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本《竹書紀年》及《後漢書·西羌傳》記載:
周夷王時,命虢公伐太原之戎,獲馬千匹。
周厲王時,西戎殺秦仲同族,即居於犬丘的一支大駱的後裔,王命伐戎,不克。
周宣王四年,使秦仲伐戎,失敗被殺,宣王召秦仲之五子,予兵7000破戎,西戎稍卻,秦遷居犬丘,周封秦仲之長子為西垂大夫,即秦莊公。
宣王五年,獫狁(即犬戎)侵周至涇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築城於朔方,尹吉甫擊敗獫狁,逐至太原,一時西戎臣服。
宣王三十一年,遣兵伐太原之戎,不勝;三十六年代條戎、奔戎,敗績;三十八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戎人滅薑侯之邑;三十九年,王伐申戎。《國語·周語》上記述,“(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薑氏之戎”,此役當與《竹書紀年》所記宣王三十九年代申戎是同一史實。千畝為周王之籍田,應距鎬京不太遠,宣王敗後“遂料民於太原”,也就是穆王遷戎於太原之太原,在鎬西北,實際上是周之遠祖在涇水上遊與戎狄雜處的地區,與後世所說晉陽太原不同。戎人所滅薑侯之邑,大概是薑姓之封於周原境內者,《水經·渭水注》“岐水又曆周原下,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東經薑氏城南為薑水”。此薑氏城或許即戎人所滅薑侯之邑。
條戎在中條山北鳴條陌,奔戎與條戎並列應相距不遠。汾、隰為晉中兩水名,漢代有隰縣(今山西省離石縣境),其地在晉國之北,故晉人稱之為北戎。
從以上可以看出,宣王時與諸戎的戰爭重心在隴山地區的西戎,同時在霍太山南北,戎人與周與晉也發生了一些規模較小的戰爭。
申的另一支,與周王保持密切的甥舅關係。宣王封其舅申伯於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東謝營),控製南方。幽王後也來自謝邑之申國,幽王無道,失信於諸侯,寵褒姒,廢申後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幽王三十一年)申侯聯合增國(也在今南陽市境內)及犬戎攻鎬京,殺幽王,立宜臼為平王。為避西戎,遷都於雒邑,史稱東周;當前中國史界以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為春秋時期的開端。
進入春秋時期,諸戎分布很廣,而且在中原與周王及諸夏發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可分為鎬京與岐周地區、伊洛地區、魯西及豫北地區、晉國周圍地區、隴山與隴以西地區。
平王東遷,封秦襄公為諸侯,命襄公從西戎手中收複岐周地區,並將岐以西賜秦。至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實際上岐以東仍為諸戎所占據。秦又經過幾十年與諸戎的鬥爭,至秦武公滅戎人彭戲和小虢,於是東至華山。公元前677年(周僖王五年),秦德公遷居雍(今陝西省鳳翔市),從此秦在崤函以西發展為強國,而秦與西戎的鬥爭轉向隴山及隴以西地區。
魯西及豫北地區,主要是戎州已氏之戎,春秋初與魯、齊、鄭等國的關係,已在本編第二章第一節述及。
伊洛地區,在平王東遷以前已經有不少戎人部落,其中見於《左傳》有名可考者有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公元前649年(周襄王三年),王子帶作亂,招揚拒、泉皋、伊洛之戎攻王城,燒東門。此後,伊洛之戎曾與魯、晉會盟,又曾攻宋,在陸渾之戎遷來以前是伊洛地區主要的戎患。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秦穆公與晉惠公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同時遷薑戎於晉南。陸渾戎周詹桓伯說是“允姓之奸,居於爪州”,晉範宣子對戌子駒支說:“昔秦人逐乃祖吾離於瓜州。”這個瓜州在秦晉西北,杜預認為在敦煌,但敦煌在秦雍都以西千數百裏之外,其地在漢武帝時始立郡,若遠在敦煌,對秦毫無威脅,秦也無力驅除他們。允姓,因獫狁而得姓,與鬼方媿姓相同,西戎本有九州之名,瓜州大概為其中之一,在秦雍都附近,涇、洛二水中上遊及陝北一帶。秦因陸渾與薑戎近都,務在驅除,而晉惠公原逃亡在外,得秦國支持才獲得晉侯地位,他的母親又是允姓戎之女,允姓戎是他的舅族,因而迎合秦國,招允姓陸渾之戎安置於伊水流域,嵩山附近,而薑戎安置於晉南。
陸渾之戎,南遷後除伊川之外,還有一些分布於熊耳、外方諸山之北,黃河之南,山北水南稱為陰,所以黃河與熊耳之間稱為陰地,故陸渾戎又稱陰戎,又因其原居地已有九州之名,稱為九州之戎。南遷後,成為周王新的威脅,在晉楚爭霸期間,依違於晉楚之間。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一年),晉國滅陸渾(11),陸渾酋長奔楚,而餘眾屬晉,不久晉國即完全吞滅九州之戎而築城有其地(12)。
晉國周圍,西周以來不僅有許多姬姓與異姓諸侯,也有許多戎狄部落雜處其間。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在河、汾以東,地方百裏,唐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境。其後分為翼城、曲沃兩支。公元前679年(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並晉湣侯之地,遷居翼城,統一晉國,並得到周王承認為晉侯。其境域仍限於汾涑平原。武公於公元前677年去世,獻公繼位,大肆擴張兼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述晉國女叔侯說:“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
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韓非子·難二篇》記述晉燭過說:“昔者吾先君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見獻公以前晉國周圍小國林立。即晉獻公並國如此之多,還是“戎狄之民實環之”,直到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晉國籍談仍聲稱:“晉居深山,戎狄與之鄰而遠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此時已是春秋晚葉,籍談的話顯然有誇大,但也反映了晉國周圍戎狄分布的複雜情形。自夏代以來,直到春秋初葉,霍太山南北戎狄分布的基本狀況,沒有根本的改變。但到春秋中葉以前,戎與狄不加區分,至春秋中葉,始有“狄”的族稱,晉國及鄭、衛、邢等國北邊各部,一般都稱為狄,有赤狄、白狄、長狄各族群,將在北狄一節敘述。晉國境內雜居之戎及晉國南邊之戎,有名可考者有條戎、奔戎,已在前麵述及。晉穆侯“七年伐條,生太子仇”,此即前所述周宣王三十六年伐條戎、奔戎,敗績,故晉侯生子取名為“仇”。
晉獻公一方麵兼並許多小國,同時注意結好於諸戎。他“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預注:“大戎,唐叔子孫別在戎狄者。”“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大、小二戎是以戎之二女年次相對而言,不是部落名稱。按上引《左傳》杜《注》顯然出於不同部落,而《史記》說:“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春秋時戎狄經常相混,狐氏出於唐叔,與晉同祖而在戎狄,從狐氏對重耳在外流亡及後來奪晉侯位是為晉文公並且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事業所作的突出貢獻看,狐氏的華化程度相當深。
晉獻公伐驪戎,得驪姬,驪戎也是姬姓之在戎狄者。驪姬有寵,生子奚齊,晉獻公晚年殺太子申生,迫重耳與夷吾出亡,夷吾逃至秦國,在晉獻公死後得到秦穆公支持歸晉奪位,即晉惠公。驪戎一般以為分布在今西安市臨潼附近驪山,顧頡剛先生依當時晉東西諸國形勢推斷驪戎應是居於晉國絳都(在翼城附近為晉獻公所築新都城)東邊的“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在今山西省翼城縣以東析城、王屋一帶。
晉國南部最活躍的是薑戎。前已述及,晉惠公招薑戎安置在晉國南部。這一部落群,大概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所伐的申戎。申,薑姓,故稱薑戎。薑戎於公元前638年南遷,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幫助晉國邀劫襲鄭未成功的秦師於崤,俘虜秦國盂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可見薑戎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晉國在文公稱霸以後,楚國強大起來,晉一度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69年(周靈王三年),晉國魏絳向晉侯建議和戎,以物產換取戎人的土地,並且得到諸戎的支持,數年間晉國重振霸業。戎狄與晉國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對晉國的興衰有一定的影響。
諸戎遷徙到諸夏境內,當然會接受諸夏的文化影響,但直到春秋的中晚葉,仍大體保持遊牧民族的特點。公元前559年(周靈王十三年)薑戎子駒支追述晉惠公因諸戎是四嶽之後,才把諸戎安置在晉國南部,成為晉國“不侵不叛之臣”。然而此時距南遷已80年,駒支仍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蟄幣不通,言語不達”,民族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到春秋戰國之際,情況就不同了,伊洛地區諸戎已被韓、魏並滅,薑戎也不複見於記載,其它魯西豫北及豫南地區諸戎,也都已被楚國及齊、魯等兼並,崤山以東諸戎部落已被吞滅,戎人也都已加入華夏行列,被華夏所涵化。隻有隴山地區及隴以西,或與秦長期交往被華化,或在隴以西逐漸形成氐羌族群,成為秦漢以後氐羌族群的前驅。
四、隴山地區諸戎及隴以西氐羌族群的形成
秦國從襄公受周王之命從西戎手中收複歧周鎬京地區,到秦昭王滅義渠戎,在隴山地區及隴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原為諸戎分布之區均已設立郡縣,前後經曆了5個世紀。在這5個世紀中,秦族自身完成了由西戎而華化的過程,並奠定了統一諸夏的基業,秦國郡縣以內原有的諸戎也都華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來源。今甘青川西北的氐羌族群,同在戰國逐漸強大。
從秦襄公至秦武公將近百年,主要精力放在收複汧隴以東、華山以西的平原地區,也已開始了兼並隴山地區諸戎的嚐試。公元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伐邽、冀之戎,初縣之”。這是秦國設縣的最早記錄,也是春秋時期最早的設縣記錄之一。秦邽縣,西漢改為上邽縣,屬隴西郡,應劭說:“即邽戎邑也”,故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冀縣在漢代屬天水郡,故地在今天水市西北甘穀縣。但從西河以西,包括今陝北及陝甘交壤地區,仍為諸戎比較集中分布之區。
秦自公元前627年,即穆公三十三年被晉國及薑戎大敗於崤山之後,即停止了向東方發展的進程,一直到戰國時期以前,秦國主要是向西兼並諸戎。秦穆公用由餘,“西戎八國服於秦”。當時從遼西、燕山地區,到晉北、河套及隴山東西諸戎“各分散谿穀,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史記》戎與狄不分,實際上遼西、燕山地區是山戎,與東胡族屬相近,河套一帶可能屬匈奴,在北狄一節敘述,隴山地區及隴以西則自夏商西周以來,都是羌戎分布之區。
由餘的祖先是晉人,他本人也“能晉言”,在戎入部落中被稱為聖賢。當時諸戎中自有君長,但無宮室積聚,也還不知詩、書、禮、樂、法度之治,酋長與部落民之間,“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還是比較簡樸的。其風俗大異於諸夏的是火葬,諸戎中最強大的義渠國,其親戚死,積柴焚屍,熏燒煙往上衝,認為死者隨煙升遐,生者盡了孝道。秦國為了離間戎王與由餘,遂給戎王“女樂二八”,戎王十分著迷,長年樂此不疲,由餘屢諫不聽,終於受到戎王的排斥而投奔秦穆公。
公元前623年,即秦穆公三十七年,“用由餘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50000016_131_5,中原諸夏也不把秦當諸夏,春秋時期不與秦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