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讀者參與新聞傳播的最經常、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和健全通訊員網,辦好通訊業務刊物,使讀者對新聞傳播的參與從自發狀態轉向自覺狀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報為恢複實事求是的報風,都整頓了通訊員隊伍。通過辦通訊員訓練班、辦新聞函授大學、編印通訊業務刊物等多種途徑,肅清一九五八年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通訊工作中的“假、大、空”流毒,不斷提高通訊員隊伍的素質,各家報紙所聯係的幾十萬通訊員,已成為讀者中積極參與新聞傳播的強大力量。據《四川日報》一九八六年統計,該報在全省有通訊員近千名,全年向報紙投稿10萬多篇,被報紙采用的有6000篇,占該報全年見報地方稿的三分之二。《青島日報》一九八三年見報地方稿1.58萬篇中,讀者(包括通訊員)提供的有1.3萬篇,占84%。《湖南日報》一九八○年以後每年收到的通訊員稿件都在16萬件以上,占地方稿中的76%以上;266篇好新聞中的75%出自通訊員、業餘作者之手。
除建立和健全通訊網外,組織各種征文、筆談、討論,也是報紙吸引讀者參與辦報的常用方式。《中國青年報》是舉辦這類活動最多的報紙之一。一九八○年該報組織的關於人生觀討論,半年內收到7萬多件讀者來信來稿。八十年代,該報每年都舉辦各類征文十餘次,每次都能收到應征稿件幾千甚至上萬件,使報紙能從萬千來稿中精選出高質量的作品刊登,明顯地提高了報紙質量。如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該報舉辦的“改革大潮中的年輕人”報告文學征文,精選刊登了歌頌青年改革者的作品幾十篇,有的被《人民日報》轉載,有的被改編成電影。一九八八年該報舉辦的“瞬間與十年”新聞特寫征文,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麵反映了改革十年來的巨大變化,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
建立評報點、評報員,也是許多報紙組織讀者參與對新聞傳播實行監督的有效方式。《沈陽日報》在全市建立了一支有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340名熱心讀者組成的評報員隊伍,專門給報紙挑毛病。小至文句不通、標點不對,大至報道失實、記者作風不正,評報員都毫不客氣地指了出來。自一九八三年以後,該報每年四月向讀者公布上一年的失實報道,請讀者對記者、通訊員的采訪作風進行監督。同時,把讀者的批評意見刊登在社內刊物上,要求有關記者、編輯作出答複,重要的失誤由責任人在報上作公開檢查。湖北《襄樊日報》的讀者中有1500人經常參加評報,平均每年寫評報信5000件。浙江《寧波日報》尊該報毛病挑剔者為師,從熱心評報的讀者中聘請了23名特約評報員,經常請他們對報紙從方針到內容,從版式到標題進行評品,並把他們的批評意見編印成《讀者評報》一書發給編輯記者,作為改進報紙的依據。
充分發揮讀者來信的輿論監督作用
粉碎“四人幫”以後,被取消多年的“讀者來信”專欄,從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起重新在《人民日報》上出現。不久,該報的這個專欄刊登一封讀者來信,批評高音喇叭的噪音幹擾人們的工作、學習和休息。這封看來十分平常的信,當時卻在讀者中引起出乎意料的強烈反響,讀者感到多年來一直隻宣傳“最高指示”,灌輸“領導意圖”的報紙,開始給“平民百姓”以說話的機會。人民珍惜這種喪失多年的民主權利,各報收到的來信數量與日俱增。《人民日報》的“讀者來信”也從小辟欄增至每周兩個專版。為了增加來信容量,該報開辟了許多相應的欄目,例如,議論性質的“讀者論壇”、“街談巷議”,表揚性質的“新風錄”、“好人好事”;批評建議性質的“毖後錄”、“建議與要求”、“緊急呼籲”;傾吐肺腑之言的“心裏話”以及專門刊發批評性照片的“立此存照”,等等。《人民日報》的“讀者來信”專版一直堅持以批評為主,讓讀者充分運用這塊輿論陣地,來監督國家工作,幹預社會生活。多年中,該報一直堅持辦好“勇於同歪風邪氣作鬥爭”、“千萬不要忘記為人民服務”兩個欄目,揭露官僚主義、以權謀私、不講職業道德等形形色色的社會弊病。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五日該報在“讀者來信”版刊登的《中國廣告協會開會五天揮霍四十萬》,批評國家工商管理局的領導幹部;九月二十三日“讀者來信”欄發表的《我們依法辦案受阻》和調查報告《逮捕令發出以後》,點名批評中共山西省委常委仝雲包庇犯罪的兒子的錯誤行為,都引起了中央領導人的重視。廣告協會受到嚴肅批評,仝雲被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開除了黨籍。《工人日報》群眾工作部除了在“讀者來信”版上堅持開展批評,維護工人和改革者的合法權益外,還經常把揭露社會弊病的讀者批評信刊登在頭版頭條地位。《光明日報》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發表的讀者來信《懷柔縣王興寬等人無理取鬧辱罵毆打三名女教師》、《濟寧火車站刁難貨主手段惡劣》,都引起了中央領導人及社會的重視,並接連在全國好新聞評選中獲獎。《經濟日報》除辦好“讀者來信”專欄外,在一九八八年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會期間,該報還設立“讀者專線電話”,通過電話及時把讀者意見登到報上,與會內代表、委員們的議政相呼應。
在《人民日報》等全國性報紙的影響下,各地方報紙對“讀者來信”也日益重視。據《青島日報》一九八三年的統計,該報全年發表的批評稿中,90%以上選自讀者來信。讀者來信已成為報紙開展批評的主力。《解放日報》群工部為了充分發掘蘊藏在讀者中的信息源,從一九八六年開始運用“信訪問題調查”形式,以來信來訪讀者提供的線索為依據,對涉及的社會問題作深入調查(也即是向更多的讀者作調查),寫出幾十篇較有深度的報道,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一些城市報紙除辦好“讀者來信”專欄外,還開辟了專門反映市民意見的欄目,如《羊城晚報》的“越秀山下”、《廣州日報》的“五層樓下”、北京晚報的“古城縱橫”等。這些欄目中刊登的市民意見,雖然隻是三言兩語,甚至隻有一句話,但談的都是親身經曆的“身邊事”,深受市民歡迎。
經過十年努力,“讀者來信”已成為中國報紙上不可缺少的重要欄目之一。多次讀者意見調查的結果表明,《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許多報紙的“讀者來信”版都是最受讀者歡迎的1個版麵。日本新聞界有人專門研究《人民日報》的“讀者來信”,並把研究成果編印了兩本書,書名就叫《人民日報的讀者來信》。
一九八七年中共十三大以後,各報更加自覺地重視發揮讀者來信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重視在廣大讀者與中共和政府有關部門,在各種職業、不同層次讀者間開展對話。《廣州日報》除繼續辦好“給市長打電話”專欄外,一九八八年初又開設了“熱線對話”——讓市民通過報紙與市領導人、市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探討交流;開設“試驗區論壇”欄目,請讀者就如何辦好廣東試驗區各抒己見。《無錫日報》一九八八年初開設“市長信箱”欄目以後,八個月收到1000多封來信,信中既充分反映了市民對振興無錫的希望、要求和建議,也揭露了政府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市長信箱”開設後不久,市長就根據來信中反映的部分市民住房困難情況,及時召集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決定節約機關開支200萬元,幫助困難戶解決住房問題。《長春日報》針對廣大讀者來信反映的個體戶職業道德問題,與有關部門聯合發起“最佳最差個體醫療單位群眾評議”活動和“個體文明戶升級競賽”,收到明顯的社會效益。上海《解放日報》就市民最關心的市內交通、住房等熱門話題,通過“對話”專欄,組織讀者與主管部門開展“雙向交流”:市民談對主管部門的意見要求,主管部門向市民彙報已作的努力,存在的實際困難和改革設想,增進了相互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