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讀者工作
在新中國建立以後的四十多年中,報紙對讀者工作無論在認識上和實踐上都有個繼承發展和摸索前進的曲折過程。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新聞界繼承了重慶《新華日報》、延安《解放日報》以及鄒韜奮的《生活》周刊重視做讀者工作的傳統,報紙對讀者和讀者工作是比較重視的。
其一,《人民日報》和各地中共黨報以及中共所領導的其他報紙都設有讀者來信部(組),專門負責處理讀者來信,接待讀者來訪。
其二,報紙都十分重視在基層和工農中建立和發展通訊員的工作。一九五○年,《人民日報》提出:“發展人民群眾中有社會事業家感覺的積極分子擔任本報通訊員,培養和教育通訊員鍛煉出社會事業家的感覺來參加報紙的領導工作,這是衡量全部通訊工作的標準。”該報將培養通訊員、組織通訊員寫稿,作為考核記者、編輯工作成績的內容。地方記者如完不成每月組織通訊員撰寫文章的任務,要扣除工資的10%。據一九五○年十月的統計,《人民日報》當時在全國擁有通訊員7829人,其中工農通訊員有2819人,占通訊員總數的36%強。通過這支活躍在生產第一線的通訊隊伍,大大增強了報紙與工農大眾的聯係。地方報紙更把通訊員隊伍視作辦好報紙的主要力量。《長江日報》經常召開通訊員會議,以加強與通訊員的聯係。《沈陽日報》舉辦新聞幹部學校培訓通訊員。《河北日報》五十年代有通訊員1.6萬名,為報紙和中共河北省委及時提供了許多情況,被省委稱為情況反饋的3個主要渠道之一。許多地方報紙還重視在基層開展讀報活動。南京《新華日報》讀者之友會在全市設60多個小組,在組織群眾讀報用報、向報社反映情況、加強編者與讀者之間聯係方麵起了很大作用。《青島日報》一九五一年在全市建立讀報組2193個,有3.28萬人參加。
其三,各報都在報上開設專門刊登讀者來信的專欄、專頁。《人民日報》自一九四九年起設“人民園地”專欄,自一九五○年起每周刊出3次,並增加“信箱”、“紅榜”、“黑榜”等內容。一九五四年更名為“讀者來信”專欄。《四川日報》一九五二年創刊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精神,充分運用“讀者來信”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七日,該報刊發讀者來信,揭露眉山縣公安局非法扣押藝人黃湘芹的錯誤,批評了眉山專署文教科和眉山群眾京劇團領導對待黃湘芹的官僚主義態度。專員王瑜山抓住枝節問題,以“弄清事實”為借口,扣押黃寫給《四川日報》的信;阻撓省文化局幹部和《四川日報》記者去劇團調查。報紙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於一九五三年二月十八日揭露專署領導人抗拒報紙批評的錯誤。五月八日,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公布了撤銷王瑜山專員職務及給在黃湘芹事件中不堅持原則的中共地委書記、宣傳部長以警告處分的決定。報紙還同時刊出了王瑜山等5名幹部的檢討。《河北日報》根據讀者的揭發,一九五二年二月九日揭露了中共滄縣地委截留並揮霍救災物資一事。地委書記不僅不檢討,反誣讀者和去調查的記者為“反黨小集團”,並召開大會批判。報紙頂住壓力,堅決支持群眾的批評,終於在中共河北省委的支持下,給該地委書記以應有的處理。類似事件在各報接連刊出後,使“讀者來信”專欄在讀者群眾中的威望大增。
但是,當時在辦報指導思想上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在重灌輸輕反饋,重指導輕服務,對讀者調查、讀者研究、讀者服務工作還未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一九五七年左傾的思潮泛起之後,報界原有的對讀者和讀者工作的理論和實踐遭到錯誤的批評。“讀者需要論”被批判為“資產階級新聞觀點”;不少撰寫編發批評稿的記者、編輯被打成“右派”、“反黨分子”。“讀者來信”專欄自此從報上銷聲匿跡。偶爾出現,不是拚湊起來作點綴的應景文章,就是為了某種“政治需要”特地組織來的“來信”。廣大讀者實際上喪失了通過報紙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五十年代前期各報在工農積極分子中建立的通訊員隊伍,一九五八年後很多被“官辦”的“通訊組”、“報道組”所取代。“通訊組”、“報道組”的任務實際上是以稿邀功,甚至不惜弄虛作假。“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把《人民日報》及其他報紙的“讀者來信”專欄改為“紅衛兵戰地”、“工農兵戰地”,成為他們強奸民意,打擊革命幹部,鎮壓革命群眾的手段之一。
粉碎“四人幫”後,報紙恢複原來的傳統。新聞界對讀者和讀者工作日益重視,廣大讀者對報紙也日益關心、信賴。《人民日報》從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起恢複“讀者來信”專欄,一九八七年擴大至每周兩個整版。其他報紙的“讀者來信”專欄也都相應擴大了版麵。由於“讀者來信”能及時反映讀者的呼聲、要求,為人民伸張正義,那幾年,《人民日報》每年收到的讀者來信從將近20萬件劇增至70多萬件。
一九八一年五月,首都新聞學會(當時稱北京新聞學會)召開讀者問題座談會,會上提出“要把讀者問題作為新聞學的重要問題”來研究。該學會成立了讀者調查組、群眾來信學術研究組和通訊刊物學術研究組。從一九八四年起,全國部分城市報紙群眾工作經驗交流會每年舉行。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暨南大學、安徽大學等校的新聞係教師先後撰寫了關於報紙的讀者和讀者工作的專著。讀者研究和讀者工作在各方麵都有所發展。
讀者調查與讀者研究
一九八二年六月至八月,由首都新聞學會發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廣播學院等單位組成調查組,在北京市統計學會、北京市計算中心的指導下,根據隨機抽樣原則,用電子計算機製定抽樣調查方案及處理調查數據,對北京市的讀者、聽眾、觀眾的構成情況、需求愛好,對報紙的評價作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查。調查報告公布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過去,中國報界也作過讀者調查,但都是采用典型地區、典型單位、典型人作“解剖麻雀”式的典型調查。這種調查雖也能反映讀者的狀況,但由於缺乏定量分析,不可能全麵、完整地反映讀者的情況和需求。這次首都新聞學會調查組的調查,是中國新聞界第一次把社會統計學運用到讀者調查上,調查結果較為全麵反映讀者的情況和意願。
一九八三年九月至十一月,首都新聞學會讀者調查組又和浙江省新聞學會合作,在浙江全省範圍內,按隨機抽樣原則,對一個省的讀者、聽眾、觀眾的構成情況、需求愛好及對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的評價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
有了一個市、一個省的全麵的調查作依據,報紙的新聞改革就有了可靠的基礎。在這兩次調查的影響下,許多報紙也重視作讀者調查和讀者研究。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至一九八四年六月,江蘇省新聞界組織聯合調查組在全省74個縣、市對讀者、聽眾、觀眾的構成情況、興趣及對新聞傳播的評價作了大規模的調查。一九八三年五月至六月,《健康報》總編輯紀雲龍帶領調查組在河北省、天津市對《健康報》讀者構成及需求作了深入的調查。一九八六年六月至十月,《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天津日報》、《湖南日報》、《寧夏日報》、《廣州日報》等報紙也都作了類似的讀者調查。
組織讀者參與辦報
這部分工作包括3個方麵的內容:第一,組織讀者參與報紙方針和內容的設計;第二,組織讀者參與新聞傳播;第三,組織讀者對報紙實行監督。除組織大規模的讀者調查外,一些報紙還采取登報邀請讀者參與報紙設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國青年報》在第一版刊登寫給全體讀者的啟事《請大家來設計一九八二年的中國青年報》。這種尊重讀者、虛心向讀者求教的精神受到廣大讀者的讚揚,半個月裏有3000名讀者投書參與報紙設計。該報對3000多份讀者的設計書進行研究,作為改進報紙的主要依據,並摘要公布了讀者的設計,以求讀者給予進一步的督促和幫助。一九八七年一月,該報又刊登開展“評選熱心讀者”活動的啟事,籲請讀者多給報紙出點子,提批評建議。一九八八年二月,該報公布了評選出的100名熱心讀者名單,並邀請前10名讀者到北京麵談對報紙的批評建議。一九八六年五月九日,《經濟日報》在報上刊登問卷,邀請讀者參與改進報紙的設計。一九八六年五月至六月,《解放軍報》向北京地區部隊讀者散發意見征詢表,征詢對該報將公開發行的試刊的意見。一九八四年一月和一九八七年七月,《廣州日報》先後兩次刊出征詢讀者意見的調查表,每次都有數千讀者填表給報紙出主意。《光明日報》於一九八八年五月舉辦“讀者月”活動,公布“讀者專線電話”號碼,直接聽取讀者對報紙的批評、建議、要求,並開辟“讀者之聲”專欄刊登讀者意見。同時,采取“請進來”(請有代表性的老讀者來社座談)、“走出去”(派記者到讀者中廣泛征詢意見)的辦法,向讀者求教。根據讀者提供的千條意見、建議,該報組織了《企業裏的職稱改革》、《學校的有償服務》和《公費醫療的現狀及其出路》等有影響的報道,受到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