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子

陳氏子一名扶搖,自號西湖花隱翁。籍貫不詳。約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生;卒年不詳。園藝學。

陳氏子一生喜讀書,愛好栽花。據花說堂刻本張國泰原序說,陳氏子是在明亡以後,不願做清朝官吏的高士,退歸田園,從事花草果木的栽培和研究,並兼授徒為業。晚年,他對社會風尚表示不滿,認為一些人不是在商界投機圖利,就是投身宦海爭取官職,對種植生產一無所知。這些在《花鏡·自序》裏有充分的反映。他為使人了解花卉種植的方法,通過向花農、花友調查訪問,並結合對曆代花譜的研究,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寫成《花鏡》一書。全書分6卷,卷一“花曆新栽”中,除占驗和占候外,授時部分,共分十項,列舉各種觀賞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卷二“課花十八法”,包括課花大略,辨花性情法,種植位置法,接換神奇法,扡插易生法,移花轉垛法,澆灌得宜法,培壅可否法,治諸蟲蠹法,變花摧花法,整頓刪科法等等內容。主要記述觀賞植物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是全書的精華。卷三、卷四、卷五,著重敘述花木的名稱、形態、生活習性、產地、用途及栽培。卷六附記了一些觀賞動物。

《花鏡》與曆代農書以糧食作物、蔬菜為主要內容不同。此書僅限於觀賞植物及果樹栽培。對前人經驗有較多科學的總結和精辟的見解。它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園藝專著。

《花鏡》中記載了豐富的遺傳育種知識,“課花大略”中說:“生草木之天地既殊,則草木之性情焉得不異?故北方屬水性冷,產北者自耐嚴寒;南方屬火性燠;產南者不懼炎威,理勢然也”。指出植物種類不同則本性不同,適於生長的地區也有所不同。還進一步指出如能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特性,順著植物的本性,使植物所要求的生活條件得到滿足,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栽培人們所需要的植物,即“在花主園丁,能審其燥濕,避其寒暑,使各順其性,雖遐方異域,南北易地,人力亦可以奪天功”。

在“接換神奇法”中,陳氏子說:“凡木之必須接換,實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單者可重,色紅者可紫,實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惡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換之得其傳耳”。這些論述,雖然有些誇大之處,但說明通過嫁接可以改良花木品質;可以定向的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植物。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園藝生產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於接穗的選擇,王禎在《農書》中記載:“凡接枝條,必擇其美。宜用宿條向陽者,氣壯而易茂。”陳氏子對此加以發展而闡述道:“其接枝亦須擇其佳種;已生實一、二年,有旺氣者過乃善。”“凡接須取向南近下枝,用之則著子多。”明確指出除要選擇佳種外,還要選擇已結過果一二年並且是向南近下的豐產枝條。反映出作者不僅認識植物生長發育的階段性,而且認識到選擇豐產強壯枝條在生產上的重要意義。

對選擇在育種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於談到桃樹育種時說:“取佳種熟桃,連肉埋入土中,尖頭向上。”強調實生繁殖必須選擇佳種,播種時尖頭向上,才易發芽。《花鏡》對我國古代育種的成績,有較具體的記述,如指出牡丹為花中之王,北地最多。共記載了牡丹131個品種、芍藥88個品種、蘭花35個品種、梅花21個品種、蓮花22個品種、菊花152個品種、荔枝75個品種等。此外還描述了金魚的許多品種,表明我國古代選育出的植物和動物品種之多。

《花鏡》在進一步總結扡插時說:“不外宜陰忌日四字。”其意是扡插要選擇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這樣可使水分不致失去平衡,保證植株成活。在種植期的問題上,陳氏子認為隻要提高管理技術,隨時可以移栽種植,不受季節的限製,並舉例說:“浙南蒔花為業者,則不然,無花不種,無木不移……雖非其時,亦可以植,皆因轉垛得法。”運用優良的栽培技術,可以控製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使其合乎人類的需要。

“變花摧花法”是闡明促成栽培和抑製栽培原理的。如欲使牡丹、梅花早日開放,可在地窖密室作好保溫設備等。“培養可否法”對各種有機肥的收集、施用方法,敘述翔實。反映出不同花木與土壤肥瘠的關係。“整枝刪科法”,介紹整枝修剪的方法;要剪去瀝水條(下垂枝)、刺身條(內向枝)、駢枝條(平行枝)、冗雜條(重迭條)、枯朽條(枯枝)。“治諸蟲法”,則是介紹對害蟲的防除法等。以上寶貴經驗,許多至今仍有其實用價值。《花鏡》堪稱我國古代園藝學的一份珍貴遺產。

《花鏡》的版本有善成堂鐫木刻本,日本花說堂重刻本,文德堂木刻本,錦章圖書局石印本,大美書局鉛印書,沈鶴記書局石印本,中華書局鉛印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