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過三千支毛瑟槍的“口舌之劍”(2 / 2)

中國報紙在國外發行量不斷增加。一九八六年已有269家報紙在國外發行。英文的《中國日報》被外國朋友譽為了解中國的窗口。中國的報紙正在走向世界,成為與各國友好交往的一種橋梁。

中國的報業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品種、多語種、多特色的社會主義報業結構。在這些報紙中,有全國性的,有地方性的,有綜合性的,有專業性的,有政治性的,有學術性的。各種報紙都擁有自己的讀者群,在內容、專業、地域上各有分工,風格各異。它們相互配合,互相補充,互相競爭,為讀者服務。

適應改革開放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國報紙在結構和布局上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主辦的機關報約有400多家,在報紙中起著主導作用。

它們是中共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報紙結構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共各級黨委主辦的報紙,傳播中共和政府的重要決策信息,與實際工作及人民生活聯係密切,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信譽。這也是中共黨報發行量比較穩定和在全國報紙總發行量中占有較大比例的重要原因。

二、專業性報紙,特別是經濟類報紙的迅猛發展,是中國報業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一大特點。

全國共有專業性報紙600多家。它們中既有發布宏觀經濟信息和報道經濟政策法規的全國性經濟報紙,又有發布微觀經濟信息、溝通產銷渠道的地方性經濟報紙;既有以對內搞活為己任的經濟報紙,又有以對外開放為服務重點的經濟報紙;既有反映不同經濟領域活動的行業報紙,又有大膽探索經濟理論的報紙。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除各類報紙經常刊登廣告外,一批廣告信息報紙先後創刊。由於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批以加強橫向經濟聯係和經濟協作的區域性報紙。在經濟類報紙發展的同時,科技類報紙、教育類報紙、政法類報紙等專業報紙,也成為中國報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大量科技報主要麵向農村,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為發展農業和農村商品經濟服務,成為廣大農民發展生產的參謀。為適應法製建設的需要,政法類報紙中以法製報發展最快,並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三、按讀者對象分工的對象性報紙,也成為報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對象性報紙不僅品種增加,發行數量也不斷增加。少年兒童報、青年報、老年報、婦女報、工人報、農民報、僑務報等對象性報紙,是為某一特定的讀者群而創辦的,它注重報道為自己讀者關心的新聞,為各自的讀者服務。在一些報紙發行量下降的情況下,它們的發行量卻不斷上升。

四、社會生活類報紙的出現,適應了人民群眾在物質和精神生活多方麵的需要。

這些報紙的內容幾乎囊括了生產勞動、工作之餘的整個生活,既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道德風貌,又傳播各種新鮮有趣的知識,給人們以多種生活享受。

隨著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報業結構必將進一步發生變化,並且日趨完善,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報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