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陰山以北,新石器時代分布著以細石器為特征的諸文化。細石器起源於華北,傳播到蒙古高原形成以刮削器在生產工具中占優勢的狩獵文化,與陰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時代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情況有明顯不同。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紀末葉及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紀,即商代晚葉與西周時期,陰山以北也進入了青銅時代,在南西伯利亞、鄂畢河上遊及哈薩克地區,分布著命名為卡拉蘇克文化的青銅文化,其中發現了與商周器物頗相似的陶鼎、陶鬲及青銅刀、戰斧、矛、鏃等。這種青銅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和烏爾劄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發現。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考古學與曆史學界,均認為迫溯卡拉蘇克文化的淵源,是受商文化影響較明顯的一種獨特的遊牧民族青銅文化。這麼廣大地區的文化特征相近,說明這些地區的各部落族類相近,也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各遊牧民族在文化特點方麵有相通之處。考古文化表明,匈奴與丁靈的起源有共同的淵源,他們都可歸入胡人族係。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受商周青銅文化的影響,如上所述可能是通過與鬼方、獫狁等部的接觸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於有部分夏人在夏朝滅亡以後,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帶來的影響。
在燕山南北,其中特別是燕山以北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淩河三河之源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及早期青銅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都是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從文化特點與內涵觀察,很可能和商族起源有密切的關係,這一點在本編關於商族起源的部分已敘述。到公元前1000—前300年,即商周之際到戰國中晚葉,夏家店上層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地區、哲裏木盟、興安盟以及遼寧省的朝陽市地區、河北省的承德市地區,今北京市北部燕山以南地區也有發現。這是一種受商周青銅文化影響而又獨具特點的遊牧民族文化,多認為這是山戎、東胡人的文化遺存,東胡人起源於興安嶺山原,大約是在商族的祖先從燕山地區南下到古河濟之間的進程中,他們也隨之從大興安嶺山原南下。春秋時北與燕為鄰的稱為山戎,戰國末因分在東匈奴以東被稱為東胡。
商代甲骨卜辭,常見“奚”的稱號,按《周禮》及《說文解字》的記載和解釋,是一種奴隸的名稱。為何把奴隸稱為“奚”,有多種解說,很有可能如《周禮·司隸》所舉“蠻隸”、“閩隸”、“貉隸”、“夷隸”一樣,是奚人被俘掠淪為奴隸的。《周禮·秋官·禁暴氏》有“奚隸”的名稱。到東晉及聲北朝,東北有奚族,這是屬東胡族係的遊牧民族,定居於老哈河流域以後,逐漸轉向農耕,遼代基本上與契丹同化。這支東胡族係的民族,與甲骨卜辭的“奚”有無淵源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商及西周的政治勢力範圍已達到遼西地區,那裏的民族與商朝發生關係是可能的。
二、春秋時期北狄三大支派及其分布
春秋時期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自《春秋》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狄的名稱出現於《春秋》及《左傳》,以後百年間,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族團。清代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說:“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單以狄舉者皆赤狄也”,即自公元前662年到前594年這半個多世紀,是赤狄最強盛的時期,當時北狄與中原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
赤狄又分為六部:
1.皋落氏。晉人稱之為東山皋落氏。其居地,前人有三說:一說在今山西省垣曲縣。《水經注·河水》說:“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逕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傳》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縣東南有皋落鎮。一說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後漢書·郡國誌》上黨郡壺關劉昭《注》引《上黨記》說:“東山在城東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漢壺關在今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一說在今山西省昔陽縣。宋《樂史》說樂平縣有皋落鎮,“即古東山皋落氏之地”,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及《山西通誌·樂平縣》都指明,這個皋落鎮(村)在樂平城東南七十裏。三說都認定是晉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晉獻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據獻公所寵愛的驪姬說:“皋落狄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君之倉廩固不實,又恐削邊疆。”又說,“且夫勝狄,諸侯驚懼,吾邊鄙不儆,倉廩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當時晉獻公向狄人區域“啟土”還處在開始階段,晉國的實際控製僅汾涑平原,還未能越過沁水。今垣曲縣皋落鎮距晉都絳200裏左右,正在晉獻公時晉國邊境的東方境外。除了當時晉國宮廷陰謀置申生於進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晉獻公令申生“盡敵而返”,並在此以前東向伐驪戎,大概都出於驅除分布在晉國以東以南的戎狄,以便掃清通往周王境內的道路。後來晉文公收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可以說是晉獻公東向狄入境內“啟土”的繼續。另一方麵,晉國向東北的境土擴張,與狄、赤狄往東北退縮是同一進退過程。晉獻公時東境不過沁水,今長治縣及昔陽縣境內的皋落部落遺址,當與皋落往東北遷徙有關。《左傳》於閔公二年隻記申生伐東山而沒有說結果如何。《晉語》隻說晉軍“勝敵而返”。皋落顯然沒有被消滅,可能受到這次打擊以後即往東北遷,先至今長治縣境,再至今昔陽縣境。皋落為赤狄強部,《左傳》僅一見皋落氏名稱,大概是由於以後僅舉狄名,未詳載具體部名的緣故。
2.潞氏,又稱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縣。在皋落氏衰落以後,潞氏是赤狄中最強的部落,有君長,中原諸侯稱之為潞子。潞子嬰兒娶晉景公的姐姐為夫人,與晉國曾保持一段友好相處的關係。公元前594年因潞氏執政刺傷嬰兒,殺死晉景公的姐姐,晉國派兵滅潞氏。
3.留籲氏,春秋初葉居地不詳,春秋中葉居地於今山西省屯留縣。
4.甲氏,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顧棟高的考證:“甲氏在今直隸廣平府雞澤縣”,即今河北省雞澤縣。其地在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據邢國故地以後遷居之地。
5.鐸辰氏,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長治市境內。
6.廧咎如氏,在春秋中葉,晉獻公時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當時公子重耳從蒲邑出奔於狄,在今山西與陝西兩省之間。重耳在狄,曾與狄君在渭水附近進行田獵,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給重耳,季隗嫁給趙衰。在潞氏滅亡時,潞氏的餘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於今山西省中部的西側,後東遷今長治市附近已近太行山。《左傳》成公八年記載,公元前588年,晉、衛兩國聯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潰散以後,衛國收複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是廧咎如氏又進一步遷到了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的中部。
白狄,始見於《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前此,公子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白狄,說明白狄早已存在,隻是不單獨以部名出現。公元前578年,晉厲公命呂相為使致秦桓公《絕秦書》說:“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白狄與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區域,主要在今陝北及陝西洛水流域。後來鮮虞、鼓、肥等部建國,都在今河北省境內,也是白狄東遷,越過太行山向東發展。
長狄,始見於《左傳》文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16年,又名鄋瞞,據孔子說是虞夏時防風氏、商代汪芒氏的後裔。因其人特別長大,號為長狄。長狄活動於齊、魯、宋、衛之間,有長丘(今河南省封丘縣南),可能因長狄得名。
三、赤狄強盛時期與諸夏的抗衡
太行山兩側,即今河北、山西兩省的中部與北部,在狄人見於記載以前有北戎。《春秋》與《左傳》所記,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北戎侵鄭”,前706年,“北戎伐齊”。在這以前,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周宣王時,“晉人敗北戎於汾隰”,在今山西省隰縣一帶。《左傳》僖公十年,即公元前650年,“齊侯、許男伐山戎”。社預《注》認為“北戎即山戎”,孔穎達《疏》又征引杜預《春秋釋例·土地名》說:“北戎、山戎,無終為一。”這個山戎是指太行山地之戎,與燕山及以北的山戎非一種。無終,《逸周書》稱之為“代狄”,《後漢書》說:當戰國初葉秦厲公滅大荔時,“趙亦滅代戎,即北戎也”。清代江永認為春秋初的北戎在黃河以北。當時黃河繞太行山東北流,侵鄭、伐齊及齊許聯軍所攻伐的北戎,是在今河北省中部出沒於太行山的戎人部落,晉國所敗的北戎,在太行山以西。出沒於太行山東西兩側的戎人部落,其地理位置與西戎及伊洛之戎有區別,族屬如同上所述是接近的。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四年),齊桓公北伐山戎,是為了拯救燕國,這裏所稱山戎,分布在燕山及其以北,齊桓公進軍一直到了孤竹(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南),令支(今河北省遷安縣西南)。分布在燕國以北的山戎,是戰國時東胡人的先民,與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北戎屬於不同的族係,兩者雖都因分布在山區稱為“山戎”卻不能混同,而誤為是一種。
在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北戎,就是春秋中葉出現的北狄。因為北戎與北狄一樣,主要進攻目標都是燕國以南的中原諸侯。公元前662年“冬,狄伐邢”,狄人最初見於記載,公元前661年,齊桓公與宋、曹等國救邢,前660年,狄又突然南下攻打衛國。當時齊、鄭、宋都是諸侯強國,邢、衛、曹也是中等國家,竟至於齊、鄭、宋等國出兵救邢、衛,都不敢貿然進軍,公元前659年,狄人迅捷北上,攻破邢國都城。邢人潰敗南逃,齊、宋等國也隻能把邢國遷都於夷儀(今山東省聊城縣西南)殘存下來。又在楚丘(今山東省曹縣東南)築城,立衛公子申為衛侯,遷於楚丘。以後衛國人又幾經遷都。邢、衛兩國都由當時的黃河北岸遷到南岸,以避狄難。狄人的一些部落,經如甲氏、廧咎如氏等也東遷到了邢、衛故地。
北狄從公元前662年進攻邢國,到公元前559年破邢,三四年間使邢、衛兩個姬姓中等諸侯國家殘破,而齊、鄭、宋三個大國及曹、許等中小諸侯在“攘夷”的旗幟下,由齊桓公統領也未能製服北狄。另一方麵,當北狄殘破邢、衛時,南方楚國北上,威脅隨、蔡等姬姓南國,漢江諸姬多已被吞滅。《公羊傳》評論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將北狄與楚相提並論。
與北狄在太行山以東咄咄逼人的情況相反,在晉國以東、以西、以北,狄人的土地不斷被晉獻公兼並與蠶食。
公元前676年晉獻公繼位,在位26年,“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二勝”。其中除虞、虢、焦、滑、霍、楊、韓、魏八國是姬姓諸侯,也還有若幹異姓諸侯。依據晉國周圍都是戎狄及晉獻公向狄人地區“啟土”等情況推測,其中應有不少戎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