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朱彝尊字錫號竹坨,又號醢舫,晚稱小長廬釣魚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崇禎二年(1629年)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飲食文化、食品科學。朱彝尊出身於相門家庭,其曾祖朱國祚是明朝萬曆進士,明光宗時又晉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人素行清慎,能持大體,人稱長者。朱彝尊的父親雖不出名,但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對子女要求甚嚴。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下,朱彝尊及其胞弟朱彝鑒自幼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博覽群書,早歲能文。朱彝尊於清康熙中舉博學鴻儒科授檢討,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兼食品科學研究家。朱彝鑒則成為清朝著名的書畫家。
清代著名文字學家陳維崧對朱彝尊的影響很大,他們互相學習和促進。兩人都是擅長詩詞古文的文學家,都是奉命參加纂修《明史》的作者,又是同窗好友。所不同的是,朱彝尊還對飲食文化和食品科學有較深較多的研究,著書《食憲鴻秘》及《日下舊聞考》等。
他在康熙(1662—1722)年間寫成了《食憲鴻秘》一書,全書分上、下卷。在上卷中有“食憲總論”一篇,從內容看,作者的主要成就之一是,他把我國古代的飲食“宜忌”作了係統的總結,並且在許多食品科技問題上,進行了科技理論敘述。一個有身分的人,在封建王朝鼎盛時期,能夠在“君子遠庖廚”的警戒線上突破封鎖,鑽研飲食不怕他人恥笑,把我國古代的食品生產實踐與經驗加以總結,並且把它提高到科學領域來認識,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進步。在營養學史上也是一項大貢獻。
在《食憲鴻秘》中,作者所著錄的內容範圍非常廣泛,有餅之屬、飯之屬、粉之屬、餌之屬、肉之屬、魚之屬、禽之屬、蔬之屬、醬之屬等等。書中共著錄了400多種飲料、調味品、點心和菜肴等,內容相當豐富。特別是,他最早記錄了中外聞名的江蘇太倉糟油的生產工藝方法兩種,為我國後來生產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在“醬之屬”中,作者較早地記錄了我國腐乳的生產工藝方法兩種,糟腐乳的生產工藝方法一種。腐乳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食品,始錄於明朝李日華的《蓬櫳夜話》中,但是沒有記載生產工藝的詳細內容,所以朱彝尊的記錄是很寶貴的。腐乳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現在常見的品種已經很多,它是我國人民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生產的美味,在食品科技史上也是一項不小的貢獻。
在“肉之屬”當中,朱彝尊最先記錄了浙江金華火腿的詳細生產工藝方法。相傳金華火腿的生產始於南宋,發明人是抗金英雄宗澤(1059—1128)。宗澤是浙江婺州(今金華)義烏人,為了大量貯藏醃豬肉以便犒勞將士,為了防止腐敗,保持火腿色美味佳,他不辭辛苦同人民一道研究,結果創製了金華火腿。上敘雖說是傳言,但是數百年來,該地區火腿業的廳堂裏都掛宗澤像,奉宗澤為創製火腿鼻祖之事則是真。現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有生產火腿的廠家,但是其風味和特點都不如金華火腿優美。據研究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原料豬(金華豬,又名兩頭烏)的特殊飼養和高深的傳統製法。因此有人說,既然自古以來“金華火腿”的製法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彝尊的記錄完成的,那麼《食憲鴻秘》中的“金華火腿法”,自然也就更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