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新聞事業,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通過中央宣傳部(簡稱中宣部)執行中共的宣傳方針和政策,把握、引導新聞輿論的方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成立了新聞總署,負責管理全國的新聞事業。署長為胡喬木,副署長為範長江、薩空了。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便製定了重要的原則、政策和法規,對新聞事業進行規劃和管理。
一九四九年九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在一個時期內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其中第四十九條規定:“保護報道真實新聞的自由。禁止利用新聞以進行誹謗,破壞國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動世界戰爭。發展人民廣播事業。發展人民出版事業,並注重出版有益於人民的通俗書報。”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和通過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第八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的自由。”國家根本大法《共同綱領》和《憲法》的上述規定,是新中國初期發展和管理新聞事業的主要法律依據。
根據上述原則,中央人民政府製定了有關新聞出版的重要法規、條例。新聞總署一九五○年製定的《全國報紙雜誌登記暫行辦法》(草案),規定報刊言論和記載,必須遵守下列4項:(甲)遵守共同綱領,擁護人民民主事業。(乙)遵守各級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丙)保守國家的國防、外交、財政、公安等有關機密事項。(丁)報道真實新聞,並禁止利用新聞以進行誹謗,破壞國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動世界戰爭。這一草案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管理報刊出版工作的主要依據。
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期刊登記暫行辦法》和《管理書刊出版業印刷業發行業暫行條例》。這些法規性文件,與一九五一年後陸續頒布的《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懲處反革命條例》等條例中的有關新聞條款一起,初步確定了新聞活動以及新聞事業管理的一些章法。
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五四年間,中共中央、中宣部、新聞總署以及中共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發布有關新聞工作的文件數以百計,涉及新聞宣傳的方針政策以及具體的新聞活動與新聞管理。
一九五○年四月,《中共中央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今天大陸上的戰爭已經結束,我們的黨已經領導著全國的政權,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很容易危害廣大人民的利益,而由於政權領導者的地位,領導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產生驕傲情緒,在黨內外拒絕批評,壓製批評。……不能完成新中國的建設任務。”因此決定“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是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於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決定》要求各級領導和幹部對群眾批評采取歡迎和保護的態度,反對置之不理或打擊報複。《決定》歡迎正確的、建設性的批評,反對破壞性的批評。
一九五○年三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改新華社為統一集中的國家通訊社的指示》。同年四月二十五日,新聞總署作出《關於統一新華通訊社組織和工作的決定》。《決定》指出:“新華社必須從組織上、工作上完全統一起來,徹底改變分散的情況,加強對全國和全世界的報道工作,俾能充分發揮其為國家通訊社的作用,真正成為代表國家發布新聞的機關。”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新聞總署作出《關於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決定》指出:“無線電廣播事業是群眾性宣傳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在我國目前交通不便,文盲眾多,報紙不足的條件下,作用更為重大。”《決定》要求在全國建立廣播收音網,使人民廣播事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決定》還為收音站規定了3項任務:抄收記錄新聞,預報廣播節目,組織群眾收聽。根據這一《決定》,到一九五五年在全國各地建立起2.8萬多個收音站,並逐步發展為全國城鄉有線廣播網。
一九五○年五月新聞總署作出《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適應全國逐步轉入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情況,全國報紙應當用首要的篇幅來報道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宣傳生產工作和經濟財政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經驗和錯誤的教訓,討論解決這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項困難的辦法。”為此,報紙工作者“必須通曉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通曉國家和地方建設事業的政策、情況和問題,養成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作風,並力求與人民群眾、機關和幹部保持親密的聯係。”
一九五三年三月,中宣部在給中共廣西省委宣傳部的複示中指出:“黨報是黨委會的機關報,黨報編輯部無權以報紙與黨委會對立。黨報編輯部如有不同的意見,它可在自己權限內向黨委會提出,必要時並可向上級黨委、上級黨報直至中央提出,但不經請示不能擅自在報紙上批評黨委會,或利用報紙來進行自己與黨委會的爭論。”
一九五四年七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決議》首先肯定:“全國的報紙工作在最近幾年內有很大成績,在各種鬥爭和建設事業中已成為黨在全國範圍內宣傳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導實際工作,聯係和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武器。”《決議》接著指出了存在的缺點:“目前許多報紙的黨性和思想性仍然不強,聯係實際和聯係群眾不夠密切,報紙上的批評和自我批評還沒有經常的充分的開展,部分的批評不嚴肅不正確,關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宣傳和關於黨的生活的宣傳都很薄弱,報紙上的經濟宣傳存在許多缺點,關於國際問題的宣傳也注意得不夠。”《決議》要求:“全黨必須加強對報紙工作的領導、監督和支持,認真地克服報紙工作中現存的缺點,發揚已有的成績,使各級黨委機關報和其他人民報紙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的新時期發揮重大的作用。”
中共中央還根據形勢的要求,改變對中共黨報的領導體製。一九五四年下半年開始,《人民日報》由中宣部領導改為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各級地方黨報也由中共地方委員會直接領導。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經常關注《人民日報》的宣傳報道工作。中共各地黨委在中共中央的倡導下,積極領導和支持報紙工作,直至直接為黨報撰寫社論和文章,關心報社的建設。
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麵臨著打破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勢力的經濟封鎖和戰爭威脅,穩定社會秩序,建設人民政權,實行民主改革,恢複國民經濟,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等多方麵的艱巨任務。新聞事業依據中共中央決策,積極反映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活動,形成有利的新聞輿論環境,推動了上述任務的勝利完成。
開國大典的成功報道,宣揚了新中國的良好形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盛典的成功報道,為新中國的新聞活動打響了第一炮。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十九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當天二十點三十分,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播發了新華社采寫的政協會議開幕消息。二十一時十五分,播出毛澤東在會上致開幕詞的錄音。毛澤東主席在講話中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震撼人心的聲音,迅速傳遍全國、全世界。第二天,《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地報紙都在顯著地位刊登了新華社所發的消息。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門廣場30萬人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北京新華廣播電台作了持續六個半小時的現場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轉播。新華社記者李普寫的新聞《開國大典》,《人民日報》記者李莊的特寫《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上海《大公報》記者楊剛的通訊《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攝影記者高糧的新聞照片《東方升起第一麵五星紅旗》,以及有關的新聞紀錄電影片,都生動有力地報道了開辟中國曆史新紀元的這一重大時刻。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同時進行的三大運動。這三大運動的勝利完成,使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更加鞏固,為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創立了必要的條件。新聞機構遵照中央部署,分別進行了報道。抗美援朝的報道進行得有聲有色。中國新聞界派出大批人員赴朝鮮戰場采訪,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宣傳報道。新華社誌願軍總分社在一九五二年間就發稿近千篇,93%左右被新華社總社采用。抗美援朝的勝利及其成功的報道,弘揚了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誌願軍戰士的英雄事跡,經過新聞機構的廣泛傳播而家喻戶曉。作家、《人民日報》戰地特約記者魏巍寫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播發後,“最可愛的人”成為對中國人民誌願軍乃至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專門稱謂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