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5(2 / 3)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國大敗,晉文公霸主地位得以確立。城濮之戰剛剛結束,晉文公即“作三軍以禦狄”,公元629年,“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以禦狄”。對晉國而言,北狄仍是其後方最大的威脅。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以前,晉國範文子說:“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將弱”,在晉文公爭霸的過程中,狄仍是與齊、秦、楚相提並論的強大力量,但隨著晉文公霸業的發展,北狄已走向衰落。

四、北狄聯盟的瓦解與諸狄的華化

從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稱出現於《春秋》時起,到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稱出現以前,北狄都以狄的名稱出現於當時的曆史舞台上。在這30餘年中,是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諸部落聯盟較為統一的時期,先是皋落氏居於共主地位,自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命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以後,其共主地位,已逐漸被潞氏取代。晉文公的霸業使北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的內部矛盾也越來越表麵化。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亂”,衛國趁機向狄發動進攻,迫使狄向衛請和。當年冬,晉文公去世。公元前627年,狄又趁晉新喪,晉襄公繼位即與秦軍戰於崤的機會,向晉發動進攻,到達箕邑(今山西省蒲縣東北),有直逼晉國都城之勢。晉襄公與薑戎在崤一舉全殲秦軍,即回師,“敗狄於箕。郤成子獲白狄子”。這是白狄部名初次見於記載。當時白狄雖仍是赤狄的從屬處在北狄聯盟中統一行動,卻已經單獨以其部落名稱出現。公元前616年,魯國公孫得臣“敗狄於鹵,獲長狄僑如”。長狄和白狄一樣,雖仍在北狄聯盟中受赤狄控製,也以單獨的部名活動了。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單獨以其部名活動,連年“侵齊”、“伐晉”,說明其它各部,已不再聽從赤狄統一調遣。公元前598年,“晉郤成子求成於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於晉”。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聯盟於是完全瓦解,此後,赤狄即次第被晉國兼並。公元前594年滅潞氏,其酋長嬰兒被晉俘虜帶歸晉國,晉景公將“狄臣千室”賞給滅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將軍及諸大夫也分別得到“狄臣”和封邑,還向周王獻俘。

潞氏滅亡,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前593年,晉滅甲氏及留籲、鐸辰,前588年又與衛國聯軍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潰散。從此赤狄餘眾大多被晉分賞諸將及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並入晉國。但狄人在晉仍有相當長時期合而未化。整個春秋時期,晉軍中仍有“狄卒”的記錄,晉國境內也有狄人的活動,公元前496年晉國諸大族矛盾激化,範氏、中行氏之黨析成鮒、小王桃甲“率狄師以襲晉”。到戰國初,公元前378年還有翟(狄)敗魏師於澮的記錄,此後被晉國拆散而分屬於晉國諸大夫大族的赤狄餘眾,都已華化。

在晉滅潞氏時,長狄酋長焚如也被俘,以後長狄不再見於記載,大概是由於隨赤狄滅亡,部眾離散,不複成為部族的緣故。

分布在秦、晉兩國之北的白狄,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晉平”,即脫離北狄聯盟與晉結好。晉國這一成功,不僅當年與白狄進攻秦國,還可以認為這實際上已拆散了以赤狄為首的聯盟,從而可以利用眾狄對赤狄役使的痛恨,拉攏眾狄與晉結好。因此,白狄脫離赤狄與晉結好,是晉國在北狄聯盟徹底瓦解以前所取得的關鍵性的勝利。在白狄與晉結好以後,白狄也曾與秦國聯合進攻晉國。秦、晉兩國,二方麵都想拉攏白狄,同時又都一步步侵蝕白狄的土地,逼白狄東遷到太行山以東才得以存在。

在白狄東遷以前,最重要的事件,是晉悼公“和戎”政策所取得的成功。

公元前569年,分布在今河北省蔚縣一帶的無終部酋長嘉父,派人請晉國強族魏絳轉送給晉悼公虎豹之皮,請求推行和戎的政策。魏絳向晉悼公進言和戎有五利:戎狄遊牧,貴貨輕土,可以用貨物換取戎狄的土地;邊鄙不再有驚恐,人民習於耕作,可以得到豐收;戎狄聽命於晉國,四鄰為之震動,諸侯就會屈從於晉國的威嚴;以德使戎狄安寧,晉國無軍事的勞累,裝備也不致損耗;以後羿恃其武力而亡為鑒,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遠方戎會來歸附,國內也會得到安定。這主要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奪取以獲得戎狄的土地,並得到戎狄的人力來加強其爭霸實力的政策。推行八年,結果晉悼公“九合諸侯”,加強了晉國霸主的地位。自晉悼公以後,秦、晉兩國的北麵已沒有狄人的活動。白狄的主力已轉移到太行山以東。《左傳》襄公十八年《經》:“白狄始來。”杜預《集解》:“白狄,狄之別種,未嚐與魯接,故曰始。”魯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這是太行山以東出現白狄最早的記錄。白狄東遷以後,活動的中心在今山西省東北部的盂縣以東至河北省石家莊市周圍。

到了春秋時期的晚葉,已不見白狄的名稱,而以鮮虞包舉白狄其它各部。《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述晉國滅肥,《春秋》記為“晉伐鮮虞”;《左傳》昭公十五年記晉師圍鼓,《春秋》也隻記“伐鮮虞”。大概在春秋晚葉,白狄中鮮虞、肥、鼓等各部,雖有部名自立,實際上受著鮮虞的控製。

鮮虞的名稱,最早見於《國語》。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鄭桓公問史伯何處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說,在洛陽王城以北除有燕、衛等諸侯,此外還有“狄、鮮虞、潞、洛、泉、徐、蒲”。所提到的狄諸部落,除鮮虞屬白狄,其餘大體都屬赤狄,所以史伯所說鮮虞實際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這一次提到以後,直到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鮮虞才再度出現於史冊,其間244年,該部並非不存在,隻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統稱當中。白狄東遷,鮮虞遷到了河北省正定縣一帶。白狄東遷以後,仍不能得到寧居,肥、鼓兩部先後被晉滅亡,鮮虞雖屢經攻擊,卻於公元前507年,向晉國進攻,敗晉師於平中(今地不詳),俘晉大夫觀虎。在取得平中戰役勝利之後的下一年,鮮虞即以中山的‘名稱出現於史冊。可能在勝利之後,建立了中山國,並遷居中山城。中山城在今河北省唐縣境,“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鮮虞之所以從今正定縣北遷百餘裏,大概是為了避免晉的報複,遷到有險可守的地方以自固。以後晉國雖屢次伐鮮虞、圍鮮虞,終於未能達到兼並鮮虞的目的。相反,在公元前497年一前491年晉國強族智、韓、趙、魏四氏聯合起來兼滅範氏、中行氏的鬥爭中,中山國應齊、衛等國要求,出兵救範氏、中行氏。雖未能使範氏與中行氏免於滅亡,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山國儼然以諸侯的姿態與齊、衛等國並列了。

在範氏、中行氏既亡之後,晉國趙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公元前489年“晉趙鞅率師伐鮮虞”。大約在公元前457年至前453年間,“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此後直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有三四十年,中山國大概被趙國打散,國雖未完全滅亡,也已非常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