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方集解》刊行之後,通過10餘年的實踐,汪昂編撰了一部使讀者能在較短時期內學習並掌握臨床常用方劑的著作《湯頭歌訣》,遂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行問世。此書選常用方劑300餘首,編成流暢易讀的七言歌訣200餘首,並在每方之下附有簡注,以補方歌因音韻限製或過簡之不足。汪氏此編的特點在於粗分門類(按功能分20門,類似《集解》),便於檢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藥味藥引,俱令周明;……並示古人用藥觸類旁通之妙,便於取裁”。此書受到初學者的歡迎,流傳甚廣,對後世方劑學之教與學有很大影響。刊本達30餘種之多。後人多有仿此體例而編寫方歌,或予續補,或改編,或增注,或作白話解,多不勝數。至今學習中醫者,尚多以此書作為入門讀物。
汪昂的治學觀點較為純正、客觀,他既重視闡揚《內經》等經典醫籍之蘊旨,對漢唐以降之方藥著作及臨床名著亦均所探究,還善於接受新的科學知識。明末清初,西方醫學隨傳教士漸入我國,汪昂對此采取比較開明的態度。他認為西醫雖不明氣化之理,但對人體形態方麵的論述較為確鑿;並認為前賢所說“腦為元神之府”、“靈機記憶在腦”之說亦頗可取。他在《本草備要》辛夷條下說:“吾鄉金正希先生嚐語餘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昂思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汪昂在學術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樂於接受西方醫學知識,即醫不分中西,當擇善而從,對後世之“中西彙通派”在學術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汪昂對養生學亦頗有研究。他所編撰之《勿藥元詮》、《壽人經》等養生學著作,簡要介紹曆代養生要言,並闡述導引、氣功、攝養等防病健身方法和對一些常見疾病的預防,以及飲食、起居等方麵應注意的問題。汪昂從壯年業醫至耄耋之年,精勤不倦,矢誌普及,著述不息,在《本草備要》自序中可以明確地看到署有“休寧八十老人”字樣。
“利物利人”、“有禪世道”是汪昂一生追求的目標。他立誌以醫濟世拯疾,為祖國醫學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難能可貴的是,汪昂為古代名醫中自學成才的醫藥學家,謙虛好學,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在《醫方集解》凡例中說:“餘不業岐黃,又學無師授,寡見鮮聞,尤稱固陋,安能盡洞古人立方之本意哉。”這種謙虛、求實的態度,值得大家學習。汪昂的主要貢獻,體現於他豐富的醫學著述,除上述多種外,另有《脈訣歌》等手著,總計近10種之多。汪氏的學術影響及其對後世學習醫藥方劑學所起的積極作用,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屈指可數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