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讀者工作(3 / 3)

多種形式的讀者服務

除辦好“讀者來信”外,報紙還通過“信箱”、“服務窗”等專欄,專版為讀者服務。

《中國青年報》的“青年信箱”是從五十年代就開設的傳統欄目。它繼承“竭誠為讀者服務”的精神,累計已回答讀者來信中提出的有關學習、工作、思想修養、婚戀家庭、人際關係、生理衛生等各種疑難問題1000多個,受到讀者歡迎。一九七八年十月七日“青年信箱”答複讀者的《家庭出身該沿襲嗎?》一文發表後,半個月裏有600多位讀者來信,感謝報紙說出了他們“多年來一直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替他們“搬開了壓在心上多年的大石頭(指‘反動血統論’)”。一九七九年“青年信箱”發表葉恭紹教授答讀者的《有了手淫的毛病怎麼辦?》一文後,有600多讀者寫信給葉教授和報社,“感謝教授和報紙解決了他們痛苦多年而無處可問”的難題。《解放軍報》通聯處編輯柴全經從一九八二年起主持“謝顧問答讀者”專欄,五年內回答了部隊讀者來信中提出的疑難問題100多個,為報紙贏得了聲譽,“碰到疑難找‘謝顧問’”,一時成為戰士的習慣語。

一九八○年前後,經過撥亂反正,新聞界重新提出了要“滿足讀者多方麵的要求”,要把增強服務性作為報紙的指導思想。《工人日報》、《北京日報》、《春城曉報》等許多報紙紛紛開設了“服務窗”、“為讀者服務”專欄、專版,從求醫問藥、征婚擇業,致富門路、政策谘詢,到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小知識(諸如“哪裏有賣麻婆豆腐的”等),報紙千方百計滿足讀者的要求。報紙的服務專欄日益成為讀者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生活參謀”。

報社作為新聞傳播機構,除主要通過傳播媒介本身為讀者服務外,還采用下列服務方式。

一、信訪服務

一家報社每年收到的讀者來信,少則幾萬件,多則幾十萬件;每年接待來訪讀者,少則幾百名,多則幾千名。對這麼眾多的來信來訪讀者,能通過登報解決問題的是極少數,對於多數未能發表的來信,一般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為讀者服務:

一是通過編發《讀者來信摘編》向中共和政府領導機關及有關部門反映,促進讀者提出的問題獲得解決。《法製日報》(原名《中國法製報》)一九八○年創刊後,讀者來信逐年增多。對於每年數萬件雖未能見報,但反映了許多實際情況的信件,該報及時編發《讀者來信摘編》向上反映。一九八三年該報共編發《讀者來信摘編》142期,所刊信件有50—60%獲得有關領導機關批示,所反映的問題90%以上得到查處結果。如江蘇沭陽縣退休幹部王鳳枝,由於中共淮陰地委副書記儲江(後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偏聽偏信,以權代法,被錯判十二年徒刑。王到處上告無效,三級法院院長因抵製儲江的錯誤而被免職或調離。《法製日報》經調查後將王鳳枝的申訴信刊登在《讀者來信摘編》上,並加“編者按”,上送中央領導人,終於使王鳳枝的冤案得到昭雪。《人民日報》從一九七七年起將《讀者來信摘編》改為大字號鉛印並擴大發行範圍,至一九八七年已編印1000多期。《讀者來信摘編》成為中共和政府領導機關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是個別複信服務。一九七八年後,由於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造成了大批冤假錯案,各報的讀者來信急劇增加。《徐州日報》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三年五年中,處理讀者來信4萬多件,占全市人民來信總數的二分之一。該報通聯組編輯為幫助來信讀者排憂解難,通過寫信,打電話,到有關部門聯係等方式,不怕坐冷板凳、吃閉門羹,為讀者解決大量積累多年的冤假錯案。該報通聯組因而連續三年被評為徐州市信訪工作先進集體。《人民日報》群眾工作部主任張連德,帶領群眾工作部編輯,利用業餘時間給讀者寫了大量複信,幫助遭受磨難的讀者走出困境。他們視讀者為親人,複信既認真又親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他們與讀者間的往來通信在內部刊物登出後,被一些省的信訪部門編成書作為學習的材料。《中國青年報》一九八四年起采取從社內外聘請行家當“青年信箱”服務員為讀者複信的辦法,至一九八八年已向10多萬讀者寫了複信。由於行家們的複信既能解決問題又親切感人,讀者十分滿意。

三是做好來訪讀者的接待工作。為了對讀者負責,許多報社都選派既有一定政策水平,又熱心服務的編輯負責接待來訪工作。一九八五年冬天,黑龍江省安達縣萬寶山鎮農民派代表到《經濟日報》,反映該鎮有5萬畝良田被大慶油田的汙水汙染而絕產,大慶油田卻不予賠償。《經濟日報》群眾工作部周文芳當即與石油工業部、中國石油總公司聯係,並把農民的上訪材料轉送大慶市人民政府。不料大慶市人民政府竟把材料當成垃圾處理,又被農民揀到,便再向《經濟日報》反映。周文芳為此找到大慶市人民政府負責人當麵反映上述情況,終於使大慶油田向農民賠償農田汙染損失費75萬元。該鎮農民又派代表到北京,對報社熱心為讀者服務的精神表示感謝,並到家中看望正在病休的周文芳。《中國青年報》的來訪讀者多數是青年,負責接待的老編輯程育智不僅熱心地幫助來訪者解決具體問題,還善於做年輕人的思想工作。一九八三年六月,安徽省舒城縣高中畢業生孔令斌因高考落榜而感到前途無望,賣掉吉他作路費來到北京,準備到北京看看以後,“一死了之”。到京幾天,錢用光了,饑餓之下找到《中國青年報》。程育智聽了小孔的申述,當即與小孔家人聯係,同時批評小孔的錯誤想法,讓他到首都街頭仔細去看看,看北京的落榜生們如何自謀工作的。小孔在北京看了三天,深感自己的想法錯了,知道了八十年代青年的出路絕不隻是上大學一條。他回家後一邊當臨時工,一邊自學,一九八五年終於考上了中央電大法律係。

二、信息谘詢服務

除了通過報紙上的專欄為讀者提供信息谘詢服務外,不少報社還充分利用報紙聯係麵廣、信息靈通的優勢,成立信息谘詢公司,舉辦各種形式的信息谘詢服務活動。《中國青年報》一九八四年四月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有3萬人參加的“讀者日”活動,邀請各方專家數百人到場為讀者提供各種項目的谘詢服務,大受讀者歡迎。後來,《北京日報》、《體育報》及上海、廣州、無錫等地的報紙也都舉辦了類似的谘詢服務活動。上海《青年報》群眾工作部編輯尹學堯從來信中了解到,許多女青年為身上多毛而苦惱,他除邀請醫學專家在報上撰文作答外,還促進有關醫院開設“多毛門診”,有關廠家生產“多毛霜”,為10多萬女青年解除了苦惱。一九八九年後,《中國少年報》、《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先後開設了青少年谘詢電話,聘請心理學家、青少年教育專家通過電話谘詢為讀者分憂解難,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