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

中國晚報始於何時,其說不一。一說可追溯到宋代,認為宋代邸報分為“朝報”與“晚帖”,把“朝報”比作日報,“晚帖”比作晚報。這是清代王士禎《池北偶談》中的意見。另一說始於清嘉慶年間,這是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上的論證,他說《京報》每日發行,“詳者須午夜,猶今日之晚報也”。

中國的近代報紙是由外國人創辦的,晚報也是如此。先出英文晚報,後出漢文晚報。中國第一份漢文晚報始於何時,持論也不一。一說始於一八五八年香港《中外新報》,一說始於一八九八年《上海晚報》。中國晚報的較快發展,是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到一九三○年,沿海城市已有30多家晚報,至一九三七年,增加到四五十家。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晚報紛紛停刊。而大後方印刷出版條件較差,晚報寥寥無幾。抗戰勝利後,晚報雖有所恢複,但由於內戰不停,民生凋蔽,晚報很不景氣。在舊中國,有影響的晚報屈指可數:《新民晚報》一九二九年創刊於南京,抗戰期間和勝利後,發展為南京、重慶、成都、上海、北平等地5社8個版,成為中國民辦報業中的一家獨立係統,解放後仍然繼續出版。抗日戰爭期間和戰後在重慶出版的《大公晚報》,受到讀者歡迎。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和進步新聞工作者在上海編輯的《聯合晚報》,宣傳民主運動、反對內戰,後來與南京《新民報》、上海《文彙報》一起,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新中國成立後,新社會為晚報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由於左傾思想的幹擾,使晚報經曆了曲折的道路。

五十年代初期,新社會要求報紙傳播新思想、新風氣。晚報清除了解放前小型報刊中低級、庸俗的影響,並進行了組織調整。當時的晚報,除上海、重慶《新民晚報》、天津《新晚報》以外,所剩無幾。

晚報工作者為了適應新的曆史時期的需要,學習了革命根據地辦報經驗,因而把晚報辦成了小日報,失去了晚報本身的特點。後來,又學習蘇聯辦報經驗,如將《莫斯科晚報》譯成中文,照搬學習。並要求晚報與日報一樣,規定它的報道範圍是街道居民、衛生、文娛等,還要求它對這些部門的幹部進行業務指導,這就使晚報失去了應有的特點和應起的作用,脫離了廣大讀者。

一九五六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晚報和日報進行了改版。《新民晚報》改版時,社長趙超構提出了三句著名的口號,即:“短些、短些、再短些;廣些、廣些、再廣些;軟些、軟些、再軟些。”引起新聞界的廣泛興趣。毛澤東也對這個口號感到興趣,但作了一點修改,即把軟些與硬些相結合。《新民晚報》改版以後,改變了原來單調、呆板的格局,使報紙內容豐富了,發行量也由原來的2萬份增加到八九萬份。

但是,好景不常。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鬥爭的急風暴雨中,晚報受到嚴厲批判。晚報改版的成果立即消失,報紙發行份數慘跌。

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共產風”,一九五九年的反右傾運動,接著是三年困難時期,晚報迎著政治運動的風浪,在波濤中艱難行進。一九六二年以後,不少城市的市報,改為晚報出版,如西安、成都、南昌、鄭州、合肥等地的晚報,加上一九五七年創刊的《羊城晚報》,全國晚報已有13家。

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全國所有晚報都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義大毒草”、“複辟資本主義工具”等罪名,勒令停刊。《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作者、中國著名新聞工作者鄧拓被殘酷迫害致死;一批勇於為晚報闖新路、做貢獻的編輯、記者也慘遭迫害。

粉碎“四人幫”以後,從一九八○年開始,被迫停刊達十四年之久的晚報陸續複刊。複刊後的晚報嚴肅地思考著自己的未來:晚報究竟應如何汲取曆史教訓,建立自己鮮明的個性,辦成一張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報紙。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晚報的改革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晚報工作者認為,必須徹底擺脫“左”的思想束縛,把辦報指導思想端正過來。

晚報應有指導性。但是,它的指導性既和其他報紙一樣,具有共性,即堅持社會主義辦報方向,堅持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又應有它的個性。晚報的指導性應當是廣義的,而不是狹義的,它無論在報道內容、取材角度、表現手法等方麵,都應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複刊後的晚報,以廣義的指導性製定自己的辦報方針。例如,《新民晚報》的方針是:“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移風易俗、豐富生活”。“宣傳政策”是結合讀者和社會上的實際問題,通過有意義的、新鮮有趣的事實,來進行宣傳;“傳播知識”的範圍很廣,不僅傳播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也傳播國際知識、文化知識、科學知識、生活知識,等等。“移風易俗”著重反映社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係,發揚為人民服務精神和社會主義精神。“豐富生活”,指關心群眾文化生活,指導群眾經濟生活,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新民晚報》的這個方針,打破了它原來按行業、按部門分工的界限,為廣大讀者服務。趙超構說:“我們晚報的讀者不應該分什麼階層,也不應該是什麼界,也不是什麼幹部,應該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讀晚報時候的身份,不應該是工人、農民、幹部,而是城市居民。想到這一點,辦報就能從讀者的實際出發,發揮晚報的特色”。他形象地說:“晚報要像報春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

《羊城晚報》的辦報方針是:“反映生活、幹預生活、引導生活、豐富生活。”它把著眼點放在廣大群眾上。“反映生活”是指群眾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所出現的新生事物;“幹預生活”是表揚好的、批評壞的;“引導生活”、“豐富生活”是指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群眾政治思想走上正軌,精神生活健康愉快。《鄭州晚報》認為過去在極左思想影響下,往往隻從政治、政策方麵去理解晚報的指導性,狹隘地認為對政治運動、階級鬥爭或者某項具體工作的指導,才是報紙的指導性。而廣義的指導性,是通過新聞本身,即通過它所報道的事實,潛移默化地啟發讀者,從思想上起指導作用。《武漢晚報》曾把它的辦報方針刊在報紙上:“麵向社會,進入家庭,陶冶情操,指導生活”。晚報由於指導思想的改變,因而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晚報的改革,成為中國新聞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氣象。

這個時期,除《新民晚報》、《羊城晚報》、《北京晚報》等三家相繼複刊外,又有許多家晚報紛紛出版。一九八三年,全國有晚報15家,一九八四年17家,一九八五年26家,一九八六年34家,一九八七年37家,一九八八年40家,一九九一年48家。

晚報在地區分布上,也有新的特點。它結束了過去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中小城市沒有晚報的狀況,拉薩、昆明、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南寧、貴陽等地,均有晚報。還出現了少數民族文字的晚報,如《拉薩晚報》出了藏文版,《烏魯木齊晚報》出了維吾爾文版。中小城市中,如齊齊哈爾、鶴崗、泉州、信陽、許昌、駐馬店、南陽、汝州、遵義、嶽陽等地,也有了晚報。如按大區統計,至一九九一年底,東北地區有晚報6家,華北地區7家,西北地區5家,華東地區9家,中南地區14家,西南地區7家,這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新氣象。

晚報的發行數量更遠遠地超過中國晚報史上任何時期。一九八四年,晚報發行量超過100萬份的有3家,即《新民晚報》、《羊城晚報》、《北京晚報》。到一九八七年,《新民晚報》、《羊城晚報》2家已達到170萬份左右。其他中小城市的晚報,有不少超過同一城市的日報。更有意義的是,晚報的讀者,絕大部分是自費訂閱。

這些事實說明,中國晚報正以強大的生命力發展著。

發展中的晚報,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晚報的特色是什麼?這是由晚報本身的特性決定的。首先,它是下午出版。日報出版以後,還有許多國內國外的新聞發生,讀者希望從晚報上看到當天新聞。其次,晚報是晚上看的,讀者希望在八小時以外,看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介紹。再次,晚報是在家庭中看的,幹部、工人、學生、醫生,男女老少,都是它的讀者,除了新聞,還希望在各種專刊副刊中,獲得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糧。還有,晚報既是家庭的讀物,家庭是社會的基礎,讀者還關心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心當地的社會新聞。

讀者的需要,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少晚報為滿足讀者的需要,作出了很大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麵。

一、突出當天新聞

晚報,應當反映當天新聞。除了報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新聞,還要報道社會生活中廣泛多樣的新聞材料。

抓住當天新聞,以當天新聞取勝,上午的事,下午見報,才能顯示與日報不同的特色。複刊後的天津《今晚報》將新聞分為預發性的和突發性的。例如,長江漂流、漢城亞運會、洛杉磯奧運會等,是事先知道的預發性新聞。他們經過布置和安排,中國射擊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得第一塊金牌的消息,《今晚報》很快得到了。長江漂流活動開始時,他們派出記者,第一家發回現場圖片新聞。突發性新聞則是事先難以安排的,需要記者發揮現場本領,需要有一批平時有廣泛社會聯係,臨時有較強應變能力,勤於奔跑、肯於吃苦、手腦並用的記者。《今晚報》夜間記者站和其他晚報如《沈陽晚報》晝夜記者站的建立,為聯係群眾、多方掌握線索,迅速組織報道,發揮了作用。《今晚報》還注意抓住圖片新聞的時效性,發揮出圖片的獨立報道作用。

晚報新聞既要強調本地新聞,也應注意周圍城市的新聞。南京《揚子晚報》為了適應這一形勢,在上海、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通、揚州等城市均有記者發專電、寫報道,從而使南京與周圍城市溝通了信息。

晚報的報道要及時,還要深入。《烏魯木齊晚報》關於民族和睦團結的報道,一度比較零碎,後來他們采寫了題為《十裏長街民族情》的報道,它反映的是一條街道16個民族,7000多居民共居的民族關係的新發展,是報道在深度上的一個突破。他們還報道了十幾個縣以上單位的各民族團結攜手發展民族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培養民族幹部的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