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躍進”及有關新聞宣傳報道中的問題,中共中央從一九五八年底到一九五九年七月中央政治局廬山會議前期,曾經努力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毛澤東在武昌會議期間的談話中,要求記者到下麵去,不能人家說什麼就反映什麼,要有冷靜的頭腦,要作比較。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毛澤東說,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要冷靜一些,不要虛誇。新華社記者不能道聽途說,要有獨立判斷能力,要防止弄虛作假,力戒虛誇。但是,當時中共中央對“左”的錯誤的認識和糾正,是在肯定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麵紅旗”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不可能徹底。特別是在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決定會議的主題由糾正“左”一變而為反右,在中共全黨錯誤地開展“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新聞報道中的左傾錯誤相應地繼續發展。直到一九六○年冬天,由於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困難,“大躍進”運動及有關宣傳報道才不得不停止。
“大躍進”及其新聞報道,給中國共產黨、國家和人民帶來了重大損失,也破壞了中共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使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盛行。對於那些虛假浮誇並且嚴重有害的東西,許多新聞工作者程度不同地有所覺察、有所懷疑。其中少數人敢於堅持原則,有所抵製。但是,麵對當時“群眾運動”的巨大潮流,許多人怕挫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或迫於重大的政治壓力而未能如實反映問題,提出意見。這方麵的經驗教訓應當記取。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對人民負責。
嚴重的挫折和困難,使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心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糾正錯誤,調整政策。一九六一年一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和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要求恢複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傳統,一切從實際出發。同年三月,中共中央就此發出文件。《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實際出發》等社論,《紅旗》雜誌發表紀念《農村調查》出版二十周年的文章,對在一定程度上恢複調查研究起了推動作用。
劉少奇兩次對《人民日報》、新華社在湖南蹲點的人員談“大躍進”中新聞工作中的問題,要求好好總結經驗教訓。他指出,三年來報紙在宣傳生產建設成就方麵的浮誇風,在推廣先進經驗方麵的瞎指揮風,在政策宣傳和理論宣傳方麵的片麵性,對實際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惡果。他指出,報紙工作人員是調查研究的專業人員,報紙上的一切文章應當是調查研究的結果。劉少奇還指出,新聞工作者要把堅持原則性和堅持紀律性結合起來,一方麵,要服從中共黨委領導,要堅持紀律性,一方麵也要敢於向黨委反映問題,提出意見,要堅持原則性。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各新聞單位積極行動起來,成立調研機構,建立調研基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新聞單位檢查了一九五八年以後在新聞宣傳上的浮誇等錯誤,汲取經驗教訓,提出了今後改進工作的措施。有的報社還派人到過去報道較多的地方和單位去,聽取群眾對報紙的意見。新華社國內部在總結“大躍進”期間的經驗教訓時提到:新聞報道要從政治上權衡利害得失,力求具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引導人民前進、團結和走向勝利,使之有利於中共、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防止可能發生的不良影響,避免傳播錯誤的、落後的東西。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全麵,要準確,嚴防片麵性和任意歪曲。宣傳中共的政策必須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絕不允許為了宣傳而歪曲事實或者對事實加以誇張和渲染。新聞工作者不僅有宣傳政策的任務,而且有考察各地執行政策情況和幫助中共檢驗政策的任務。發現有價值的情況,要及時反映給中央參考。這份總結還強調,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必須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不使中共的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受到破壞,不使人民和中共的利益受到損害。在進行報道中,既要滿腔熱情,又要有冷靜的頭腦。
通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教訓,全國新聞界出現了新的氣象。在宣傳報道通過調查研究指導工作方麵,《南方日報》發表了《隨行紀談》,產生很好的影響。一九六○年九十月間,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陶鑄等到粵西和海南島檢查工作,沿途同各級領導幹部和群眾邊看邊談,同行的記者把大家議論得來的意見,寫成通訊27篇在報紙上發表。後來結集出版,題名《西行紀談》。《人民日報》一九六一年一月,以《粵西行》為題連載其中6篇。這些通訊誕生於中共中央提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時候,文中提出的問題及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風,都是難能可貴的。
六十年代初期,中國報刊上的雜文開始盛行起來。這些雜文大都是針砭時弊,鼓舞人們前進向上的,文筆犀利,並有豐富的知識性、趣味性。鄧拓以“馬南”的筆名,在《北京晚報》上發表了《燕山夜話》;鄧拓、吳晗、廖沫沙3人以“吳南星”的筆名,在北京市的理論刊物《前線》半月刊上發表了《三家村劄記》;夏衍等人在《人民日報》上開辟了《長短錄》。這些都是當時雜文專欄中最出色者,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
六十年代上半葉,中國國民經濟麵臨嚴重困難,通過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一係列政策,逐步擺脫困境。在這樣的時期,特別需要振奮人民的精神。新聞媒介當時成功地報道了一批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起到了鼓舞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建設國家的積極作用。
雷鋒是這個時期新聞媒介宣傳報道最多並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先進人物,幾乎家喻戶曉。在雷鋒因公殉職之前,《解放軍報》與《遼寧日報》就分別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一九六三年二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通訊《毛澤東的好戰士——雷鋒》。後來全國重要報刊都發表了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有關學習雷鋒的題詞。幾乎所有新聞媒介都長時間地報道了向雷鋒學習的各種活動。“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的雷鋒精神,鼓舞著無數人特別是青少年去為人民、為社會做貢獻,促使社會風氣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