方麵的內容付缺。在河情方麵,記述河床寬窄、徑流特點、洪水季節變化的內容較少,也未提及泥沙含量及兩岸植被情況。在工程技術方麵,偶有提及,亦語焉不詳。不少方麵反而比不上前代所修的《宋史·河渠誌》。時至清初,記載河渠水利的專書已經較多,若作比較,則內容不如《讀史方輿紀要·川瀆異同》簡明扼要、條理清楚;資料不如《行水金鑒》豐富和完整;敘述工程原委不如《河防一覽》、《治河方略》具體而詳備。

(二)《今水經》

《今水經》是記述清初全國水道源流的專書。

作者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其父尊素為東林名士,宗羲受遺命師事劉宗周,19歲入京訟冤,以鐵錐傷仇人,後領導複社進行反宦官鬥爭,幾遭殘殺。清兵南下,他召募義兵,成立“世忠營”,進行武裝鬥爭,被魯王召為左副都禦史。明朝滅亡後,隱居著述,屢拒征召。他博古通今,對天文、地理、算術、樂律、經史百家及釋道之書,無不精研。其史學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學案》敘述明代講學諸儒流派分合得失甚詳,開浙東史學新風氣。在經濟方麵,他主張改革土地賦稅製度,反對傳統的農本工商末的觀點,強調工商皆本。在文學方麵,他認為詩文必須反映觀點,表達真實情感。黃宗羲著述極豐,計有《南雷文定》11卷、《文約》4卷、《四明山誌》9卷、《曆代甲子考》1卷、《二程學案》2卷、《明史案》244卷、《明夷待訪錄》1卷等10餘種。

黃宗羲認為,酈道元作《水經注》補《水經》所未備,其功甚大,但不足之處亦多。其一,注文引注廣博,但空言甚多,如“開章河水二字注以數千言,援引釋氏無稽,於事實何當,已失作者之意”;其二,南方諸水錯誤不少,“以越水證之,以曹娥江為浦陽江,以姚江為大江之奇,分苕水出山陰縣,具區在餘姚縣,沔水至餘姚入海,皆錯誤之大者”;其三,《水經注》成書時代久遠,千餘年來水道形勢變化很大,作者“參考之以諸圖誌,多不相合”。因此,他不襲前作,自定體例,條貫諸水,窮源按脈,撰成是書。

《今水經》不分卷,全書僅2萬餘字。書前有黃宗羲序,開篇首列《今水經表》,為全書綱領。次分北水、南水2區,以入海水係為綱,記敘諸水。殿以其元孫黃璋跋。

《今水經表》所敘諸水綱目如下:

北水:

河入海

忽蘭水入河

亦八思河入河

納鄰哈剌河入河

乞裏出河入河

鵬桚河入河

邈水入河

鳳林河入河

浩亹河入河湟水入浩亹河

洮水入河

金水入河

吃那河入河奢延水入吃那河

延水入河

汾入河涑入汾

渭入河漳、清、、涇、沮入渭馬蓮河入涇漆入沮

洛入河澗、瀍、伊入洛

濟入河汶入濟

沁入河

汁入河須、鄭入汴京入鄭索入京

遼入海

大清河、小青河、珠子河、渾河、太子河入遼

鴨綠江入海

大蟲江入鴨綠江

混同江入海

鬆花江入混同江黑龍江入鬆花江

大淩河入海

小淩河入海

膠入海

鹵水、張奴水入膠

淮入海

丹入海

沽入海

墨入海

淄入海

純、時入淄

灤入海

漆入灤

白入海

黃花鎮川河入白潮河入白

衛入海

淇、漳、汶、滹、桑入衛清入淇沙、易入滹溫、義入易洋入桑淮入海

汝、潁、淝、渦、濠、池、泗、邗、沭入淮滍入汝洧入潁汴、沂、睢入泗

南水:

江入海

皂江入江

大渡河入江沫水入大渡河

金沙江入江大姚江、打衝河、瀘水、滇池、牛欄江、馬湖、泉江入金沙江大保河、渠

濫州入滇永寧河入江

資江入江支江入資

南江入江

嘉陵江入江巴、涪入嘉陵江

烏江入江翁首河、南明河、湘江、龍底江、思印江、河由江入烏江

開江入江

清江入江

沮江入江

漳江入江

漢江入江均水、淯水、夷水、臼水、溳水入漢

洞庭湖水入江湘入湖洮、灌、盧洪江、永、瀟、祁、舂陵水、蒸、郴、攸、漉、漣、淯、瀏、

溈、汨入湘澬入湖都梁水入澬邵水入澬沅入湖處洞河、清江、錦江、洪

江、漵、酉、辰入沅澧入湖漊、渫、涔、澹、蘭江入澧

沔入江

灄河入江

陸水入江

龍開河入江

彭蠡湖水入江、贛入湖貢水、章水、雲亭江、早禾江、吉水、袁江、豐水、蜀江、奉新江

入贛濂水、寧都水、雩都水、興國水、信豐水入貢猶水入章盱入湖飛猿

水、宜黃水、崇仁水入盱鄱江入湖洎水、建節水、德興大溪入鄱上饒江入

湖永平溪、玉溪、櫧溪、白塔河、宋溪入上饒江修水入湖

皖水入江

池河入江

大通河入江

獲港入江

漳淮入江

青戈江入江

巢湖入江肥水、桃溪入湖

秦淮入江

滁河入江襄水、清流水入滁

北運河入江

南運河入江

太湖入海

苕溪、荊溪入湖

浙入海

軒駐溪、壽昌溪、東陽水、桐江、浦陽江、錢清江、曹娥江入浙

姚江入海

靈江入海

永寧江入海

永嘉江入海

安陽江入海

連江入海

建水入海

東溪、西溪、南浦溪、鬆溪、樵溪、海溪、沙溪、尤溪入建水

洛陽江入海

晉江入海

漳江入海

汀水入海

廣江入海(右江會左江為廣江)

福祿江、融水、洛青江、柯江入右江

白石江、瀟湘江、龍江、西江水、八尺江、清江、武流江、秋風江、東班江、寶江入左江明

江、崇善水、馱排江、歸安水入龍江

烏江、白馬江、繍江入廣江

漓江入廣江、陽江、銀江、相思江、荔水入漓江

陸川、東安水、瀧水、新江、綏江入廣江

湞水入廣江杜安水、淩江水、朔水會湞水、黎溪、武水、翁溪、湟水入湞水

龍川入廣江西江、增江入龍川

漠陽江入海

鑒江入海

廉江入海

欽江入海瓊海潮候

元江入海

瀾滄江入海

樣備江入瀾滄江西洱海入樣備江

大盈江入海

麓川江、潞江

《今水經》最大的特點,是“庶免空言”,注重現狀。黃宗羲認為:古人著書,“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為民用,未有空言無事實者也”。其所著《今水經》亦貫串這一思想,“先之以表,次分疏其節目,一切卮言剿說,汰盡不留”。與胡渭作《禹貢錐指》的立意完全不同。

黃宗羲改《水經》為《今水經》,原欲補前人之失,但因其不能遍曆山川,仍有不少懸揣致誤之處。“如河水條下雲:河至底柱,又東經孟縣南,又東經洛陽北,洛水從南來注之。按《禹貢》導河雲東至於底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蓋河水在洛陽之北,有芒山以間之。其河水所行之地,於今全屬孟津,與洛陽不相關涉,又今之孟縣在洛陽東北,相去約及百裏,乃雲東逕孟縣南,又東徑洛陽北,則於地理顯相背戾矣”。“又衛河附注雲:清水源出輝縣西南七十裏山陽鎮。按《水經》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黑山。酈氏注:清水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瀑布垂岩,懸流注壑二十餘丈。則清水實出今輝縣之黑山(山今割屬輝縣)。此雲出山陽鎮者,亦隻得其相近之地,轉不如《水經注》之指示深刻也”。

(三)《水道提綱》

《水道提綱》是記述乾隆中葉國內水道源流脈絡的專書。

作者齊召南(1703~1768),字次風,號瓊台,學者稱息園先生,浙江天台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被薦為副榜貢生,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授散館檢討,後升侍讀、侍讀學士,十三年擢內閣學士、上書房行走,旋遷禮部侍郎。十四年墮馬受傷,回鄉養病,未幾卒於家鄉。齊氏為人謙和,虛懷若穀,天資聰明,好學強記。“自天文律曆,以至山川疆域,險阻要隘,了若指掌”,“又深知古今治亂得失,通習掌故”。嚐與修《禮記》、《漢書考證》。除《水道提綱》外,所著還有《曆代帝王年表》、《後漢公卿表》、《寶綸堂文集》。

齊召南早年應詔與修《一統誌》時,同館楊農先、王次山對他說:“天文地理之書愈久愈詳,惟水道未有專書”,“酈道元《水經注》征引雖博雅,而疏漏踳駁亦不免”。勸他重新撰著一書,“記載今日實有之脈絡,山川都邑並用今名”。晚年齊氏告歸養病時,便按照他們的建議,利用餘暇,檢出篋中舊稿,次第編錄。齊召南在與修《一統誌》時,已發現塞北、漠南、流沙、瀚海等西北邊陲,新平定的伊犁和回部地區,“諸水絕無徑流可紀”,又發現東北黑龍、盧朐、鬆花、漱尼、烏蘇裏江也“非從前史誌所能稍及”,於是他就考校圖籍,“專輯外藩蒙古屬國諸部道裏翔實”,“條其水道”,“惟圖無可據者闕之”。又對曆代河渠、溝洫,域中水誌、地圖,嚴加考核,“按地勢而詳著其綱”,撰成是書。齊氏一生輯書不下數十種,而精力所注,稱為“嘔心之作”的,“尤莫如《水道提綱》一書”。故其臨終時,喃喃叮嚀曰:“予一生功名事業如浮雲,然可弗朽者獨此耳,勿佚也”。後經生前好友及門人募捐,此書方才付梓問世。

齊氏編纂是書的指導思想,是“用《水經》遺意,上法《禹貢》導川,總其大凡”。但又“取其質,不取其文”;“取其實,不取其虛”。所記水道,不以《水經》為綱,而是以海為綱。作者認為:“萬川會同者,海也。以一水論,發源為綱,其納受支流為目。以群水論,巨瀆為綱,餘皆為目。如統域中以論,則全歸有極,惟海實為綱中之綱”。其論列次第,“自北而南,並取《禹貢》首冀次兗之意。內自盛京、鴨綠江以西而南而西南至合浦,外自雲南而西而北,又自漠北阿爾太山、肯特山而東至海。又自海西南而西而北,包朝鮮至遼陽,域中萬川綱目畢列。至於蔥嶺以西,水入西海,印度水入南海,丁零、黠戛斯以北,水入北海”。所舉郡縣地名,“悉從《皇輿表》”,以乾隆年間為準。所據資料,主要是作者撰修《一統誌》時所見內府珍藏的實測地圖及各省圖籍。

《水道提綱》共28卷,約67萬字。各卷內容如下:

卷一海:敘東北自鴨綠江,經盛京、京畿、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諸水域海麵。

卷二盛京諸水:敘鴨綠江、大遼河,西至京東灤河、薊運河。

卷三京畿諸水直沽所彙:敘白河、桑幹河、清水河、滹沱河、漳河、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