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量興建苑囿,最為著名的有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這些建造活動與樣式雷氏是分不開的。關於雷發達,現已知道的不多了,到後代雷金玉手中,參加暢春園,圓明園工程,大顯身手,贏得了時人讚譽。“萬園之園”——圓明園工程,前後經營一百多年,自雷金玉之後,雷家瑋主持對圓明園東路的設計與施工;雷思起同治時又主持了重建的設計工作。這些活動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圓明園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家瑋兄弟三人主持萬壽山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的設計工作,為雷氏世家增添了新的光彩。三園以三山為主體設計布局、組景,使水體、建築、道路、樹木花草,構成天然之境,與江南園林風格迥異,趣味別具。熱河避暑山莊,也以自然山嶺多處為主體布局借景,隻有五分之一平地,如意洲、萬樹園的設置更是匠心獨具。現在眾人皆知的北海及中、南海,初建於遼代,經元、明經營,到清代,亭館樓閣,隨意設置,已不諧調。光緒年間由雷廷昌主持再度重修,擴大設計,適添景致,基本上形成今天的布局。
樣式雷氏在清中後期,又常負責陵寢工程的設計。雷家璽設計嘉慶昌陵,雷思起設計鹹豐定陵,雷廷昌設計同治惠陵及慈安太後陵、慈禧太後陵,並成功地解決了難度很大的地下宮殿主室——金券合攏等問題,達到了很高技術水平。
樣式雷世家最為重要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其設計成果的最後現實化,而更主要地體現在其設計過程本身——圖樣的繪製、模型的製作方麵。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必然需要一種多人能夠識別遵循的整體設計圖、甚至構造模型,以表達用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況。在我國這一過程雖出現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戰國時就有了建築總平麵圖,隋代已出現了模型設計,並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技術。但到建築設計高手樣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進,現在遺留下來的實物,充分說明了這一技術在清代的發展。這批遺物圖樣大多藏於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燙樣主要在故宮博物院,少量散見於清華大學等處。其時代是道光、鹹豐、同治幾朝。
皇家工程,需先選好地址,由算房丈量,內廷提出建築要求,最後由樣式房總體設計,確定軸線,繪製地盤樣(平麵圖)以及透視圖、平麵透視圖、局部平麵圖、局部放大圖等分圖,由粗圖到精圖,才算設計圖完成。雷氏圖樣的設計過程清楚地反映了這一特點,已與現代設計十分相似。而在平麵圖中繪製個別建築物的透視圖,是雷氏創造性地運用互相結合之法,更精確地表現個別情況的手段。當設計精圖確定後,又繪製準確的地盤尺寸樣,以反映複雜關係、諧調空間布局,估工估料。雷氏在這方麵顯示了高度的技巧,或從庭院陳設到山石、樹木、水池、船塢、花壇,或從地下宮殿的明樓隧道,到地室、石床、金井,均按比例進行安排,用像硬紙板一樣的東西做成模型,並使某此部件能夠拆卸,便於觀看內部結構。此外雷氏的設計還注重建築位置的科學性與環境的諧調性,既使二者巧妙配合,又顯示中國建築群的變化布局藝術。樣式雷在清代200多年的建築活動中留下了永存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