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汪昂,安徽休寧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生;約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卒。中醫學。
汪昂出身於較富有的家庭,早年習儒,明末為縣諸生。愛好詩文,涉獵諸子百家,著有《詩文集》。他本欲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因蹉跎世變,未能如願。在他而立之年,明亡清興,社會動蕩,平民百姓飽嚐動亂之苦,患病者甚多,而通醫者少。汪氏遂放棄科舉仕途,矢誌習醫。由於缺乏明師指導,主要借助儒學,勤苦自勵,探索學醫門徑。他泛覽博取,上自岐黃、仲景等醫學典籍,下迄後世諸家,探研學術義理,吸取其精粹內涵。在治學過程中,對《黃帝內經》及曆代醫方、本草著作,致意尤深。經過40餘年的努力,終於成為我國醫學史上一位頗多建樹的醫藥學家。他所撰醫著為祖國醫藥知識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汪昂在青壯年時期,因避戰亂,由休寧遷居括蒼(今浙江麗水),以醫藥濟世。生平勤於著述,年過八十仍伏案編撰,直到晚年。編寫了不少傳世名著。在他的影響下,其弟汪桓、其子汪瑞、侄女汪惟寵等,均參與校訂其部分著作。可以說,他們為汪昂醫著的刊行和流傳,起到輔佐作用。
汪昂在學醫過程中,深感《素問》、《靈樞》“理至淵深,包舉弘博”,為醫家必讀之經典。然篇卷浩繁,文字古奧,病症脈候、針灸方藥,錯見雜出;“又隨問條答,不便觀覽”。雖然曆代有不少醫家對《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經》)進行整理、編次、校訂或注釋,但大多內容繁雜,重點欠明,不便於掌握內容要領。他對元代滑壽於《讀素問鈔》中將《素問》中不同內容分12項予以摘抄的編撰法,較為讚賞,乃仿其方式,選錄《素問》、《靈樞》主要內容(不包括針灸)加以條析,分為髒象、經絡、病機、脈要、診候、運氣、審治、生死、雜論等9篇,酌取各家學說予以簡注,編成《素問靈樞類纂約注》2卷,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序而刊行。他認為《素問》治兼諸法,文字重於說理;《靈樞》偏重於針灸、經絡,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體現於術數。因此,所輯各篇原文以《素問》為主,《靈樞》為副,但對精要內涵,大致予以賅括。為了便於讀者查閱,所引《內經》原文,均注明出處,不致相互參錯。雖於《內經》原篇有所刪節,但段落依舊,前後條貫,並無割裂原文之弊,較之滑壽《讀素問鈔》,別具特色。原著經過汪氏重新分類編次,增強了係統性。其中的注文多輯自唐代、明代馬蒔、吳昆和清代張誌聰等諸家研注《內經》的著述,並能結合個人學習《內經》的心得,暢抒己見。他在該書序言中談他如何編纂此書時說:“或節其繁蕪,或辨其謬誤,或暢其文義,或詳其未悉,或置為闕疑。”立論多較允當,力求闡發《內經》奧旨蘊義。由於他編寫過程中注意精選《內經》原文(多係學術價值較明顯,或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的內容),且分類有序,注釋較為語簡義明,淺顯扼要,故此書在《內經》節注本中頗有影響,後世甚至有將它作為《內經》教材者。以上大致反映了汪氏在醫學理論方麵的造詣和著述成就。
汪昂在普及本草學、方劑學著述方麵,尤有突出的貢獻,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廣泛。本草學自《神農本草經》(約成書於漢代)問世以後,曆代著作相當豐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廣收博引,論述精博、全麵,載藥達1892種,對本草學的研究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該書篇卷浩繁,備而不要,難以盡讀,不便於初學入門。而《本草蒙筌》、《藥性歌賦》等書又拘於文字對偶,闕略尚多,要而不備。再者,上述幾種本草著作,隻言某藥治某病,而未說明主治之所以然,即或偶有解釋藥性者,也大多辨析不詳,文字表述不夠明晰、流暢,影響到本草學知識的普及。麵對這種現狀,汪昂決心在“備”、“要”二字上下功夫,編撰一部以介紹藥性、主治為主的普及性的本草專書。他潛心研究曆代本草,博采諸家學說,以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明代繆希雍《本草經疏》二書為主,刪繁就簡,由博返約,取常用藥400餘種,約於康熙二十年(1681)輯成《本草備要》一書。十年後,他又增補60餘種,名為《增補本草備要》,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行於世,但後世仍沿用舊名《本草備要》。全書共分8卷,卷首列“藥性總義”一篇,概述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配伍、歸經、功用、禁忌及炮製大要。後將470餘種藥物分為草部、木部、果部、穀菜部、金石水土部、禽獸部、鱗介魚蟲部和人部,分類介紹。每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經絡、功能及主治。以“十劑”宣、通、補、瀉冠於首,以土產、修治、畏惡附於後,並對不少藥物注明毒性、服法、飲食宜忌、采藥時間、異名、功效及真偽鑒別等。另有附圖400餘幅。此書體裁新穎,頗具特色,選藥精要,對臨床最常用藥物幾乎賅括無遺,並且文字明晰流暢,便於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