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建設比較配套的基礎設施。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大連開發區首先開工建設,隨後天津、廣州開發區於同年十二月奠基,其它各開發區都在一九八五年上半年或下半年陸續施工。建設基礎設施,是開發區創業的頭一個硬仗。在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支持下,大體上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鬥,基本上拿下了“七通一平”工程(平整土地和供排水、排汙、電力、電信、道路、供熱,有的還通了煤氣)及部分標準工業廠房的建造和其他配套設施。上萬建設大軍在市郊的田野、荒地甚至鹽灘裏冒酷暑、鬥嚴寒、抗台風、戰雨雪,艱苦奮鬥,為開發區作出了應當銘記的奉獻。
到一九九○年底,開發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約30億元,開發了20多平方公裏的工業用地,完成了上千萬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鋪設了數百公裏的地下管道,建成了200多公裏區內外道路。大連市的跨海公路,福州市的快速公路隧道,青島市的過海汽車輪渡,以及天津、廣州、寧波等市的快速公路等一大批交通設施,使開發區通往市區的時間大為縮短。各開發區除與當地電網聯通供電外,廣州、天津、大連、寧波還先後建立了自備發電廠,有的開發區已實現了雙回路供電。各開發區共設置了3萬多門程控自動電話,都可以與國內外主要城市直撥通話。建造生產、倉儲、管理、生活、服務設施的用房近千萬平方米,已竣工的建築麵積達400多萬平方米。
(四)狠抓項目引進。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和投資環境的逐步形成,一九八七年二月,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在廣州召開開發區第二次工作會議。會上肯定了天津開發區提出的“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的意見,明確要求在繼續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應把工作重點轉向“抓項目、抓投產、抓效益”上。經過會議討論,對如何抓好項目的引進,取得了以下共識:
1.把引進和舉辦工業生產項目作為辦好開發區(上海虹橋開發區擔負外貿中心的功能除外)的主題。
2.從需要與可能出發,把經濟開發與技術開發結合起來。在開發區舉辦初期,以經濟開發為主,保障技術開發的起步,在積累一定經濟實力後,著重技術開發,始終要堅持努力興辦一些技術水平高的好項目。
3.著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結合各開發區自身的特點,合理安排項目結構,把創彙與創收結合起來,謀求良好的經濟效益。
4.依托母城,服務母城。引進項目要圍繞母城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及擴大外貿出口的需要來進行,要爭取市內各部門的積極支持。
實踐結果,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兩年比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兩年,引進的項目增長1.21倍,投產的企業增加2.32倍。
(五)在改善投資環境的“軟件”上用氣力。開發區的投資環境,除了基礎設施這類“硬件”以外,尤其重要的還在於“軟件”。各開發區在這方麵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
1.逐步建立健全開發區的經濟法規。國務院於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四日發布了有關沿海開放的稅收規定。一九八四年元旦和一九八八年四月,海關總署先後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關稅和監管工作作出規定。有關省、市的人大常委會或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當地實際,就勞動工資、土地使用、企業登記、經濟合同、稅收優惠、管理體製等方麵,分別製定了一批適用於本地開發區的單行法規或管理規章。開發區從一開始就強調“以法治區”,根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關規定和授權,製定區內行政管理細則,總共300多項。主要包括:開發區的規劃建設管理、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序、人員聘用和招工製度、房產管理、技術引進和保護、進出口管理及水、電、通訊、物資供應辦法,還有社會治安管理等。
2.以提高辦事效率和提供優質服務為中心,不斷改進開發區自身的經營管理。為了提高開發區的工作效率,國家和地方政府授予開發區較大的自主權,有的開發區在審批外商投資項目等方麵的權限,幾乎相當於所在市的權限。開發區的領導機構,作為市政府的派出單位,行使管理職能。普遍設立了海關、工商、稅務、統計、公證、公安、法院等管理和執法部門。強調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觀念,倡導通過對企業的優質服務來實施管理。還建立起投資谘詢、項目引進、金融外彙、保險、律師事務、協調仲裁、會計事務、勞務招聘、區內保安、物資供應、貨物儲運等服務機構。大多數開發區將管理和服務機構集中於一個樓內,方便客商辦理各種業務。有的開發區還為外商和外籍員工建立了居住和生活娛樂服務設施。為了幫助外商了解開發區的投資環境,上海閔行等開發區依照國外客商的意願,編印了內容詳盡的投資指南,全麵介紹投資政策和程序以及各種費用明碼標價。這種作法普遍推廣後,提高了開發區投資環境的透明度。同時,加大改革的份量,積極探索在開發區範圍內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實現公平合理的競爭,製裁違法牟利活動,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創造寬鬆的條件。
3.努力建設一支秉公辦事,勤政勵廉的幹部隊伍。這些年來,開發區多方招賢納士,廣聘各種人才,提倡能者為師,組織業務輪訓,進行崗位練兵,從工作中鍛煉本領,“在遊泳中學會遊泳”;提倡“開拓、求實、高效、文明”的風尚,進行“愛企業、愛開發區、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開展“我為開發區獻一計”活動,號召人人都成為良好投資環境的體現。發揮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努力創造一個好的區風。
三、初見成效,作用日顯
開發區自一九八四年底前後相繼開工建設,到一九九○年底,經曆了六年時間。總起來看,這六年是開發區的初創階段。在這個階段,開發區克服了人力、物力、財力上的許多困難,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全國的經濟生活中開始顯示了它的作用。
(一)十多個外向型工業新區崛起。在國家信貸政策支持下自籌資金,負債開發經營,建設了十多個總麵積約40平方公裏,有幾十億元固定資產、基礎設備比較完備、興辦了上千家企業的工業新區。一九九○年工業產值總計82.4億元,產品大部外銷。大連開發區企業產品出口比例達70%以上,煙台開發區的產品出口企業占企業總數的80%。各開發區一九八六年外貿出口不足5000萬美元,一九八八年就超過4億美元;一九九○年達到6.85億美元。生產和出口都呈現旺盛的活力和方興未艾的勢頭。
(二)外商投資踴躍。開發區舉辦的上千家外商投資企業,協議外商投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實際投入的外資已有10億美元。尤其可喜的是,近兩年來開發區內投資規模較大、技術較先進、出口能力較強的外商投資項目日益增多。每個項目的平均投資接近400萬美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一倍。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僅大連、廣州、天津三個開發區就有30多家。大連開發區日商獨資的佳能辦公設備公司,總投資93億日元;日商獨資萬寶至微型馬達公司,投資6000多萬美元;廣州開發區由中日美三方合資的聚脂切片項目擴建後投資規模達6000萬美元;青島開發區與香港合資的錦綸絲項目總投資3000多萬美元。一批知名的跨國公司,如美國的施樂、摩托羅拉、杜邦等公司,日本的精工、三菱、雅馬哈、東芝等公司,荷蘭的飛利浦,泰國的正大集團都已到開發區投資辦廠。
(三)已引進一批先進技術項目。各開發區本著推動科技進步的辦區宗旨,在引進技術項目上不遺餘力地開拓進取,獲得初步實績。如上海漕河涇的集成電路、半導體項目,閔行的分子篩、複印機,廣州的集團式程控電話、激光器件、體外橫隔肌起搏器,天津的酶標免疫試劑、高級航空潤滑油、高清晰度工業顯像管,大連的無引線電子電容、食用油精煉,寧波的微波放大器和強磁材料,煙台的氨綸絲、碳素纖維、厭氧密封膠,青島的激光全息模壓圖片和數控機床,福州的蛇毒酶,湛江的桉樹綜合利用開發研究等等。這些新技術、新產品有的已在國內居領先地位,有的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有的在國內或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四)社會經濟效益看好。開發區在其起始的兩、三年間主要是集中力量搞基礎建設。隨著投產項目的增多,逐步把提高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一九九○年十一月,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分南北兩片召開座談會,交流了這方麵的成果和經驗。以一九九○年與一九八六年相比,工業產值增長26倍,出口增長14.2倍,稅收增長23.8倍,企業實現利潤增長11倍。財政收入增長3.2倍,多數開發區經濟自立,有些初步具有自我滾動發展能力。為開發建設借用銀行的信貸資金,除了都能按期付息以外,天津、大連、廣州、煙台等開發區已開始歸還本金。開發區企業的平均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萬多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廣州開發區的美特容器公司,人均產值已達80萬元,這個公司以其良好的管理和經濟效益,已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十佳”之一。開發區就業人員達14萬多人,其中在工業企業就業的約11萬人,增加了勞動就業,促進了周圍城鄉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雖然,開發區曆史不長,建設過程還在繼續,許多投產企業還未達到設計規模,但是從實踐中可以看出,它將在以下幾方麵發揮明顯的作用。一是對本市改善外商投資環境起著示範作用。開發區在本市率先形成了“硬件”比較配套、“軟件”基本可比照國際慣例運作的投資環境,成為本市吸引外商投資的熱點。
二是對本市發展外向型經濟起著強化作用。開發區外向型工業項目較多,產品的競爭力較強,發展出口的潛力大。
三是對本市引進和發展先進技術,起先行作用。開發區通過外引內聯,開始成為國內外科技、人才合作交流的結合點,促進引進技術的國產化,推動國內科技成果商品化。
四是對本市體製改革起試驗場作用。一些城市已把所辦的開發區列為改革試驗區。
五是對本市培訓外向型經濟幹部,育新人、樹新風,它是一個課堂。
四、幾點思考和今後展望
開發區的實踐和成果,有以下四點啟人思考。
(一)開發區試驗了發展工業的新方式。它突破以往按項目列計劃,“廠自為戰”、“自成體係”的工業建設模式,采取成片開發,綜合規劃,一次性開發可供幾十家、上百家企業選用的場地。這一做法既可節約財力、物力、更可節約建設用地。尤其是對外商投資企業集中提供服務,實行管理,比分散單個建廠的辦法優越。這種辦法早已見之國外,在經濟特區也行之有效,現從經濟技術開發區又得到廣泛驗證。可以說,這是中國工業發展(除大項目需單獨建廠外)的一個新途徑。
(二)開發區離不開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有力支持。開發區是中央、國務院決定舉辦的,有關部門和所在省、市給予了積極扶植。每當開發區遇到困難和需要幫助的時候,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都積極協調,幫助解決。否則,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是不能想像的。今後,要堅持有關開發區政策的連續性,進一步支持開發區的發展壯大。開發區要正確對待和處理局部與全局的關係,做好工作,更好地為全國、全市服務。
(三)開發區的發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勇於實踐,大膽探索。開發區舉辦伊始,社會上一度議論甚多。值不值得辦?會不會影響對老企業的改造?投入的大量資金如何回收?借用大量貸款有無能力償還?土地開發出來有沒有人來投資?搞技術開發是不是要求過高?如此等等。開發區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事求是地製定實施目標和步驟,以紮實篤行的步伐,刻苦探索。既防止知難而退、無所作為的思想,又防止盲目追求大規模、高標準、急於求成的傾向,從而解決了一個個難題,獲得了能夠自立於國家經濟生活之中的成果。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開發區應當把這種精神進一步發揚,運用於今後更大的發展之中。
(四)領導班子是關鍵。開發區既不象經濟特區是個行政區域,有較大經濟管理自主權,又沒有產業主管部門按“條條”進行係統管理的便利條件,還要在國際國內競爭條件下求發展。因而,一個團結、精明、實幹、開拓和相對穩定的領導班子,就顯得特別必要。這是許多開發區的實踐一再證明的。有了這樣的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和高素質的職工隊伍,那裏的工作就生機勃勃,事業就發達興旺。而堅強領導班子的組建和培養提高,關鍵在於開發區所在市的領導。舉辦開發區的市,支持開發區的首要一環是建設這樣的班子,支持其放手工作。
當然,開發區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例如新技術、高技術項目還需大力增加,管理水平急待提高,在經濟效益上尚有大文章要做,為本市和腹地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要進一步發揮,等等。為了實現國家今後十年的宏偉發展藍圖,開發區在九十年代要遵照國家關於建設開發區的指導方針,堅持從實際出發,首先辦好已開發的區域,根據實際需要與可能逐步拓展新區;要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以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引進外資項目;要著力於技術開發,爭取在高技術產業方麵有新突破;要在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的基礎上擴大出口創彙;要突出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各開發區都要結合本市的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各有側重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服務功能。
一九八六年鄧小平給天津開發區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展望未來十年,開發區的經濟實力將持續壯大,技術水平將有質的提高,經濟外向程度將顯著增大,經濟效益將充分發揮。到二○○○年,開發區將隨同沿海開放城市一道,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亞洲的東方,出產品、出技術、出人才、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經驗,為國家和本市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