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以計算機微機改造中文廣播,兩年內與全國省級以上報社和部分市級報紙聯網成功(約100個單位),取代了報社用模寫機收稿的舊工藝,大大提高了發稿效率和質量,為提早出報創造了條件。同時還利用小型通訊衛星改造市以下報社的收稿技術手段,九十年代初已安裝90多台套。全國新聞資料和報紙資料檢索實驗係統通過驗收。《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使用衛星向境外傳遞版麵,使之能與當地當天報紙同時出版,提高了對外宣傳的時效。
以報紙生產采用光、電等高新技術,以計算機激光照排係統為契機,其應用範圍不斷擴展,正向編輯、稿件生成、資料存儲、版麵遠程傳輸以及生產、財務管理等方麵擴展。報紙的計算機網絡化的前景已擺在麵前。新華通訊社多手段、多層次、多線路、迅速準確、數模兼容、安全可靠的五網五係統業務大樓的投入使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的衛星報紙版麵遠程傳輸試驗成功,逐步推廣使用;《北京日報》計算機網絡係統開通使用和報紙版麵編輯照排橫向聯合體的出現等,標誌著報紙的生產技術、工作製式的徹底改革將在高技術的應用中出現。
在報紙技術改造中,堅持科研單位、生產單位與使用單位三結合聯合開發的方式,堅持國產化為主的方針。八十年代以後,中國自行開發研製的華光激光計算機照排編輯係統已從Ⅰ型發展到Ⅳ型,漢字信息處理與儲存等關鍵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使在中國境內推廣該項技術的外國廠商,宣布退出這個領域的競爭,這項係統廣泛為使用漢字的國外廠商采用。九十年代又成功開發了中文彩報編輯排版係統,並投入使用。它的技術特色是“平麵掃描,分色加網,彩色照排,代替電分,文圖合一,整頁輸出”,摒棄了費工費時的電子分色加網等工序,使成本節省四分之三,時間節省二分之一;如和遠程傳版係統聯合使用,可使本地與外地同時印報發報。這項技術已為香港《大公報》、《新晚報》采用。由於報紙技術改造裝備堅持了國產化的方針,還推動了中國印刷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和進步。北京人民機器總廠、上海人民機器廠等開發生產的多色膠印輪轉機,已經達到了國際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平,並為國內大多數報社所采用。
新技術的應用,縮短了中國和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有的技術還處於領先地位),使中國報紙印刷技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由於淘汰了沿用百餘年的傳統技術,消除了多年困擾印刷界的能源消耗大、環境汙染嚴重和鉛中毒問題,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勞動條件得到改善。新的技術采用約減少了人員三分之一以上,提高效率兩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十分明顯。
實行一業為主的多種經營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報社不計盈虧,虧損由國家補貼。報紙上很少刊登廣告,隻有報社印刷廠接受一些代印、承印業務。進入八十年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社原來的經營體製、經營方式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一九八四年,國務院實行第二步利改稅,規定報社向財政部門交納35%的所得稅,同時還要交納10%的交通能源費以及其他稅款。以後,由於新聞紙價格逐年上升,加上報社技術改造所需經費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自籌,報社經費拮據。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許多報社在加強經營管理的同時,實行多種經營。
一九八八年初,新聞出版署在北京召開全國省級以上報紙經理會議,專門討論了報紙的多種經營問題。會上,新聞出版署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發了《關於報社、期刊社、出版社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允許報社開展國家政策允許的,與本身業務有關的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具體規定了報社開展多種經營活動的範圍和有關政策,以使報社更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