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打造責任長青林 (5)(3 / 3)

為保護聖火,這個隻有一條腿的女孩坐在輪椅上,一直用身體緊緊護住火炬,臉上的神情堅毅從容。後來法國警察趕來把暴徒製伏,金晶高高舉起手中的火炬,臉上露出燦爛、驕傲的微笑。

因為勇護聖火,金晶成為英雄。作為一名殘疾人,她以殘疾的身軀和大無畏的精神給予了暴徒有力反擊。事後,有記者問道:“當時為什麼沒有讓暴徒搶走火炬?”她回答:“因為相信憑我的力量,他搶不走的。”這股力量正是來自對聖火、對國家的責任感,來自一種超脫自我的責任感和精神。

正是金晶時刻保持擔負責任的習慣,所以在危急關頭她能很自然地做出令人敬佩的決定,能夠在窮凶極惡的暴徒麵前無所畏懼。同樣,在職場中,當承擔責任成為你的工作習慣時,你的身上就會煥發出無窮的人格魅力。

“他把生命交給你了,你應該盡心盡職地搶救他。”在2005年的一次外科醫生會議上,91歲高齡的裘法祖從口袋裏掏出《左傳》念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呼籲醫生首先應是個有愛心的好人。裘法祖做手術有一個特殊的規矩,術前他一定要親自清點每一件器械、每一塊紗布,術後再一一點對,一直以來,裘法祖的手術台被認為是最安全的。 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院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4歲。數千人自發前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體育館悼念,人們始終不忘裘老生前的教誨:“要做好醫生,先要做好人。”裘法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外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其刀法以精準見長,被醫學界稱為“裘氏刀法”。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醫生的醫術有高低之分,但是醫德必須是高標準的。”

在裘法祖靈前,86歲的病理生理學著名教授馮新泣不成聲:“裘老自己做過手術的病人,他一定一天三次地看望。即使是別的醫生的病人請教了他,他也會一天三次地看,弄得醫生們都不敢怠慢。”

裘法祖的學生吳孟超院士曾見過這樣一幕:裘法祖趴在病床邊觀察病人的小便流量。

70多歲的石佑恩在吊唁恩師裘法祖時回憶:“裘老常教育我們,當醫生要熱愛病人,第一要不怕髒、不怕累,第二要小心細致。”石佑恩還說:“一次我們跟他查房,他看到一個病人傷口流膿,就用手去摸傷口,並對我們說,‘要摸,不能怕髒’,摸完他把手放進嘴裏。看著我們一臉驚愕,他笑問:‘你看我有什麼異樣?’看我們答不出,他說:‘我用食指摸傷口,放進口裏的是中指,你們觀察不細致啊!’”

二戰期間,裘法祖在德國挽救了納粹鐵蹄下40多位猶太人的生命。“文革”時,一些醫生不敢給被打成“右派”的病人開刀,裘法祖卻始終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

裘老走了,但他在人們心中豎起了一座豐碑,給世人留下了無價的精神財富。他高尚的職業道德,不是某一時刻突然練就的,而是長年累月、數十年如一日負責任的習慣鍛煉而成的。他用崇高的精神激勵各行各業的人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職業操守,時刻警醒自己的責任。

當責任感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擔負起責任,而不是刻意地去做。當一個人自然而然地做一件事情時,當然不會覺得麻煩,更不會覺得勞累。當你意識到責任在召喚你的時候,你就會隨時為責任而放棄其他一切,而且你不會覺得這種放棄有多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