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委托上海《解放日報》、《文彙報》等報社,在華東地區8家報紙協作會議的基礎上,召開了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報社代表參加的擴大會議,著重討論了報紙經營管理中存在的緊迫問題。會議要求:(一)加強報紙的經營管理工作,以適應報紙事業的發展;(二)統一規劃報紙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三)建議建立全國主管報紙的政策領導機構,管理與協調報紙的經濟活動。次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在鄭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報紙經營管理經驗交流會,會議著重討論了報紙經營管理體製的改革和《全國報紙新聞傳遞、印刷技術改造“七五”規劃》(草案)以及報社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等問題。一九八五年初,經國務院經濟委員會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批準,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主持,成立了“全國報紙技術改造規劃組”,負責報紙技術改造規劃的實施。五月,在太原召開了全國報紙經理會議,討論了報紙技術改造方案的實施及籌建全國報紙行業管理協會事宜,這些活動推動了報紙經濟管理體製的改革。
一九八七年三月,國務院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其任務之一是負責對全國報紙實行行政管理和宏觀指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建立了新聞出版局。新聞出版署成立以後,除了對報紙經營管理及治理整頓給以指導外,先後於一九八八年三月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報社、期刊社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一九九○年十二月新聞出版署公布了《報紙管理暫行規定》。這個規定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個報紙管理法規,它的頒布標誌報紙管理工作進入法規化、科學化、規範化管理的時期。
一九八八年三月,經新聞出版署批準,成立了中華全國報紙行業經營管理協會(後改稱中國報紙行業經營管理協會),並建立了發行、廣告、經營管理、技術進步、外事等專業委員會。以後,在20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分別成立了報紙行業經營管理協會。它的建立標誌中國的報業管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報協成立以後,在新聞出版署的領導下,本著“實事求是、改革創新、講求效益、發揚民主、增進團結”的原則,為全國報紙改善經營管理爭取較為有利的內外部環境作了大量工作,對初步理順報價,提高新聞紙質量和報紙印刷質量,形成多渠道發行競爭機製,推動信息傳遞及印刷技術改造,培訓經營管理人才,開展多種經營、製訂行規行約,等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九八九年四月,報協和新聞出版署在洛陽聯合舉辦了有27家報社以及中共和政府有關部門領導人參加的全國報社內部管理體製改革研討會,推動了體製的改革。報協還多次召開新聞出版產業政策研究會等。報協的各項活動,使報紙的經營管理工作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報紙的經營和管理工作在報社內的地位日益提高。
“郵發合一”與“自辦發行”
報紙的發行是報紙經營的關鍵。當今世界上的報紙,大體有3種發行方式,一是報社自辦發行;二是通過中間商代理發行;三是委托郵局發行。
舊中國報紙的發行主要是靠各報自辦發行和私營派報行業包銷。“郵發合一”是新中國成立前後從蘇聯學來的一種發行模式。主要是依靠各地郵電局進行報刊的征訂、運輸、投送。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和出版總署發布了《關於改進出版物發行工作的聯合決定》。根據這個決定,全國報紙實行了“郵發合一”。同時對私營發行機構,采取了一係列保護政策,直到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完成後,私營發行業務徹底消除。“郵發合一”依靠郵局點多、線長、麵廣、組織嚴密、效率良好等優勢,拓寬了報紙發行的廣度和深度。報紙的每期發行量,八十年代末比五十年代增加63倍,報紙發行遍及中國的城鎮和偏僻的村落、哨所。八十年代末,郵路總長度為504萬公裏,全國設有6萬個群眾性報刊發行站和82萬社會兼職發行員。全國報紙59%由郵局發行。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地區和台灣),已有22個省、自治區的省會和首府所在地,可以看到當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和全國性主要報紙。“郵發合一”成為中國報紙發行的主渠道,推動了報紙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