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調整時期(3 / 3)

《工業七十條》在計劃管理方麵,強調國家對企業實行“五定”,企業對國家實行“五保”。在明確建立各種責任製方麵,強調要在黨委領導下建立一個廠長負責的統一的生產行政指揮係統。《工業七十條》規定企業實行職工代表大會製,規定企業要加強技術管理、經濟核算和財務管理,並按技術標準、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來確定職工的工資和獎勵。

《工業七十條》政策明確,辦法具體,是醫治“大躍進”後遺症的良藥,受到廣大職工的熱烈擁護。冶金部於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一日對試行《工業七十條》作出了部署,確定了四個鋼鐵試點單位(本溪鋼鐵公司、南芬鐵礦、石景山鋼鐵公司、大冶鐵礦)、三個鋼鐵聯係單位(撫順鋼廠、大連鋼廠、天津鋼廠)。試點單位都由司局長級幹部蹲點幫助。同時,各地方也確定了幾十個試點單位。

整頓從何下手?各企業從本單位實際出發,有的從“五定”、“五保”開始,有的從建立各級責任製開始,有的從整頓生產秩序開始,有的從提高質量等方麵開始。冶金部在試點的基礎上,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發布了《關於全麵貫徹〈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的指示》,提出了整頓好企業的五項標準:第一,能夠正確貫徹執行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第二,能夠很好地貫徹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建立和健全各種責任製和經濟核算製;第三,實行“五定”、“五保”,要建立起正常的生產秩序,在修複設備、整頓生產能力方麵,在產品的品種、質量、數量和成本方麵都應取得顯著成效;第四,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發揮黨支部的核心堡壘作用和工會、共青團的組織作用;第五,認真執行黨政幹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幹部思想作風要有顯著改進。

在整頓時期,冶金部從上到下著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一九六三年五月,中共冶金部黨組給企業發出了學習解放軍,加強冶金係統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封信。同年十二月冶金部又給毛澤東主席寫了報告,提議學習解放軍的一套政治工作做法,從上到下建立政治工作機構。毛澤東很快批複了這個報告,同意從上到下設立政治部、處和指導員,以振奮起工業部門成百萬成千萬幹部和工人的革命精神。一九六四年,鋼鐵係統從解放軍調來一批政治幹部,從部到企業成立了政治部或政治處,並開展了工業學大慶運動。這些工作,對發揚職工的愛國主義的獻身精神,起了促進作用。但由於林彪等人散布的“左”的指導思想,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精神的作用,並由於存在的某些形式主義,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經過整頓,企業管理出現了新麵貌,到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鋼鐵戰線的絕大部分指標都創造了曆史最好水平。鋼鐵戰線又出現了產量穩步增長、鋼材品種增加、產品質量好轉、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的新氣象。

“三線”建設

從一九六四年開始,中國掀起了一個“三線”建設的高潮。在地理上把中國劃分為一、二、三線,並把三線作為戰略後方,這是毛澤東基於對當時世界大勢的分析,認為要進行備戰而采取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措施。毛澤東想力爭在戰爭打起來前,建設一個鞏固的大後方。萬一打起仗來,沿海地區被敵人破壞或占領,中國人民仍可憑著“三線”這個後方,最終打贏戰爭和趕走入侵者。這種戰略考慮是因為當時中國東麵沿海被美國封鎖,而北麵、西麵,前蘇聯不斷增加軍隊,大兵壓境,西藏邊界也常起糾紛。處於這種大環形包圍圈下,毛澤東從一九六四年四月開始便一再提出建設“三線”。他說,不搞攀枝花(鋼鐵廠),打起仗來怎麼辦,你們再不安排,我要騎著毛驢下西昌。又說,我們的工業建設要有縱深配置,把攀枝花鋼鐵廠建起來,建不起來,我睡不著覺。他還說,我們建設“三線”,把鋼鐵、國防、機械、化工、石油、鐵路都搞起來,打起仗來就不怕了。

毛澤東一聲令下,國務院各部委和有關地區立即行動起來,“三線”建設的熱潮從此開始。鋼鐵工業是建設的重點(軍工、煤炭、鐵路也都是重點),冶金部迅速調集人馬,下到西南、西北。

“三線”建設,重點在西南,兼顧西北。冶金部在西南、西北各設了一個領導小組。兩個小組緊張地研究方案,確定項目,選擇廠址,不到一年時間,部署了幾十個工廠、礦山的建設工程。

鋼鐵工業在“三線”建設的最大項目,是攀枝花鋼鐵公司(以下簡稱攀鋼)。它是整個“三線”的有代表性的項目。早在四十年代初,中國的地質專家經過調查就發現安寧河穀(金沙江支流)一帶儲有磁鐵礦,五十年代中國專家和前蘇聯專家進一步勘探並采集到了大量礦樣,進一步證實在安寧河穀和金沙江河穀地帶的鐵礦,以西昌的太和、德昌的白馬、鹽邊的攀枝花(這是地質隊所在的村,因有木棉樹,俗稱攀枝花,因而得名)儲量較多。還在金沙江河穀發現了煉焦煤。因此,引出在這一帶建設鋼鐵廠的設想來。一九五八年三月成都會議時,毛澤東批準了建設攀枝花的設想方案。中共四川省委和冶金部當即決定成立西昌建設委員會和西昌鋼鐵公司籌備處,由楊超(中共四川省委工業書記)兼任建委主任。但是,這裏的鐵礦是含釩鈦的磁鐵礦,是否能冶煉出鐵來,必須進行試驗。因此,先在西昌建一個小鋼鐵廠進行試驗。同時,還選擇了離太和鐵礦很近的西昌飛機場作為將來西昌鋼鐵公司的廠址。一九六二年,因為調整,西昌鋼鐵廠下馬。

一九六四年,毛澤東重提建設攀枝花鋼鐵廠的問題後,周恩來召開國務會議,決定由十三個部委組成聯合規劃組,研究建設攀枝花鋼鐵廠和成昆鐵路等項目,同時決定成立西南三線基本建設籌備小組,負責攀枝花工業基地的建設規劃、廠址選擇等工作。冶金部派徐馳副部長率領專家組參加選擇攀枝花鋼鐵廠廠址。經過比較,選定在攀枝花地區建廠。但是攀枝花沒有平坦的地方。建一個年產150萬噸鋼的工廠,起碼要五平方千米,但這裏連一平方千米的平地也沒有。中國的技術人員是有創造性的,他們在金沙江邊上一個叫“弄弄坪”的山坡上,左測量右比較,提出大膽建議:在2.5平方千米山坡上,依山勢設廠,采用台階式布置,安排一個大型鋼鐵廠。這在世界鋼鐵建設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八日,籌備小組提出了《關於攀枝花工業區規劃問題的報告》。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人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親臨現場考察、研究,審定了建設方案,於是一場科研、設計、建設攀枝花的大戰迅速展開。

在西南“三線”,鋼鐵工業還規劃、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慶鋼鐵公司、重慶特殊鋼廠、昆明鋼鐵廠、貴陽鋼鐵廠、遵義鐵合金廠,新建了長城特殊鋼廠、遵義金屬製品廠、峨眉鐵合金廠、樂山冶金軋輥廠和水城鋼鐵廠。

在西北“三線”,重點是建設有色金屬企業。鋼鐵工業項目主要是恢複酒鋼的建設。同時建的還有從遼寧本鋼分遷到青海西寧的一個特殊鋼廠,有從大連鋼廠援助建設的陝西鋼廠。恢複建設的還有甘肅蘭州鋼鐵廠和陝西略陽鋼鐵廠。在寧夏石嘴山市利用停建的鋼鐵廠廠址,由鞍鋼援助建設了一個鋼絲繩廠。

“三線”建設受到了林彪所謂“靠山、分散,進洞”的影響,也造成過浪費、損失。但在一開始,鋼鐵戰線千軍萬馬立即開赴工地,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開工建設,進展迅速,充分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高度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以及勤勞、勇敢,不畏艱險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