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4(2 / 3)

被秦穆公所吞並的八國或十二國,未詳其名稱,其未被吞並的,隴山以西有綿諸、翟、等部,岐山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部。在秦穆公以後到春秋末的百餘年中,不見秦與諸戎戰爭的記載,可能有一段相安時期,此期間距秦較近的大荔戎、義渠戎社會發展很快,戰國初“義渠、大荔最強,築城數十,皆自稱王”,大概已經定居,由遊牧轉向了農耕。

根據《史記·秦本紀》、《六國年表》及《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戰國時期秦與隴山東西兩側諸戎的關係,列大事表如下:

公元前470年(周元王六年,秦厲共公六年),義渠來賂,綿諸乞援。

公元前461年(周貞定王八年,秦厲共公十六年),秦滅大荔,有其地。

公元前457年(周貞定王十二年,秦厲共公二十年),公將師與綿諸戰。

公元前444年(周貞定王二十五年,秦厲共公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

公元前430年(周考王十三年,秦躁公十三年),義渠伐秦,侵至渭陽。

公元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伐繇[綿]諸。

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秦孝公元年),出兵,西斬戎之王。

公元前331年(周顯王三十八年,秦惠文王七年),義渠內亂,庶長操將兵定之。

公元前327年(周顯王四十二年,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義渠地,置縣,義渠王臣於秦。

公元前320年(周靚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秦王北遊戎地,至河上。

公元前317年(周靚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義渠敗秦於李伯。

公元前314年(周赦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侵義渠,取其二十五城。

公元前272年(周赦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後誘殺義渠於甘泉,因起兵滅義渠。

上述諸戎從黃河以西,涇、洛流域,到隴山東西,環秦分布,與西周時諸戎環鎬京王畿分布設有根本的改變。所不同者,西周時諸戎部落名稱記載不詳,隻籠統稱為西戎、鬼戎、獫狁、薰育等諸戎部落群的總名;戰國時諸戎部落與國家名稱比較詳細,這是由於諸戎社會有了發展,各部或立國稱王,或自成部落,名顯當地,而秦與諸戎的關係也比西周時與諸戎關係更為密切,了解得更加詳細。

大荔在最東,處北洛水、渭水入黃河三大河相彙的地方,今陝西省有大荔縣,即古大荔戎的中心分布之區。大荔稍東北有彭戲氏之戎(今陝西省白水縣東北彭衙村),早在春秋初葉已被秦武公吞並,而大荔處在晉、秦兩大國之間,無論晉秦是和是戰,都未危及大荔在整個春秋時期3個世紀的存在,而且發展為諸戎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中奧秘史載缺略,能在晉秦兩強之間頑強地存在3個多世紀也說明了大荔戎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應變能力。

諸戎最集中的地區,還是在秦的西方,以隴山山脈為中心。

綿諸,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天水縣,是與秦早期立腳的秦邑及犬丘距離最近的一部,西漢有綿諸道,屬天水郡。翟在今甘肅省臨洮縣,西漢有狄(翟)道,屬隴西郡。在今甘肅省隴西縣北,漢有道,屬天水郡。烏氏,在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漢有烏氏縣,屬安定郡。朐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東南,漢有朐衍縣,屬北地郡。隴山地區諸戎以義渠為最強大,其都城在今甘肅省寧縣北,漢有義渠道,屬北地郡。秦滅義渠以後,設北地郡,包括今寧夏東南部,甘肅省慶陽地區及陝北部分地區。其間有烏氏、朐衍等部,不知是否對義渠有附屬關係,但從義渠有數十城,其中公元前314年秦一次攻取義渠25座城,義渠也曾有攻秦直到渭水北岸,大敗秦師於李伯等取勝於秦的戰役,足見義渠地區在秦以北包括比較廣大的地域。秦滅義渠的手段也很特殊,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後曾與義渠王相通很長時間,生有二子,當時義渠雖已朝秦,也還有相當大的力量。最後是宣太後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才並滅義渠,設北地郡,並沿隴西、北地、上郡修長城,以與諸遊牧部落相分隔。

秦漢製度,縣級“有蠻夷曰道”,原諸戎地區所設縣,多以原有部名稱“道”,可見這些地方是華戎共處,合而未化。

在黃河上遊,今青海與甘青接壤地區,三代以來本有許多部落,秦厲共公時,即戰國初葉,有羌人叫愛劍的,不知出自哪個部落,被秦所俘,淪為奴隸。後來逃歸河湟賜支,各部落以為愛劍得到了天神的保佑,才大難不死,共推他為首領。當時河湟間“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愛劍教之田畜,遂見敬信,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羌人謂奴為無戈,以愛劍賞為奴,故因名之。其後世世為豪”。兩漢時河湟賜支地區,有許多羌人部落,首領大多是無弋愛劍的子孫。

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烏孫、月氏、塞種等,其中月氏在戰國末已建國稱王。

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武都、略陽一帶的氏人,也出自先秦諸戎,其史績大顯於兩漢魏晉,其起源將在秦以後相關部分追敘,本節從略。

第四節 北狄

狄作族稱,《春秋》所記始於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於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於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邢昺《疏》:“絕異壯大有力者,狄。”《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鄭玄《注》:“狄、滌,往來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隻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春秋中葉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但整個春秋時期,乃至戰國中葉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隻是地域分布有明顯區分,族類卻比較接近。進入戰國,他們主要部分已經華化,也有一部分當胡人南下後已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

戰國晚葉,胡人興起,匈奴最為強大。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丁靈。戰國末年及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係各民族。其中丁靈及以後鐵勒、敕勒等譯名,都在語音上可以與狄相通。但丁靈、鐵勒、敕勒是對這些民族的漢語譯名,狄是中原諸夏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兩者語源不同,含義也不一樣。

春秋時期北狄與羌戎族類相近,而戰國末年及以後北狄指胡人、東胡族係,與羌戎屬完全不同的族係。漢武帝采取“隔絕胡羌”的政策以及趙充國在湟中屯田以製諸羌的舉措,說明西漢時對羌與胡已經明確加以區分,但《史記》、《漢書》卻沒有為諸羌立傳,羌人的祖源與史跡僅附在《匈奴傳》中敘述,《後漢書》有《西羌傳》。直到現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論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時期的北狄,與戰國末及秦漢以後以胡人、東胡族係稱為北狄這兩者之間在族係與曆史淵源方麵劃分清楚。然而把兩者加以區分,對研究羌戎和北狄的曆史與考古都是重要的。

一、北狄的起源

《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這時晉國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戎與狄常常混稱。整個春秋時期的狄與戎,都與炎黃集團,有相當深的淵源關係。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潛夫論·誌氏姓》說:“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隗姓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不僅說明與鬼方有淵源關係,而且王國維先生還斷言他們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時所得“懷姓九宗”的後裔。赤狄中有潞氏,是赤狄的強部之一,《誌氏姓》又記述這一支為妘姓封於路的後裔;潞氏滅亡之前的執政者名舒,《世本·姓氏篇》(秦嘉謨輯本)說:“(周)文王第十七子侯之後,氏於國,潞有舒”,出於姬姓。,妘為祝融八姓之一,姬為周王族姓,赤狄中也有祝融集團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白狄姮姓,《世本》記作“媨姓”,注解者又疑是姬姓之誤,究竟何者正確,如今很難定論,一般認為姮姓比較可靠。既是“太古之姓”,由來已很古遠。白狄中有一支叫鮮虞,曾建立中山國。杜預《春秋釋例》說:“鮮虞中山,白狄,姬姓。”《春秋穀梁傳集解》的作者範寧與杜預同屬東晉人,他也說,“鮮虞,姬姓,白狄也”。到唐代,楊士勳《疏》說,範寧《集解》引自“《世本》之文”。但東漢時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認為鮮於(虞)是箕子的的後裔,屬於子姓。《鮮於璜碑》也說鮮於“為箕子之苗裔”。姬姓、子姓為周及商王族之姓,可能是鮮虞華化以後出於攀附的說法,也可能鮮虞所建中山國的統治才出於姬姓或子姓。

長狄,按《國語》與《孔子家語》的記載為漆姓,《史記·孔子世家》及《說苑·家語辨物》說厘姓。或謂漆為淶的誤寫,淶與厘同音,長狄應是厘姓。

傳說與姓族說明春秋時的北狄與西戎在族類方麵比較接近。考古文化也可與這種情況相印證。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今河套、陰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屬仰韶文化分布範圍,在龍山文化時期,又屬不同地區的龍山文化。到了青銅時代,除燕山以南今北京市北部及長城沿線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有夏家店上層文化分布,說明山戎人已南達這些地區,其它如陰山河套以南,今山西中部與北部,河北中部與北部以及陝北、河套等地區的遊牧民族青銅文化,雖有一定的地區差別,但共同的特點占優勢,並且受商周青銅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從上述傳說,姓族及考古文化的麵貌與內涵推測,春秋時的北狄源出於商周時期的鬼方、獫狁,屬於羌戎族係。他們南麵與諸夏往來,接受商周及春秋時期諸夏的文化影響,他們固然不斷華化,也有一些諸夏貴族與人眾融入其中,成為北狄的一種來源。另一方麵,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文化影響,而且與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銅文化有較多的共同因素,說明春秋時的北狄與山戎、東胡及陰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關係。戰國時胡人南下,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應有相當多的部分已被同化於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時的北狄與胡人、東胡族係既有區別,也有聯係。區別在於胡人起源於陰山以北,東胡人起源於大興安嶺山原,與羌戎起源於隴山地區不同;聯係在於鬼方、獫狁及春秋時的北狄,有相當多的部落融化於胡人之中,成為胡人的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