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報紙事業發展十分迅猛。而郵發工作發展較慢,單一的“郵發合一”係統,已經難於完成報刊發行日益繁重的任務,因此,一九八四年第一次全國報紙經營管理經驗交流會提出建議:實行多渠道發行。一九八五年,《洛陽日報》、《太原日報》率先自辦發行。到一九九一年底,全國已有430多家報紙自辦發行(其中省、市級中共黨委機關報140多家),自辦發行的報紙占報紙數量的四分之一,發行量的三分之一。自辦發行的優勢在於,投遞及時,保證質量,報社不但節省了發行費用,還可以及時收到報費,增強了經濟活力。自辦發行發展迅速,東北、東南、中南、西南地區自辦發行的報紙基本上達到點麵相連接的局麵。自辦發行打破了四十年來的單一“郵發合一”的局麵,把競爭引入了發行領域。就自辦發行問題,先後進行了4次經驗交流與業務研討,探索“郵發合一”和自辦發行協調配套的改革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一九九○年十二月的批示,充分肯定了報紙自辦發行的方向。
這中間,一九八五和一九八九年,經主管部門批準,進行了兩次報紙價格的調整。實踐證明,調價的結果沒有引起發行量的大幅度降落,從而改善了報紙的經濟狀況,使報紙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之中。
中國報紙發行,訂閱占66%,零售占34%;訂閱中城市為48%,縣鎮為22%,縣以下農村為30%。報紙每期的發行份數1.5億至1.8億份,全年報紙的發行總量約為250億份至260億份。
中國報紙發行的某些單項指標,已居於世界先列,但由於中國是一個有11億以上人口的發展中的國家,報紙的每千人占有量,按聯合國有關標準衡量,仍處於較低水平。以中國報紙發行量最高的一九八六年統計,平均千人占有報紙46.9份,在世界142個國家和地區中,占第七十四位,在發展中國家中也居於中等以下水平(當年發展中國家千人占有報紙平均為66份)。按聯合國有關統計標準,每周出版4次的為日報,每周出版3次以下的為非日報,則中國出版的日報隻有295家,隻占報紙總數的22.4%,非日報則占77.6%。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迥異,報紙的發展極不平衡。一九八六年,北京市千人平均占有報紙289份(一九九○年上升到386份,平均2.59人有一份報紙),上海為251份,天津為183份,均居於國際水平的上遊。可是西南地區千人平均隻占有38份,其中貴州僅29份。中國報紙分布的格局大體上是呈從東到西,從北到南逐步遞減的狀態。
八十年代末,中國對外發行報刊960種(其中中文版780種),發行點遍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與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廠家近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