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的經營與管理
新中國成立以後,報業的發展大體上經曆了3個時期:一為十年動亂以前的十七年,初步形成以中共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工、青、婦等群眾團體、各民主黨派和軍隊報紙為主的多層次報業結構,報紙數量穩定在300—350家左右。在“大躍進”時期的一九五八年,報紙曾達到491家;一九六二年國家經濟暫時困難時,報紙數量又回落到273家。這一時期報紙發行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期發總數從一九五○年的300萬份增加到一九六五年的2476萬份。二為一九六六年六月以後的十年動亂中,報紙數量最少時隻有42家,期發數也下降到1300萬份。一九七一年後報紙品種雖有增加,但也不超過200家,這是中國報業的非常時期。三為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是中國報業蓬勃發展的時期。許多在十年動亂中被迫停刊的報紙相繼複刊,並有大量新的報紙問世。據一九八五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調查,全國共有各類報紙1777家,期發數接近1.5億份,其中一九八○年以後創辦的報紙占56%。一九八九年,針對全國報紙發展速度過快、內容重複、人力物力不足的狀況,中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一次壓縮整頓,共壓縮報紙190家,占11.6%。據一九九一年底的統計,全國共有公開發行的報紙1524家,平均期印數1.6393億份。其中全國性報紙137家,省級報紙675家,地、市級報紙616家,縣級報紙96家。在全國性和省級報紙中有對象性報紙200家,其中工人報18家,農民報20家,青少年報27家,婦女報4家。專業報紙612家,是報紙種類中最多的一種,由此可以看出,報紙圍繞經濟建設展開宣傳報道的發展趨向。此外,還有企業報、晚報、文摘報、社會報、生活服務報、軍隊報等。中國報業這種由品種單一到以中共黨報為主,多層次,多品種的結構變化,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報業結構,它是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工作重心轉移相適應的。這千百種報紙如紅花配綠葉,和諧地反映了時代風貌,成為中國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新中國的報業經營與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做好報紙出版發行工作,在此基礎上,謀求自身的發展,增強報紙的經濟實力,以更有力的手段去滿足社會對報紙日益增長的需要。報紙的日常經營與管理業務有五項:一是報紙的出版、印刷和發行;二是廣告業務;三是資金、資產、設備的運行及管理;四是各項經濟運行活動的計劃、組織、控製、協調與監督;五是報社內部行政、後勤的組織與保證。
管理體製的演變
新中國建立初期,據一九五○年三月新聞總署統計:全國共有336家報紙,其中私營報紙58家。到一九五四年,幾乎所有報紙都成為中共各級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團體主管的機關報。報紙是事業單位,它不以贏利為目的。這種體製既不同於西方國家以商業經營為目的的辦報模式,也不同於舊中國以經營為主的辦報模式,它是依據中國革命戰爭年代革命根據地辦報的經驗做法,學習並參照前蘇聯五十年代的辦報管理體製。報社由政府投資興辦,統收統支,專款專用,節餘盈利歸公,虧損由政府補貼,形成了“辦報靠黨委,花錢找財政,物資憑計劃供應”,價格有統一指令的封閉式單純出版型。內部領導體製是以社長(或總編輯)為主,編委會集體負責。經營管理部門隻是報社的一個職能部門,任務隻是為編輯工作服務,做好出版發行及後勤服務工作。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需要,國務院根據《人民日報》等首都報紙的要求,批準報社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大體上享有同國有企業相近似的待遇與優惠,形式有:餘額預算管理、差額預算管理、自收自支管理等形式。實踐證明,采取以上措施,帶有向企業化過渡性質,比以前報社完全靠國家經費開支,增加了活力。但它並未徹底改變單一經營所形成的效益低下,很多報紙還要靠國家補貼過日子的狀況。而報社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生產技術落後,遠遠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阻礙了報紙質量的提高,影響了宣傳報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