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周及春秋時期的西戎
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於涇水上遊,與戎狄雜處。古公亶父不堪戎狄的攻掠,舉部遷徙於周原,與薑姓部落世為婚姻,革戎俗,發展農業,奠定了立國之基。薑姓部落在文化上與周人還有一些差別,在周原先周文化中發現了一些帶羌戎文化特點的墓葬,大概就是薑姓部落的遺存。“薑”即“羌”,薑為周之舅族,周人自身也曾包括在商王朝泛稱的氏羌之中。當周人已農業化並且日益壯大興起時,強調自己是黃帝姬姓的嫡派,是在夏朝衰亡時“自竄於戎狄之間”的一支夏人。
《說文解字》說:“戎,兵也”,兵即武器;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凶也。”周人大概由“兵”、“凶”之義引而稱呼與之為敵的氐羌各部落為戎,一方麵表示敵愾,同時也將他自身及舅族與氏羌人區別開來。
到周文王之父季曆時,已臣附於商,並依靠商朝的支持,展開了對周圍各遊牧羌戎的兼並和征伐。古本《竹書紀年》載: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太[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之戎,周師大敗。
太[文]丁四年,周人伐無餘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太[文]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太[文]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周文王繼位後,為商西伯,曾被紂王囚於羑裏,後來獲赦釋放,紂王“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於是伐犬戎、密須。
在上述季曆與文王征伐的諸戎中,以西落鬼戎為最強,既稱“西落”,當在周原以西汧隴地區及其以西,大概是與鬼方有共同族稱的遊牧民族。一次戰爭被俘獲“十二翟王”,可見鬼戎部落之眾,“十二翟王”即是十二位鬼戎部落酋長。“翟”以同音與“狄”相通假,本非族稱,是周人及諸夏加給鬼戎的蔑稱,與“戎”具“兵”、“凶”之義引申加之於各敵對部落相同。王國維先生說:“《經》、《傳》所記,自幽王以後至春秋隱、桓之間,但有戎號,莊、閔以後,乃有狄號。”又說:“狄者,遠也……《書》稱‘狄矣西土之人’,《詩》稱‘舍爾介狄’,皆謂遠也。乃引申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凡種族之本居遠方而驅除者,亦謂之狄。”所謂“翟王”,即遠方當驅除之王。
商及周初的鬼族,按王國維先生考證當是畏族,與媿、隗等姓相通,是漢代隸定時寫為鬼,鬼方即畏方,是一個分布很廣的族群,西周早期銅器銘文《小盂鼎》記述了盂在受爵以後兩年,即康王二十五年,以兩次對鬼方戰爭的勝利告捷獻俘於周廟而受慶賞的史實。其第一次僅俘虜即達“萬三千八百十一人”,“執獸三人”,第二次又“執獸一人”,此外,還掠奪了大量牲畜財物。此銘殘泐過甚,難以通讀,但從可辨釋的俘獲數字看,已表明戰爭規模之大,周對他征伐不遺餘力,也可見鬼方當是一個人眾較多的強敵。郭沫若先生分析了俘人達萬三千多,“執獸”僅一二人,指出“足見獸之重要,蓋獸讀為酋,言生擒其酋首也”。銘文還記述了鬼方酋長回答訊問為何反叛時說,他們因為周首先進犯,才“從商”反叛的。郭沫若先生推斷此處所說的商是在商朝滅亡後逃往西北的商王遺族,並具體指為後來被秦滅亡的杜毫,他們在周初曾聯合鬼方進行反周的戰爭。
梁國,秦改為少梁(今陝西省韓城縣),在鎬京東北。故王國維斷定鬼方“全境猶當環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東北”。
在今山西省境內,商代原有許多羌人部落與方國。周初,唐叔受封於晉南,仍“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受賜之民也有“懷姓九宗”。可見當時晉南仍有不少羌戎,“懷姓”即鬼方之媿姓。在太行山東側,今河北省南部也有鬼侯城,《史記索隱》引《括地誌》說:“相州滏陽西南五十裏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滏陽即今河北省滏陽縣,鬼方也有東遷至太行山以車古黃河下遊立國為諸侯的。
在周人興起時,仍在隴濟及涇洛一帶遊牧的鬼戎,其實也是許多部落的總名,並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古公亶父在豳時,“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詩·大雅·綿》歌泳古公亶父在周原築城,混夷遠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嚴重。《詩·小雅·采薇·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采薇》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見戒,獫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說:“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經過征服與爭取,戎狄“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實際上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方國的兼並,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稱,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諸夏所加)、綿夷、串夷、畎戎、大戎、獫狁,實際上是同一稱呼不同時期不同的譯寫,王國維先生指出這些不同稱謂:“餘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鬼方、昆夷、薰育、獫狁,自係一語之變,亦即一族之稱。”此一族不是一個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稱的族群,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也許有一定的結盟統一號令。
周武王伐紂,得到了西土各國的支持,《牧誓》所舉有羌,大概即殷墟卜辭中作專名的羌方。此外,在周代的文獻中,很少見羌作族稱,原被商代泛稱為羌的諸部落與方國,其保持原有生產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稱為戎。周文王雖已使諸戎臣服,也還是叛服不常。周武王滅商以後,為保障京師的安全,“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西周初,從隴山東西到河套、東延及今山西境內,都有諸戎遊牧部落分布,與周保持“以時入貢”、“王事天子”的關係,比較相安。從《小盂鼎》、《梁伯戈》的銘文看,康王時還發生過對鬼方的戰爭,而史書失載。鬼方在商周之際與周初,是周人的勁敵,所以周人把鬼方當作遠方的通稱。
西周中葉,與戎狄相安共處的局麵日益難以維持。周穆王時,周室尚稱強大,因“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遷戎於太原”。穆王西征到了什麼地方?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乃宴。”昆侖丘所在,各家考證不一,肯定已超過隴山山脈,到達今甘青境內,見到了西戎的一位女酋長。穆王從隴以西遷戎至涇水上遊之太原,大概是為了便於控製,後來太原之戎成為周室鄰近王畿的威脅,完全與穆王初衷設想背道而馳。
自夷王以後,周日益衰敗,“荒服不朝”的局麵越來越嚴重,而秦族在隴山地區逐漸壯大,周也逐漸倚靠秦人來製西戎。
周考王時封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境),為周附庸。同時接受申侯的要求,讓非子同父異母兄弟成繼承其父大駱的酋長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親是申侯之女,申的這一支對西戎有重大的影響,與周也保持較密切的關係,大概是薑姓申國仍居隴山地區的遊牧人,當他們與周為敵時,稱為申戎或薑氏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