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過三千支毛瑟槍的“口舌之劍”(1 / 2)

勝過三千支毛瑟槍的“口舌之劍”

新中國的報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新聞事業和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新聞事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人民報紙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聯係人民群眾的紐帶,是中共和人民政府的耳目喉舌,同時也是人民的喉舌。它繼承和發揚了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人民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傳統作風,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人民報業的體係,是中國新聞史上一次曆史性的變化。

從一九五○至一九九一年的四十多年中,中國報紙在宣傳各個時期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指導各項實際工作,在教育團結人民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盡管也有過像“大躍進”時期的浮誇風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假、大、空等失誤,但從總體上說,成就仍然是主要的。中國報業的發展變化是和國家經濟、政治狀況密切相聯係著的。新中國建立初期,經濟恢複發展,政治穩定,全國報紙的數量穩步上升;三年大躍進時期,由於不顧主客觀條件,曾大量創辦過報紙;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許多報紙又紛紛停辦;“文化大革命”時期執行了極左路線,違背群眾的意願和社會的客觀需要,大量停辦報紙,報紙的數量降到新中國曆史上的最低點。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迅猛發展,政治穩定,報紙的數量又直線上升。

這四十多年裏,中國報業經曆了兩次重大的轉變。一次是從戰爭時期到和平建設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一次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第一次轉變,由於不斷的政治運動,和以“階級鬥爭為綱”極左的指導思想的幹擾,沒有完全轉變好。第二次轉變,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政治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和讀者需要各種信息,大批報紙創刊,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品種的報業結構。這是中國報業曆史性的進步。在新的曆史時期,中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報紙發展速度之快、數量之大、品種之多、發行量之大在中國曆史上是沒有過的。這個時期被稱為報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一九七八年是報業大發展的開端,品種繁多的各種報紙在各地紛紛創刊。一九八五年全國郵局發行的報紙已增加到944家,每期發行總數為14.5萬份。在這個時期,除郵局發行的報紙外,還有大量非郵局發行的報紙。據調查,一九八五年三月一日以前創刊的郵發和非郵發報紙共2191家,每期發行總數為20.722萬份,創中國報紙數量和發行數的最高紀錄。中國報紙事業的發展是迅速而健康的,但各地發展不平衡,一些報紙重複,報社資金、印刷、紙張困難,編輯、記者力量不足。為了加強宏觀管理,提高報紙質量,一九八七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對報紙重新辦理登記。截至年底,全國正式登記注冊的公開發行的報紙共有1476家,除公開發行的報紙外,還有大批報紙辦理了內部發行登記手續,在廠礦企業和學校一定範圍內發行。到一九九一年底,全國共出版報紙1524家。其中全國性報紙137家,省級報紙675家,地市級報紙616家,縣市級報紙96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共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事業。全國有80家報紙分別用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壯文、朝鮮文、彝文、傣文、景頗文、傈僳文、老傈僳文13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分布在11個省、自治區。這些報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很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