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統計2(3 / 3)

此外,截至一九八九年底,已有20個省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沿海城市及經濟特區所在地海關,根據本口岸和海關總署反饋的統計資料,按月(季)編印本省、市、自治區的海關統計刊物,供有關部門內部使用。

三、海關統計的分析研究工作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海關統計月刊、年刊中有對外貿易分析篇,對進出口貿易概況、主要商品及其構成、貿易夥伴、經營單位、經營方式等方麵的動態進行綜合分析。但是,由於當時對國家的外貿政策和情況了解不夠全麵,缺少調查研究,致使有些分析結論不夠完整。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四年,海關統計刊物中不再刊登貿易分析報告。

(二)一九八○年《海關統計製度》規定,做好統計分析是海關統計的任務之一,並列出了統計分析研究工作的重點。一九八四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規定,海關總署修訂了《海關統計製度》,明確要進行統計分析,提供統計服務,實行統計監督。並在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設有專門人員從事統計分析研究工作。各地方海關在一九八六年全國海關統計工作會議後,也逐步開展了統計分析工作。

海關統計分析工作,要求以海關統計數據為基礎,以國家有關政策為指導,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寫出適時對路的統計分析報告。該報告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內的,主要是通過簡報形式提供統計信息,為國家和地方領導的宏觀調控和決策服務。一九八九年海關總署統計部門共編寫內部簡報37篇,有21篇被領導部門采納,送交中央領導人參閱。有些地方海關編寫的簡報,也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另一種是在多種報刊雜誌上定期發表海關統計分析報告,和通過電台、電視台播放統計分析新聞稿。一九八九年共發表47篇,為社會各界了解中國對外貿易情況提供了信息。

四、海關統計的對外谘詢服務

一九八五年,海關總署設立了“海關統計谘詢服務部”,配備了專人按照《海關統計資料管理辦法》的規定,向國內外用戶提供統計資料,或根據需要,用計算機開發加工後提供數據磁盤(帶)。一九八九年共接待926人次。其中黨政機關的占43%,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占47%,外國機構的占10%。通過海關統計的對外谘詢服務,為製定和檢查國家外貿政策和計劃,為引進技術加強經濟技術合作,為進行國內外市場調研預測提供了依據。各地海關同時也開展了此項工作。

此外,海關總署還定期向聯合國統計局提供海關統計摘要年刊;並同美、日、歐共體、香港等12個國家、地區的統計機構和經濟組織建立了統計資料的交換關係。

▓海關統計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

一、海關統計工作的改革

海關統計工作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適應經濟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以及海關業務發展的需要,從海關統計的現狀出發,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加強和改革海關統計工作,更好地發揮海關統計的信息、谘詢、監督作用。具體要求是,完善製度,搞準數字,提高時效,做好服務監督。

(一)組織機構方麵。

一九八○年,海關總署設統計處,負責組織和領導全國海關統計工作,後因機構調整改為關稅統計司統計處。一九八五年,為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統計處由司屬改為由署長直接領導的直屬處。一九八六年升格為綜合統計司,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海關的海關統計和各項業務統計工作。各地海關的統計機構也得到了充實和加強,到一九八九年底,在全國37個直屬海關中,有9個海關設立了綜合統計處,11個海關設有征稅統計處,其餘海關設有統計科(組)。海關統計專業人員達600餘名。

(二)職責任務方麵。

從一九八○年恢複海關統計以後,海關各級統計部門逐步改變單純收集審核統計資料,上報各種統計報告的工作模式,開展和擴充多層次的統計服務。除加強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的統計分析和對外谘詢服務工作外,一九八六年在全國海關統計工作會議上,明確規定地方海關統計部門的任務共8項。

1.根據《海關統計製度》的規定,負責原始統計資料的收集、審核、批注代號和上報;

2.負責海關統計月報、快報數據的彙總、上報;

3.根據總署統計部門的反饋資料,編製、出版本省(市、自治區)海關統計月報或資料;

4.管理本省(市、自治區)或本口岸的海關統計資料;

5.複核、管理和集中報送本口岸海關各項業務統計報表;

6.開展統計分析和統計調研,適時對路地提出統計分析報告,為各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服務;

7.定期向當地統計部門提供海關統計月報或資料;

8.對社會公眾提供谘詢服務。

此外,還要求各直屬海關負責指導下屬海關的統計工作。一九八九年,海關總署下達規定,各直屬海關應負責本關區的統計工作及其統計質量,並按時向總署報送統計資料。這些規定強化了各地海關特別是直屬海關統計部門的職能作用,有利加強統計工作,更好地發揮海關統計的效能。

(三)製度方法方麵。

1.完善海關統計指標體係。在基本統計不亂不斷,保持統計數字統一性和連續性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增加了“收發貨單位所在地”統計指標,調整並充實了“經營單位”和“貿易方式”統計指標的分組,使海關統計既能反映各口岸的進出口情況,又能反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單列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經營外貿的情況和進出口貨物流向;既能按照聯合國統計局的要求,全麵反映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全貌,又能滿足國內計劃、業務和外彙部門使用統計數字的需要;既能為國家宏觀調控及時提供信息,又能為外貿部門、企業、工廠、團體等提供較為詳細的、曆史可比的進出口統計資料。

2.充實海關統計商品目錄。一九八○年開始使用的《海關統計商品目錄》(試用本)在3個方麵同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的歸類有所不同。即為了簡化幾類商品的歸類工作,並集中反映有中國特色的重點商品,《海關統計商品目錄》增加了3個組:(1)在特種工業專用機械項下,增加“729”組“各種企業成套設備及材料”,並按國民經濟各種不同性質的工業企業列出商品編號24個。(2)在雜項製品下,增加“891”組“其他特種工藝美術品”,下分18個商品編號。(3)在第九大類下,增加“932”組“為加工裝配進口的料、件”。

一九八五年起,為使海關統計的商品歸類工作規範化,有利於國際間商品統計數字的對比,除對加工裝配貿易貨物仍集中歸入第九大類,保留“932”組,品名改為“來料加工裝配進口料、件和出口成品”,下按加工行業列出70個商品編號外,取消“729”和“891”組,進出口成套設備和工藝美術品均按商品特性和商品歸類原則歸類。另外,在海關統計商品目錄中還陸續增加了國家實行許可證管理的商品、海關監督管理所需的商品以及重點發展的出口商品等,基本上滿足了各方麵的需要。

3.增編同外貿有關的專項統計。先後增加了不列入海關統計進出口總值的專項統計共8種。這些專項統計為全麵反映進出口貿易情況,適應海關監督管理工作的需要,進行綜合分析提供了寶貴資料。

4.開展國際交往。為使中國海關統計既有中國特色,又能同世界上多數國家統計相比較,以適應中國對外開放的需要,海關總署一方麵組織海關統計人員到國外考察學習,另一方麵,邀請外國統計專家來華交流經驗。一九八六年同歐洲共同體統計局達成定期互派專家,互通情況以及為中國海關培訓統計人員的協議。一九八八年核對了雙方統計數字,確認了數字差異的原因。通過國際交往,開闊了視野,有利於借鑒經驗,改進工作。

二、海關統計工作的現代化建設

國務院《關於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中指出,統計工作現代化就是要運用先進的科學和現代計算技術來改革和完善中國的統計工作。一九八○年以來,海關統計工作,在計算技術、轉輸手段、印刷出版等方麵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

(一)由郵寄統計資料,改為用磁帶報送。

一九八○年恢複海關統計時,海關總署原有的機械式統計機器早已移交其他單位,故由國家計委計算中心用電子計算機加工彙總海關統計資料,編製各種統計報表。一九八七年北京海關計算中心正式承擔全國海關統計資料的加工彙總、編製報表和向各地海關反饋統計數據的任務。

一九八○年時,收集全國海關統計資料的方法同“文革”前一樣,由各地海關將經審核的統計資料郵寄海關總署。年資料量達109萬張,每月資料要到次月下旬才能收齊,還要輸入計算機,影響數據的及時和準確。隨著各地海關統計工作的加強和電子計算機的配置,從一九八三年八月起,上海、廣州、黃埔三個海關率先改用磁帶報送統計數據,以後逐年增多。到一九八九年,全國直接向總署報送統計資料的海關都實現就地將統計數據輸入計算機,編製本關區統計快報和業務統計報表,將統計數據用軟盤式分區轉錄磁帶後徑送北京海關計算中心,改變了過去郵寄資料的落後方法。一九八九年年統計資料增加到424萬張,由於改用磁介質報送,每月隻要25盤磁帶(盤)就可以替代近40萬張統計資料,並可在月後五天全部送到北京,還減少了數據輸機任務,使海關統計月報表能提前於次月中旬出表,大大提高了統計的時效性。

(二)利用電子計算機對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和邏輯檢查。

各地海關用計算機對統計數量和價格進行換算,減少了手工操作,並在上報數據磁帶前,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錯誤信息”和“商品價格幅度”的控製和檢查,保證了統計數字的質量。

(三)用傳真機代替電報拍報,避免了拍報差錯,提高了每月快報的傳遞速度。

到一九八九年底,各地海關已實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錄入統計數據,編製快報、業務統計報表及各種統計分析和谘詢服務用資料、報表,用傳真機傳遞快報,用磁介質報送統計原始數據,海關總署已實現用電子計算機加工全國海關統計數據,用激光打印機打印各種漢字統計報表,用照相製版印刷各種統計刊物,用磁介質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出口統計數據反饋給有關海關。由於在海關統計工作中應用了這些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改善了海關統計對外谘詢服務的條件。

▓四十年海關統計工作的基本經驗

(一)必須充分認識海關統計的作用。海關統計反映的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的情況,是社會經濟信息的組成部分。它是國家製定外貿方針、政策、計劃和檢查監督其執行情況,進行宏觀監控的依據之一,又是研究對外貿易發展和國際貿易關係的重要資料。其重要作用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更不能取消。因此,必須提高認識,克服和抵製“海關統計無用論”等錯誤思想,不斷加強海關統計的自身建設,充分體現海關統計所具有的全麵、客觀、科學的特點,及時提供準確的統計信息和對路的分析報告,不斷擴大海關統計的社會效益和影響,使其在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必須建立一套適應改革開放要求的海關統計指標體係。海關統計作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依據和國際貿易統計的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要求,其指標設置和製度方法,對內必須充分考慮本國需要,反映中國對外貿易活動的特點,為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社會各界服務;對外必須充分考慮同世界各國(地區)統計數字的可比性,為增進各國間相互了解,發展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貿易往來服務。

(三)必須培養一支穩定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海關統計骨幹隊伍。海關統計工作專業性很強,對數字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要求嚴格,而且整天同數字打交道,工作比較枯燥。要圓滿地完成海關統計任務,必須教育培養一批熱愛海關統計工作,通曉海關管理、外貿業務和國際統計業務,有一定的統計理論水平、外文水平和計算機知識,對工作認真負責,埋頭苦幹的統計人員。在這方麵,經過長期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多種培訓,絕大多數幹部已取得了統計單科大專結業證書。也正是由於建立了這支有較高專業水平的統計隊伍,海關統計工作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