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調整時期(2 / 3)

轉上支援農業的軌道

“大躍進”對農業生產破壞很大,再加上天災,中國的許多地區發生了饑荒。因此在調整期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把恢複和發展農業放在第一位,要求各行各業支援農業。冶金部一九六一年就提出“支農第一”的口號,采取具體措施支援農業。

首先,教育幹部轉變認識,認清冶金工業為什麼必須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農業服務的軌道上來。通過教育,克服了部分幹部的消極情緒,認識到鋼產量雖然減少了許多,但並不是沒有什麼工作可做了,決不可以休息、停頓,而應在支援農業上,自覺地作貢獻。

其次,要求從品種、質量、數量上盡可能滿足農業生產技術改造和輕工市場所需要的金屬材料和化工產品。冶金部先從調查研究入手,派人下去摸清恢複和發展農業到底需要哪些鋼鐵產品,需要多少。通過對江南水網地區、華北平原地區、西南山區、西北牧區幾個地區組的調查,把支援農業需要的金屬材料基本上搞清楚了,主要分成幾大類:

1.灌溉機械,包括鍋駝機、柴油機、水泵、水管(鋼管、鑄鐵管)、電動機等的用材。

2.耕作機械、工具,包括各種犁、鏵、拖拉機、鋤頭(又分南方用的和北方用的)、鐵鍬、插秧機等的用材。

3.收割機械、工具,包括鐮刀(也分南方用的和北方用的)、脫粒機、鍘草機、軋棉機等的用材。

4.運輸機械,包括南方的水泥船、鋼板船和北方的手推車、自行車等的用材。

.牧區用品,主要是剪羊毛的剪子、打牧草的大鐮刀、擠奶機等的用材。

6.生活用具,包括鍋、盆、瓢、搪瓷用品、鋁製品、斧頭、搬子、針、頭發卡子等的用材。

根據這些不同種類的金屬材料的規格品種,分別計算出需要的數量,彙編成冊。

第三、布置工廠、車間,生產支農用的各種不同型號、不同規格的材料。通過調查,了解到農業上用的金屬材料有些性能、質量要求很高,如鐮刀、履帶、各種噴嘴、鋸片、焊管等等,都有特殊要求。這就打破了傳統觀念,認識到不隻是軍工產品需要具有特殊性能和高質量的金屬材料,農業上也需要大量具有不同性能、質量好而耐用的金屬材料。

根據各種農業機械、工具的不同品種、質量要求,專門安排了工廠和車間生產這些材料。例如,上海第二鋼廠、安陽鋼廠、天津鋼廠等有專門車間生產鐮刀用的複合鋼板,在河北泊頭鎮,有專門工廠把這種複合鋼板衝壓鐮刀。北京昌平縣一個小鋼鐵廠專門生產各種類型的鐵鍬。特殊型號的鋼管,則由特殊鋼廠專門生產。

第四,著重調查研究了以拖拉機為重點的現代農業機械和製造化肥設備所需要的鋼材品種,了解到製造大型拖拉機的鋼材共需741個規格,尚有22個規格不能生產,製造化肥設備的鋼材需要2186個規格,還有428個規格不能生產。因此對生產這些缺門的鋼材,專門作了具體安排。

第五,支農不限於支援鋼材,還增產焦化副產品特別是純苯和硫銨,利用高磷鐵礦煉鐵和煉鋼的爐渣製造磷肥,並試驗用其他爐渣製造肥料,加強汙水、廢氣、廢渣的處理,防止對農業和水產品的危害;研究以金屬材料代替木材,特別是代替礦柱、坑木,以混凝土軌枕代替枕木,以鐵木家具代替木家具,以減少木材的消耗。

由於把支農放在重要地位,雖然調整期間鋼產量大大減少,但供應農業用的鋼材卻有很大的增加。“一五”計劃期間,五年供應農業用的鋼材總數是95萬噸。三年調整期間,增加到188.7萬噸,數量增加1倍,品種也比較齊全。為了提高支援農業等方麵用的鋼材質量,曾召開了低合金鋼會議,並製訂了一個生產低合金鋼的規劃。從此低合金鋼的科研和生產在中國受到重視。調整期間農業恢複得快,冶金工業的支援起了一定的作用。

品種質量和國防尖端材料一起抓

鋼鐵工業的調整並不意味著隻是單純地退卻,同時還有進攻的一麵。向品種、質量進攻就是主攻方向之一。鋼鐵材料為適應各行各業的需要,必須有成千上萬的品種,各種各樣的規格,而且質量要好。因此,品種質量是鋼鐵工業的靈魂所在。

冶金部在“一五”計劃期間,是比較注意品種、質量的。但到了“大躍進”期間,在高指標下,隻追求數量,鋼和鋼材的質量大大下降,品種也增加不多,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調整一開始,冶金部在一九六一年的廠、礦長會議上提出:要集中力量解決品種質量問題,首先保證國防尖端的需要,力爭二三年在品種質量上實現躍進。

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冶金部對擴大品種、提高質量作了通盤考慮和整體部署,並逐項實施。

各鋼廠在職工中進行思想發動,樹立“質量第一、品種第一”的思想,然後製定提高品種、質量的技術措施,走訪用戶,聽取意見。同時結合學習《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整頓生產秩序,恢複各種規章製度,確保按質量標準進行生產,按用戶訂貨組織生產。

為了摸清用戶的底數,冶金部對鋼材品種、質量詳細地、周密地調查研究。一是把鋼材分成八大類,即重型鋼軌、大型鋼材、中厚鋼板、普通薄鋼板、矽鋼片、無縫鋼管、焊接鋼管、優質鋼材。調查社會總需求,並同國外對比,發現八大品種都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同國外比,差距很大。以鋼板為例,當時中國鋼板產量占鋼產量的20%,而美國為56%,英國為46.7%,聯邦德國為39.6%,法國為40.3%,日本為48%,前蘇聯為27.8%。薄鋼板和矽鋼片的比例差得更多,中國隻占6.5%。調查說明解決鋼材品種問題必須首先增產板、管,特別是薄板、矽鋼片和無縫管。二是調查各種軍用武器,包括飛機、坦克、艦艇、火炮、槍枝、彈藥等所需的鋼材品種、規格和數量,同現有生產能力對比,找出差距,然後在不同的工廠采取不同的措施,縮小和消滅差距。三是調查發展尖端技術所需要的特殊品種。如超音速飛機和火箭需要的耐高溫材料,液態氣體燃料需要的耐低溫材料,火箭需要的比重輕、強度高的材料,宇宙通訊用的重量輕、體積小、物理性能好而穩定的材料,各種特殊容器所需要的抗腐蝕材料等。對原子能工業所需的材料,也作了專門的調查。針對這些特殊性能的材料,專門作了科學研究攻關規劃和工廠技術革新、技術改造規劃,分門別類限期攻克工藝、技術關和批量生產關。調查清楚後,冶金部在組織、人力、物力上采取一係列措施,保證增加品種,提高質量,以滿足國民經濟首先是軍工建設的需要。

在短短的幾年內,常規武器和國防尖端所需要的各種鋼材,絕大部分立足於國內。民用產品,如長春解放牌汽車,洛陽東方紅拖拉機,製造大化肥設備和南京長江大橋需用的金屬材料,也基本上攻下來了。攻下軍工金屬材料這一關,得到了各兵種的將軍們、國防科工委領導、國務院主管人的好評。羅瑞卿大將見到冶金部主管軍工材料生產的負責人,不止一次地說:“感謝你們,為備戰作出了很大貢獻”。

企業整頓

“大躍進”期間,鋼鐵企業的規章製度廢弛了,管理十分混亂,無人負責現象嚴重,亟需整頓。這時,在鄧小平總書記主持下,製訂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於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正式頒布,要求各企業討論和試行。

《工業七十條》針對搞亂了的企業,提出了一係列治本和治標的辦法。中共中央轉發這一條例時指出:“許多企業由於領導上還不善於依靠群眾,沒有把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同實行嚴格的責任製和管理上的分工負責,很好地結合起來,以致責任製度廢弛,生產秩序混亂。在不少企業中,瞎指揮、亂操作的現象嚴重,許多設備受到了損壞。不少的企業,不計工本,不計盈虧,不講究經濟核算,不堅決維護國營企業的全民所有製和獨立的經濟核算權,讓國營企業的全民財產和人力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其他方麵不應有的無代價的調用。許多企業的工資製度和獎勵製度,存在著平均主義的傾向。許多企業黨委包攬企業的日常行政事務,放鬆了黨委本身的工作,特別是調查研究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整頓企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