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既稱霸,於是遷都於琅琊(今山東省諸城縣),統治勢力達到今山東省境,雖然在勾踐臨死時告誡其子:“夫霸之後,難以久立,其慎之哉”,對自己滅吳,攻伐齊、晉、魯、邾等國,用兵不息已有所警醒,然而其後繼者仍以兵滅掉東夷小國滕、郯等,並與齊、晉、楚等大國抗衡,被齊國視之為“孟虎”。但越國雖在琅琊立都數十年,終未能在北方站穩腳跟。前379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越國都城由琅琊南遷至吳(今江蘇省蘇州市),接著發生了“越人三世弑其君”的悲劇。越國統治集團的互相殘殺加速了社會的動亂,這時“孟虎”已是“死虎”,但越王無疆仍“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後又在齊策動下,越釋齊而西伐楚,“於是楚威王興兵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楚滅越國,在前334年(楚威王六年),於是越所兼並吳國之地屬楚,以往於越故地即以會稽為中心的地區仍為於越所占據,而臣屬於楚。
勾吳,於越,雖然在春秋晚葉爭霸於中原,但無論中原還是吳、越都仍然認為吳越是蠻夷,前576年(魯成公十五年、吳壽夢十年),壽夢朝周,路過魯國,與魯成公會於鍾離。壽夢非常羨慕中原文明,“成公悉為陳前王之禮樂,因詠歌三代之風。壽夢曰:‘孤在蠻夷,徒以椎髻為俗,豈有斯之服哉!’”,在中原華夏的觀念裏,不僅吳、越是蠻夷,甚至連中原諸侯之不能維護華夏尊嚴的都是“新夷狄”。而吳越地域相連,語言相通,衣食習俗相同,雖為敵國,卻是同一族類。
吳越保持著與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經濟生活屬水田農耕民族,目前所知最早的經過種植的水稻是在河姆渡文化中發現的,越所住幹欄式住房也已在河姆渡文化中出現,而越人發達的葛麻紡織及絲織業,在吳越地區也起源甚早。青銅文化發現與中原同步而發達晚於中原,可是到春秋時期,吳、越的鑄劍技術聞名天下,至今傳世的“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舉世歎為觀止,文獻記載的歐冶子鑄劍的技術,得到了考古文物發現的證明。前已述及青銅時代的幾何紋印陶,是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吳、越文化也不例外,在精神文明方麵,吳越的語言特點、斷發文身,拔牙鑿齒等,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另一方麵,由於地理和文化交流與民族遷徙等因素,吳、越都表現積極向中原和楚學習、吸收的特點,吳越興起時所任用的巫臣、孫武、伍子胥、伯丕、範蠡、文種等都是從齊、楚等國來到吳越的,而季劄出訪中原,在魯國論證各國禮樂的博識精論,使中原諸侯與士大夫都大為歎服,經過春秋晚葉到戰國時期,雖然《荀子·榮辱篇》說:“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仍強調越與楚、與華夏還存在民族差別,實際上勾吳已基本上華化,而於越分散、有的華化,有的在秦漢之際仍為越人。百越其它各支,如秦漢之際的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甌等,各有區域,種姓不一,其中多有於越苗裔。
第三節 西戎
殷墟卜辭已出現“戎”字,是否作族稱,還要進一步研究。“羌”或“氐羌”則在商代已作為族稱,而且羌還用作對西方各族的通稱。
確定地以戎作為族稱始於周人,在滅商以前,主要用來稱呼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勁敵集中於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稱為西戎。滅商以後,為表示對商的敵愾,稱之為“戎殷”或“戎衣”。至西周中葉,徐為西周東方勁敵,雖明屬東夷,仍往往稱之為“徐戎”,此稱延續到春秋戰國。自春秋時起,“戎”還偶而與“華”並稱為“華戎”。這些都是以戎作為對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至於“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係各部落,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一、氏羌西戎的起源
氐羌與炎帝、黃帝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國語·晉語》記述,炎、黃二帝為兄弟,是少典氏(父)與有氏(母)所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薑。《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火師,薑姓其後也。”在甲骨文字中,羌從羊從人,薑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表示女性與姓用薑。民國初年以來,章太炎在《檢論·序種姓》中已指出:“羌者,薑也。”後來傅斯年在《薑原》中進一步論證:“地望從人為羌字,女子從女為薑字”;顧頡剛在《九州之戎與戎禹》中更指明:“薑之與羌,其字出於同源,蓋彼族以羊為圖騰,故在姓為薑,在種為羌。”
薑姓各部落,奉伯夷、四嶽為祖神。《國語·周語》說:“(上帝)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其後有申、呂、齊、許等國;《鄭語》又說:“薑,伯夷之後也。”四嶽又稱太嶽,《左傳》隱公十一年說:“夫許,大嶽之胤也”;莊公二十二年又說:“薑,太嶽之後也。”四嶽,在《山海經》中寫作西嶽,形近致誤。楊寬在《中國上古史導論》中斷言:“伯夷之稱四嶽與太嶽者,蓋又因伯夷本為西羌及薑姓民族之嶽神耳。”
薑姓在西周為舅族之顯姓,有申、呂、齊、許等諸侯,其中尤以齊與申,為周所倚重。薑姓諸侯為華夏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直到春秋,仍有薑姓之戎,薑戎的酋長駒支明確說:“我諸戎四嶽之裔胄也。”即使姬姓,也有驪戎和狐戎,他們與晉通婚,受到了“同姓為婚”的指責。
氏羌與薑姓的關係,《山海經·海內經》說:“伯夷父生西(四)嶽,西(四)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與薑姓同奉伯夷、四嶽為祖神而異姓,表明了四嶽苗裔的分化。
《山海經·大荒西經》又記述:“有互(氐)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氐)人。”氐人與羌人一樣,是炎帝的苗裔。
此外,遠古神話還有關於共工與鯀是羌人的天神與祖神的內容,而大禹出於九州之戎或西羌。在第一編遠古各部落集團一節已經述及,炎、黃二帝部落集團,起源於隴山東西,渭水上遊,是其在東發展的為華夏的主要來源之一,往西發展的即氐羌族係。共工與鯀禹,源出隴山地區,而興於黃河中遊。到商代他們的苗裔多已與商人融合,有些則在商人眼中仍是羌人。
上述遠古神話關於氐羌與炎黃的淵源關係,在考古學上得到了印證。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證明,隴山東西,黃河上遊的仰韶文化與黃河中下遊的仰韶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有陝甘接壤地帶隴山兩側的老官台文化及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有河南及河北南部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大致上,今河南境內及河北南部的仰韶文化是從磁山·裴李崗文化發展而來的;晉南、陝西乃至甘青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及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發展而來的,隴山以西,甘青及今寧夏南部,四川西北部,繼仰韶文化發展的為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當公元前3300—前2050年,基本上與黃河中遊及古黃河下遊的河南、晉南、陝西、冀南地區的龍山文化平行發展。這時中原地區已進入炎黃與兩吳兩大係統各部落集團的鬥爭與融合時期,形成以黃帝、堯、舜、禹為代表的王朝前古國共主“禪讓”的時代。
在黃河中上遊,繼馬家窯文化發展的是齊家文化,這是早期青銅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分布範圍基本上重合。齊家文化的來源,可能不單純來源於馬家窯文化,也受了隴山以東乃至關中文化的影響,年代上限相當公元前2000年,已進入夏代編年範圍。
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都比較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上遊一些適於農耕發展的河穀地帶,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當時人的生活遺留看,都是比較原始的農耕文化,同時養畜業和漁獵經濟也占較大的比重,階級分化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