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日後,首都和全國各地報紙、電台、電視台普遍刊載和播發了由新華社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告全體共產黨員和全國人民書》、《解放軍三總部致戒嚴部隊的慰問信》、《許多省、市、自治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堅決擁護中央平息反革命暴亂的電函》、《李鵬、王震看望戒嚴部隊》等消息。從六月七日開始,中央電視台播放解放軍總政治部拍攝的澄清平暴事件真相的紀錄片《血與火的考驗》,連播十五天,受到廣泛重視,產生好的影響。
六月九日,鄧小平接見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時發表重要講話。全國新聞機構作了及時的報道。鄧小平指出,“我們原來製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幹下去,堅定不移地幹下去。”一九八九年六月下旬,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主題是討論趙紫陽在動亂中所犯嚴重錯誤,作出相應的組織處理決定,並對中共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進行了調整。
根據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決議和鄧小平講話精神,首都和全國各地新聞工作者,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認真總結一九八九年政治風波中的經驗教訓,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改進了工作。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在中宣部舉辦的新聞工作研討班上,就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根本性質、基本方針、黨性原則、堅持正麵宣傳為主等一係列方針、政策問題,作了重要講話。
江澤民在題為《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的講話中,首先講到新聞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他說:“我們黨曆來非常重視新聞工作。始終認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既說明了新聞工作的性質,又說明了它在黨和國家工作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關於新聞工作的基本方針,江澤民指出,“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
關於新聞工作的黨性,江澤民說,“我們的新聞工作是黨的整個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性原則,也就是堅持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原則,兩者是完全一致的。提出‘人民性’高於黨性,實質就是要否定和擺脫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
關於“新聞自由”,江澤民說,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廣大人民群眾享有依法運用新聞工具充分發表意見、表達自己意誌的權利和自由,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正是為了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於一切企圖改變社會主義製度的違法新聞活動,不但不能給予自由,而且要依法製裁。”
江澤民在談到新聞的真實性時說,“新聞的真實性,就是要在新聞工作中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要做到所報道的單個事情的真實、準確,尤其要注意和善於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
關於中共對新聞工作的領導,江澤民說,“加強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主要是要抓好新聞宣傳的政治方向,抓好新聞改革,抓好新聞工作的經驗總結,抓好新聞隊伍的建設、特別是領導班子的建設”。“新聞改革還麵臨許多任務。改革的目的,正是為了使新聞更好地成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李瑞環在題為《堅持正麵宣傳為主方針》的講話中指出,正麵宣傳為主“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遵循的一條極其重要的指導方針。堅持這個方針,就是要準確、及時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流,讓人民群眾用創造新生活的業績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們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當前就是要造成一個有利於穩定局麵的輿論環境”。“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管這一事業有時會經曆怎樣的曲折和失誤,但從根本上說,從長過程說,這一事業無疑是我國曆史上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主流總是健康的,光明麵總是占主導地位的。……堅持正麵宣傳為主的方針,理直氣壯地宣傳人民群眾創造曆史、改造社會、建設新生活的英雄壯舉,宣傳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前進的曆史真實,正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
李瑞環指出,“堅持正麵宣傳為主的方針,不是不要批評報道。重視和改進批評報道,同樣是新聞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黨性原則所決定的”。“正麵宣傳必須占主導地位,批評與揭露性的報道隻能占次要位置,並且要十分注意把握分寸。”“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最後都要給人以力量,給人以信心,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希望。”
李瑞環指出,“新聞改革如同其他方麵的改革一樣,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怎樣改的問題。應該指出,這種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私人辦報、辦台這個口子不能開。不能用資產階級新聞觀對待新聞改革,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新聞體製和模式。我們社會主義新聞改革的目的,就是使新聞工作更加符合新聞的黨性原則,更好地遵循新聞的規律,發揮現代化輿論工具的功能,發揮新聞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新聞改革搞好了,也有助於把正麵宣傳為主的方針落到實處”。
中宣部一九九○年一月在印發江澤民、李瑞環關於新聞工作重要講話的通知中指出,這兩篇講話“總結了新聞工作曆史上正反兩方麵的經驗,特別是動亂期間新聞工作的經驗教訓以及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新鮮經驗,回答了新聞界長期爭論的重大問題,劃清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新聞事業的界限,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長期的、根本性的指導方針”。中宣部的通知還指出:認真提高新聞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是貫徹好中共的新聞工作方針的關鍵。要十分重視這件工作,務必做好。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全國各新聞單位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四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李瑞環關於新聞工作的重要講話。這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點,端正輿論導向,清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起了積極作用。新聞界在新聞報道和自身建設上,取得可喜的成績,不斷前進。
一九九○年三月二十日,李鵬總理在全國人大七屆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特別令人高興的是,經過對動亂暴亂經驗教訓的總結,政治思想戰線出現了新的轉機”。他還指出,“意識形態領域要一手抓整頓,一手抓繁榮。……為穩定大局創造良好的輿論和文化環境”。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新聞界大量報道了全國各族人民貫徹執行中共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順利推進,為國家的進一步穩定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貫徹執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新聞界還對國慶四十周年、中共成立七十周年、抗洪救災、“亞洲衛星”一號發射、浦東開發、全國人大、政協會議和海灣戰爭等重大事件,進行了有成效的報道。
一九九一年,全世界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名記者,前來北京采訪第十一屆亞運會,展開了激烈而友好的新聞競爭。中國新聞界奮力拚搏,創造了良好成績。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國女子舉重運動員邢芬奪取本屆亞運會第一塊金牌,新華社最先向全世界發出英文快訊,比美聯社的新聞快三十一分鍾。作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東道主的電視機構,中央電視台動用了一套一體化電子新聞采訪設備(ENG),拍攝11個項目的精采片斷,提供國際信號122次達三十七小時。中央電視台3套節目都延長了播出時間。中央電視台和全國各地電視台舉辦了“全天候播放”,快速傳播亞運會精采場景。全國收看亞運會開幕式現場直播的觀眾有五六億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億萬聽眾開辦了“整點新聞”。《人民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體育報》、《中國青年報》等報紙,每天大量刊登生動的比賽消息、述評,以及反映激烈角逐場麵的照片,加上醒目的標題、新穎的版式,吸引了眾多讀者。
通過亞運會報道,中國新聞工作者弘揚了愛國主義,謳歌了奉獻精神,宣傳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一九八九年下半年,中宣部為促進新聞改革,提倡采寫“現場短新聞”,開展了“現場短新聞”評獎活動。這個活動得到了新聞單位的支持和響應。在中國記協的組織下,首都21家新聞單位參加了評選活動。在這一活動推動下,許多記者深入工地、田間、商場、海島、戰爭前線、學生宿舍和居民大院,采寫了不少新聞價值較高、現場感較強、新穎活潑、短小精悍的報道,增強了新聞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一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建台五十周年紀念日,鄧小平、江澤民、楊尚昆、彭真、李鵬、鄧穎超、李瑞環等題詞祝賀。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於一九九一年一月在北京召開第四屆理事會,會議選舉吳冷西連任中國記協主席。會議還表彰了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396名,先進集體59個。
中國記協四屆一次理事會審議和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這個準則共有8條,每條包含著具體要求。這8條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遵守法律和紀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提倡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國際友好和合作。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日,中宣部發出“關於認真貫徹《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通知”。通知指出,這個文件明確提出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規範性要求,對於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質,推動新聞工作更好地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具有重要意義。通知還指出:“我國新聞隊伍總體上是好的,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傳統。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新聞事業與經濟生活的聯係日益密切,在新聞界一些人當中出現了搞形形色色的有償新聞、編采人員參與經營活動並從中牟利等行為,屢禁不止,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和新聞界的強烈不滿。這種行業不正之風不僅腐蝕新聞隊伍,而且將愈來愈妨害新聞工作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違背新聞事業作為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根本性質。為了堅持貫徹新聞工作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方針,必須糾正新聞行業的不正之風,大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思想作風建設。這是當前新聞工作當中一件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江澤民總書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四日到新華社視察時,向新華社提出兩點希望:學習、學習、再學習;深入、深入、再深入。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七日,是新華社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日。江澤民、李鵬、李瑞環等中央領導人到新華社祝賀。李瑞環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講話,他說,圍繞中共基本路線和中心任務進行宣傳,是中國新聞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新華社取得成績的一條重要曆史經驗。新聞宣傳戰線在當前要發揮其應有作用,就必須下大力氣全麵準確地宣傳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處理好兩個基本點的關係,防止由於宣傳報道上的片麵、搖擺,影響基本路線的貫徹落實。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至二月二十一日,鄧小平先後在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視察,發表了重要談話。這個談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共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奮,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九九二年三月九至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開全體會議,完全讚同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接著,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係列決定。
對於鄧小平南巡談話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中國新聞界認真作了報道和評論。上海《解放日報》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四日,發表署名聞頎的文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要講一百年》。上海《文彙報》二月八日發表評論員文章,題為《堅持一個〈中心〉》。《人民日報》於二月下旬連續發表了題為《更好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的膽子再大一點》等多篇社論。三月十一日,新華社播發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京召開全體會議的消息,全國許多新聞媒介及時、廣泛地傳播。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圳特區報》刊登陳錫添寫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記敘了鄧小平巡視深圳的言行。全國許多新聞媒介轉播了這篇文章。
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至十八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批準了江澤民所作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產生了中共中央新的領導機構。
以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初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全國新聞界懷著巨大的熱情報道中共十四大。新華社在十天裏僅向國內播發的大會稿件就有200多篇。其中,廣泛反映眾多代表聲音的專題“大綜合”報道,如《十四大代表分組討論江澤民同誌報告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對改革與建設意義深遠》、《要繼續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等,全國報紙紛紛在重要版麵刊登。
《人民日報》為十四大的召開先後發表了多篇社論。在大會開幕當天發表的社論指出,“這是一次肩負著重大曆史使命的大會,是一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會”。十月十九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堅持偉大理論 奪取更大勝利》的社論指出,“黨的十四大的突出特點和最大貢獻,在於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作了新的概括,充分肯定了這個理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理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把這個理論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製定的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正式載入黨章。”社論說,隻要中共全體黨員進一步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起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我們就將無往而不勝。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有關十四大的許多現場實況報道,受到億萬觀眾的普遍關注。特別是江澤民作報告、鄧小平與新當選的中共中央領導人親切會見出席十四大全體代表等曆史性場麵,通過電視屏幕,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全國和全世界觀眾麵前。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發行。中共中央為此作出了關於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決定,決定指出:“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鄧小平同誌領導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豐富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引導我們繼續前進的科學指南。”“從現在起,要把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擺在黨的思想建設和幹部理論教育的主要地位。”全國新聞媒介都報道了全國積極開展學習《鄧小平文選》的熱潮。
中共十四大以後,新聞界麵臨著根據十四大精神和國內新的情況,作好新聞報道,推進新聞改革,以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使命。新聞工作必須堅持中共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新聞宣傳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同時要做好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宣傳,做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宣傳,以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新聞事業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進行積極而穩妥的改革。新聞改革要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新聞改革要受基本路線的規範並為其服務;新聞改革要遵照中共十四大精神,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積極改革政治體製和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新聞改革要按照中國社會主義新聞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充分發揮新聞傳播、輿論引導和信息服務的功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從九十年代起到下個世紀中葉,對於中國的繁榮昌盛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是很重要很寶貴的時期。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共的基本路線指引下,中國廣大新聞工作者正和全國人民一道,同心同德,銳意改革,艱苦創業,為實現宏偉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