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聞事業自身的新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新聞界積極進行自身改革,出現許多新的特點。
(一)改進報道,增大新聞信息量。
進入新時期以後,報紙第一版上刊登的新聞、照片、言論顯著增多。中央廣播電台開辟“整點新聞”,使每天播送新聞次數大為增加。“新聞聯播”節目每天播發數十篇新聞,彙集了各種新聞媒介新聞之精華。新聞之多,報道麵之廣,信息量之大,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情況相比,有天壤之別。新聞時效性增強。新華社的今日快訊,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現場直播新聞都明顯增加。
八十年代後期出現的多側麵、多層次的深度報道,增加了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力度。大興安嶺發生特大森林火災時,《中國青年報》發表的《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歎》、《綠色的悲哀》這一組報道,立體地、多角度地報道了這場火災,給人們帶來深刻啟迪和多維思考。與此同時,報喜不報憂的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即使是對原來作為先進典型加以宣傳報道的人和事,有“憂”也不再回避。“傻子瓜子”由興盛到衰落、步鑫生由成功到受挫,報紙都作了如實的報道。當步鑫生受挫時,《人民日報》的報道《一人沉浮,千夫評說》,以其對步鑫生的客觀、公正的分析和對受挫者的熱情期待,贏得了讀者好評。
但問題還不少,如信息量仍遠不能適應需要,主題重複、缺乏新意的報道較多,報紙編排欠佳,國際新聞、社會新聞上一版頭條地位的仍很少,等等。
(二)發動群眾參與,討論問題增多。
粉碎“四人幫”以後,報刊上議論國家大事的報道越來越多。一九八○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第五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期間,《人民日報》一版一版地摘要發表代表和委員們議論各種問題的發言,提高了各階層讀者對報刊議論國事的心理承受力。八十年代後期,報刊就怎樣改革物價、改革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勞動人事製度等重大方針政策問題,發表了各種意見,並開設專欄進行討論。關於要不要搞南水北調工程、要不要建設加速器工程、要不要上長江三峽工程等,也展開過討論。這些討論有利於發揚民主,有利於正確決策。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開市長辦公會議,研究落實市人大代表的一些議案和意見。天津市人民廣播電台於次日播出了市長辦公會議的錄音剪輯。這是在廣播中首次播出一個高層次會議的決策過程和大型協商對話節目,它有利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
但在新聞媒介上展開問題討論,也有缺陷和阻力。如甘肅省武威地區領導人竟然要求將刊登人民代表的批評意見的《武威報》從讀者手中收回。有些新聞媒介不善於既有重點又能全麵地反映各種意見。
(三)新聞批評有新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初期,報紙上的批評繁榮,揭發出許多壞人壞事,受到讀者的歡迎,但出的毛病也不少。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前期(特別是經濟困難時期),除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的許多錯誤的批判之外,報紙幾乎沒有開展什麼重大的批評。“文化大革命”中隻有破壞性的“批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報紙上的批評有了發展和提高。一九八○年,《工人日報》揭露渤海二號鑽井船翻沉事故,阻止了一些領導幹部把喪事當喜事辦(表揚喪生者),企圖蒙混過關;還揭發了中共中央委員、中共鞍鋼黨委副書記、中共弓長嶺鐵礦黨委書記王君紹騙取榮譽、地位,並對群眾進行打擊報複等錯誤。這幾起重大批評,增加了群眾對報紙的信任。《南方日報》、福建電視台等新聞單位,為了保護改革、開放的正常進行,揭露和批評了一些幹部貪汙受賄,走私販私,利用職權索取房子、票子、安排孩子,踐踏憲法,壓製民主等行為。全國很多報紙,特別是晚報,都設有專欄,批評社會上醜惡現象和一些人的不良行為。
但是,麵對黨風不正、社會風氣不正,新聞媒介仍未能完全承擔起自己應盡的批評匡正之責。同時,批評失實、上綱過高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四)報業結構層次多樣化。
一九七八年,全國有報紙186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新聞事業不斷發展,並出現了兩次辦報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一九八五年前後。一九八一年全國有報紙242家,一九八四年為1049家,一九八五年增至1445家,而且實現了結構的改變,即由長期的幾乎是單一的中共黨委機關報體製,轉向了以中共黨委機關為主體的,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在內的多品種、多層次,適合各種讀者需要的報業結構。如全國政協和地方政協、有的省人大常委會首次創辦報紙;民主黨的報紙,如《團結報》中斷多年而重新複刊;為特定對象服務的報紙增長很快,品種越來越多,如婦女報、老年報等,都是新出現的;行業性報大量增加,國務院各部委幾乎都辦有報紙。專業報紙迅猛發展,是進入八十年代後中國,報業發展的一大特點。經濟、科技、政法和教育等方麵的報紙都發展很快。一九七八年全國科學大會後,各地出現“科學熱”,給科技報紙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湖南科技報》期發量曾高達177萬份。為適應經濟改革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以《經濟日報》、《市場報》、《經濟參考報》、《國際商報》、《金融時報》、《中國商報》等為代表的各種經濟類報紙應運而生。《法製日報》、《中國教育報》以及其他法製報、教育報的創辦,則是全國重視法製和教育建設的結果。
第二次辦報高潮為一九九二到一九九三年。隨著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刺激了辦報熱潮的出現。到一九九三年底,全國報紙達到2040家。
但是,中國報業結構還不盡合理,需要根據社會的需要逐步調整。
(五)聲、像、影新聞媒介各顯其能。
文化大革命中,廣播成為報紙的“有聲版”,在新聞宣傳方麵處於被動的地位。進入新時期以後,廣播事業堅持“自己走路”的方針,揚獨家之優勢,彙天下之精華,使麵貌大為改觀。廣播電台大量播發自己采寫的新聞,並且經常播放在其他新聞媒介之前。一九八七年五月六日,大興安嶺發生特大森林火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五月八日淩晨四點接到關於這個情況的電話,立即加以核實,趕在當天早晨的新聞節目中報道了這一重大消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批評雙城堡火車站野蠻裝卸的連續報道,對整頓路風起了積極作用。廣播評論也經常出現。陝西省子洲縣廣播站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播出評論《國家幹部不要經營商業》,獲得全國優秀廣播節目特別獎。廣東珠江經濟台全麵改革了廣播的內容和形式,在靠近香港、澳門的珠江三角洲贏得了大量的聽眾。一些省和大城市廣播電台從綜合性電台向係列台發展。從一九八七年五月起,上海分別以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新聞教育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經濟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文藝台3種呼號播音,共有7套節目,全天播音總時間達到一百一十二小時。除上海外,廣東、天津、遼寧等省、市都建立了經濟台。
電視事業發展變化更大。中央電視台從一九八七年起每天播出3套彩色節目,平均每天播出二十九個小時以上。電視成了受眾接收時間最多的傳播媒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每天播放大量有聲有色的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是最受歡迎、具有穩定收視率的節目。中央電視台的《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等節目,有一定深度,給觀眾以啟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會議的電視報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央電視台和一些省、市電視台除加強和改進固定的新聞節目外,在新聞方麵又增加了係列連續報道。中央電視台還辦了各種大型係列節目,例如《話說運河》、《讓曆史告訴未來》、《黃河》、《長征之路》、《萬裏長城》、《曆史上的今天》等等,都受到觀眾的好評。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人民的交往和港澳即將回歸祖國的新形勢,從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起,又開辦了麵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及關心中國的各國友人並兼顧大陸觀眾的第四套綜合性節目。
新聞攝影界在批判“文化大革命”時期風行過的“不受真人真事限製”的荒謬理論,以及攝影上的擺布、製版中的偷梁換柱等造假手法以後,提出了求新(新聞性)、求真(真實性)、求活(生動性)的目標,使新聞攝影進入了新的天地。隨著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學會的成立,新聞攝影理論研究得到加強。好作品、好作者評選活動不斷開展。不少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都是反映改革開放和建設過程中的新情況、新成果,觸及眾多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報紙都比過去重視“視覺新聞”。《中國日報》每天在第一版突出位置刊登大幅照片,成為該報的一個特色。
新聞紀錄電影麵對電視普及的挑戰,注重開拓新的題材,探求新的表現角度與方法。它不再拍攝時間性強的新聞,而是多角度、多側麵地反映現實生活,注意提煉與概括,加強藝術性,終於闖出了新路,拍出許多既有新聞宣傳教育作用,又有藝術審美價值的好作品。新聞紀錄電影重視對外的宣傳報道,如攝製了規模較大的《中國》係列片,以適應各國人民全麵了解中國的需要。
(六)新聞科研工作得到加強。
在“文化大革命”中,新聞科研陷於停頓。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聞學研究受到重視,相繼建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等一批新聞研究機構。新聞教學單位、新聞媒體的研究活動都比較活躍。一九八○年二月,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個新聞學會——北京新聞學會(首都新聞學會)宣告成立。胡喬木任首屆理事會名譽主席,胡績偉任會長。之後,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相繼成立了新聞學會。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在各地新聞學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新聞學會的活動,促進了新聞研究工作的蓬勃發展。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五日,成立了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吳冷西任會長。隨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先後成立了省一級廣播電視學會。它是專門從事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學術團體。這些新聞學術團體,研究範圍涉及新聞學的各個方麵,研究方法不斷更新。新聞學術研究廣度、深度以及研究的成果,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後任何時期所無法比擬的。但也存在著缺陷。比如,批判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對於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危害之後,出現了否定新聞事業階級性的傾向。在強調新聞事業必須遵循新聞規律時,又出現了忽視中共對新聞事業的領導,貶低黨性、否定黨性,乃至主張所謂“人民性高於黨性”的現象。
(七)新聞單位積極開展各種社會活動。
過去新聞單位隻顧辦自己業務範圍內的事,其他社會上的事很少過問。進入新時期以後,或者多家新聞單位一起,或者新聞單位與社會上有關單位相配合,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如舉辦各種文藝晚會、知識競賽、環城賽跑、評選十佳運動員、最佳護士和最佳班主任等。廣州還評選十大傑出公仆、十大青年新聞人物。北京多家新聞單位舉行“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募捐活動。所有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於扶持社會公益事業,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都很有意義,同時也擴大了新聞單位的社會影響,密切了與受眾的關係。
(八)經營管理的改革和印刷傳播技術的現代化。
長期以來,中國許多報紙都由國家給予財政補貼。進入新時期以後,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發展,各報社日益重視經營管理。在保證辦好報紙,贏得訂戶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開展多種經營。吉林日報社除原有的《吉林日報》和《吉林農民報》以外,還經營攝影服務部,辦小型油墨廠,以及承攬廣告、印刷、加工鉛字等業務。有些城市報紙還自辦發行。不少新聞單位在開展多種經營以後,事業經費、基本建設經費都能自給或基本自給,取得了大的成果。與此同時,各新聞單位不斷改進技術裝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報紙先後采用激光照排,從而淘汰了延續一個多世紀的“火與鉛”的落後印製技術。新聞的傳遞、編輯等工作也都開始采用電腦等現代化手段。
(九)重視新聞立法。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中宣部的意見,自一九八四年起,新聞立法工作開始著手進行。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籌辦其事,做了許多工作。一九八七年一月新聞出版署成立以後,新聞立法籌備工作改由新聞出版署承擔,並草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法(草案)》。
五、新聞出版署的成立和工作
一九八七年一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成立。新聞出版署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對新聞和出版兩個係統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它在新聞方麵的主要職能有:起草新聞方麵的法律、法令、條例、政策,經審定頒布後組織實施;製定並組織實施新聞事業發展規劃;對申請創辦報紙和期刊進行審批;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報紙、期刊市場,取締非法出版活動;管理報刊印刷、發行和物資供應;管理新聞的對外交流、貿易和合作。新聞出版署主辦的《新聞出版報》,於一九八八年元旦正式發行。
一九八七年初開展的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由於中共中央代總書記趙紫陽的消極對待,沒有堅持進行下去,一度收斂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隨後又泛濫起來。同年十一月,任總書記之後的趙紫陽還嚴重忽視中共自身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放鬆對腐敗現象的鬥爭。這些都給國內外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當時,人民群眾對於中共和政府工作中的一些失誤,一些幹部的腐敗現象等,也表示不滿,提出了不少批評建議。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病逝世,群眾和青年學生表示哀悼。但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個機會,釀成社會動亂。
在這場動亂和北京地區的反革命暴亂中,中國新聞界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平息暴亂之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的講話中指出:“可以這樣說,在這次嚴峻考驗麵前,多數新聞單位是好的,但有些新聞單位是考試不合格的,有的甚至可以說是潰不成軍。當然,我這裏說的‘考試不合格’,不是說這些新聞單位的新聞工作者都不合格,他們中的大多數同誌也是好的,而是說這些新聞單位在輿論導向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
四月十八、十九日夜至翌日淩晨,北京連續發生一些人圍聚新華門衝擊中南海的事件。《北京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先後發表消息、評論,加以批評。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根據鄧小平重要談話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精神,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經新華社播發後,全國各新聞媒體都突出加以傳播。社論列舉了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的各種非法活動後指出:“他們打著民主的旗號破壞民主法製,其目的是要搞散人心,搞亂全國,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這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其實質是要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製度。這是擺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麵前的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全黨和全國人民都要充分認識這場鬥爭的嚴重性,團結起來,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四月二十七日,中共北京、上海市委分別召開黨員大會,號召迅速行動起來,堅決製止動亂。在上海的大會上,當時的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宣布:“鑒於《世界經濟導報》總編輯、黨組成員欽本立同誌嚴重違反紀律,決定停止他的領導職務,並對《世界經濟導報》進行整頓。”但是在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的錯誤指導下,首都一些新聞單位對學生的遊行、絕食等錯誤行動,作了同情、支持的報道,出現了錯誤的輿論導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於五月十九日晚召開黨政幹部大會,號召緊急行動起來,堅決製止動亂。國務院根據憲法有關規定,決定自五月二十日十時起,在北京部分地區實行戒嚴,以求迅速恢複首都的正常秩序。六月四日晨,以天安門廣場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和戒嚴部隊全部到位為標誌,反革命暴亂被粉碎。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的局勢很快穩定下來。《北京日報》六月四日頭版頭條刊登了新華社四日晨消息:戒嚴部隊指揮部發言人稱,戒嚴部隊平息反革命暴亂進駐天安門廣場。《解放軍報》四日在一版發表社論《堅決擁護黨中央決策,堅決鎮壓反革命暴亂》。《人民日報》四日於一版轉載《解放軍報》四日社論,並以《北京這一夜》為題,刊登該報四日淩晨五時采寫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