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司成

陳司成字九韶。浙江海寧州(今浙江海寧)人。生卒年不詳,生活於明代後期。中醫學。

陳氏祖上八世為醫。陳司成自少習儒,鮮知醫理。20歲左右與友人一起赴試,友人狎妓染病,歸而病臥,不敢彰言,私請司成治之,陳司成求之先人醫書,又遍檢各家秘方,竟治愈友人之疾。後因家境清貧,棄學業醫,他注重學習前賢醫書,於老人、帶下、嬰兒三科靡不博涉,多有心得。他行醫於三吳一帶達20年,其間梅瘡之疾,為害深重,使人成廢,且殃及後代,陳司成甚為憐憫,遂細察氣運、天時、病原、傳染及患者嗜好,潛心鑽研此病證治,並不斷總結積累治療經驗,成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梅毒病專家。他的代表著作《黴瘡秘錄》係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論述梅毒病的專書。

《黴瘡秘錄》刊於明崇禎五年(1632),現存明清刻本數種,尚有日刻本若幹種。全書包括凡例、總說、或問、治驗、方法、宜忌等部分。陳司成有關梅毒病的學術成就主要反映於此書。他認為梅毒之病始於廣東,由此蔓延各地。其傳染途徑不獨限於交媾相傳,稟賦薄弱之人,或於人市登圊,或與患者接觸交談,偶中毒氣,不拘老幼,或即病,或不即病而慘痛周身。梅瘡之毒可遺患後代,其生兒多夭,或初生無皮,或月內生瘡等等,書中記載了早期先天梅毒之症狀。他提出的親戚不同居、飲食不同器、置身於靜室待愈等若幹隔離措施,對預防此病頗有意義。陳氏敘述此病的發病過程甚為具體,提示了梅毒於人體內傳播的複雜性、廣泛性與多樣性。指出一旦感其毒,酷烈非常,入髓淪肌,流經走絡,或中於陰,或中於陽,或伏於內,或見於外,或攻髒腑,或巡孔竅。有始終隻在一經者,有越經而傳者,有間經而傳者,形症多端。書中按髒腑經脈分類闡述症狀、治法、方藥、服藥與飲食宜忌。如毒中腎經始生下疳,繼而骨痛,瘡生於耳內、陰囊、頭頂背脊,形如爛椏名曰陽黴瘡。對此病以補真湯益正氣,兼服壬字化毒丸治其標;毒中肝經先發便毒,嗣作筋疼,瘡生於耳項、脅肋,形如砂仁,俗以砂仁瘡名之,以養榮湯益正氣,兼服甲字化毒丸治其標;毒中脾經瘡生於發際,口唇邊或肛門處,形如鼓釘,俗以廣痘名之,以保脾飲益正氣,兼服戊字化毒丸治其標;毒中肺經瘡生於腋下、胸膛、麵頰,形如花朵,俗以棉花瘡名之,治以益衛散扶正氣,兼服庾字化毒丸治其標;毒中心經瘡生於肩臂、兩手,紫黑酷似楊梅,俗以楊梅瘡名之,以安神散益正氣,兼服丙字化毒丸治其標。於結毒之證,亦分別以湯藥和丸藥治之,並配合多種外治方法如熨烙、熏洗、膏藥外貼等隨症治療。此書收集病案29則,均為典型案例,包括各期梅毒。關於梅瘡治療,他已注意到內服輕粉可導致汞中毒,提倡用生生乳。生生乳是用煆煉礬石(砷)和以雲母石、硝石、朱砂液、晉礬、綠礬、食鹽、枯礬及青鹽,經高溫燒煉而成,其製作方法書中予以記載,頗為詳細。此外,他也反對用生砒,以防中毒。主張明察經脈,辨證論治,以攻邪補元為治療此病之要則。根據作者記錄,他所製定的一係列方劑具有顯著成效,可使耳聾者複響,體怯者複壯,陽費者複長。對於治療不徹底的危害,陳氏強調一分之毒,可遺十分之患,治療不徹底可有骨節酸痛,並能傳染妻室導致後代先天梅毒。由於梅瘡屬傳染性疾病,當時人們對它十分恐懼,未病之人亦服敗毒等藥,欲取之預防,結果反而導致元氣內虛,外邪易於侵入為患;而初病患者,又速求病痊,不究標本,亂投湯劑,以致真元耗削,藥毒蓄積體內,變症雜出。陳氏鑒於上述情況,反複告誡不可妄用藥物,否則後患無窮。陳氏所論對於患者、醫家及世人均不無裨益。

陳司成在梅毒病方麵做出的貢獻是卓越的。他的著作係統論述梅毒見症與治療,其中諸多見解在當時可謂首創,有些被後世科學證實是正確的。他用丹砂、雄黃等含砷藥物治療此病,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堪稱先進。於後世性病治療學的發展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