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西北、西南地區的藏族(1 / 2)

清朝前期西北、西南地區的藏族

一、羅卜藏丹津亂事的平定

羅卜藏丹津是固始汗幼子達什巴圖爾之子,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襲封為親王。在青海“和碩特八台吉”中,羅卜藏丹津是唯一的親王,地位最高。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朝進軍西藏驅逐準噶爾部,羅卜藏丹津作為青海和碩特部王公之一,隨清軍入藏。

清朝平息入侵西藏的準亂之後,曾隨清軍入藏的青海和碩特部的其他領袖人物,也受到清朝的獎勵。其中,察罕丹津(固始汗五子伊勒都齊之孫)受封為親王,此舉對羅卜藏丹津在青海和碩特部的權勢有所削弱。這也是清朝遏製羅卜藏丹津圖謀恢複和碩特部在西藏的統治,由他繼任汗位的野心而作出的相應對策。

1723年(雍正元年),羅卜藏丹津脅迫青海和碩特部諸台吉會盟,勒令諸台吉稱他為“達賴混台吉,其餘台吉俱令呼舊日名號,一概不許稱呼王、貝勒、貝子、公封號”,公開發動反清叛亂。

靚事發生後,羅卜藏丹津首先攻擊青海和碩特部臣服於清朝的察罕丹津親王,察罕丹津不敵,接連敗退到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市)、蘭州。世宗擔心羅卜藏丹津與準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相勾結,又顧慮羅卜藏丹津引兵入藏,如不及時平息亂事,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

1723年(雍正元年)十月,清朝以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延信為平逆將軍,嶽鍾琪為奮威將軍,率軍征討羅卜藏丹津。年羹堯率大軍駐西寧,又作出重要的戰略部署,命令叉木多(昌都)總兵官周玻率兵截斷羅卜藏丹津入藏之路;命靖逆將軍富寧安駐防吐魯番,並在布隆吉爾(今甘肅省安西縣境)駐軍2000名,截斷羅卜藏丹津聯準之路。西藏方麵,康濟鼐、頗羅鼐積極配合清軍的平叛行動,頗羅鼐率軍遠征青海南部原屬羅卜藏丹津的一些地區,並留駐該地,直至次年春叛亂平息後,才撤回西藏。

在清軍的圍剿和嚴密防範下,羅卜藏丹津的亂事於1724年(雍正二年)春平息。當年二月,清軍分三路向退走柴達木的羅卜藏丹津殘部進剿,羅卜藏丹津攜妻妾及少數隨從西逃準噶爾部。羅卜藏丹津於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軍討伐準噶爾部時出降,後被押送北京,高宗赦免其死罪,留住北京,實則軟禁。其二子均被授予藍翎侍衛的官職。

羅卜藏丹津亂事平定後,清朝於1725年(雍正三年)在西寧設置辦事大臣(見本章),管轄青海境內的藏族和蒙古族地區,主要職責是監督和限製藏族和蒙古族統治階級之間的聯係;控製青海和西藏之間的茶糧交易;協助並支援駐藏大臣(1728年設)派兵駐防、籌辦糧餉、驛路運輸等事宜。

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羅卜藏丹津亂事平定後,清朝將青海地區的藏族絕大部分限製在黃河以南,而將黃河以北,劃定為蒙古族居住的地區。黃河以北雖有部分藏族聚居,但因這裏距內地較近,便於直接控製,故未作行政上的變動。清朝還將現今甘肅省境內的藏族,分別置於內地各級行政建製下管轄。

二、清朝鎮壓大小金川土司

現今四川、雲南兩省藏族地區的行政建製是在青海羅卜藏丹津和西藏阿爾布巴亂事平定後,經過調整而確立的。

四川總督除治理轄區內的藏族事務外,還要協助駐藏大臣籌辦軍械,輪派駐藏軍隊,節製由內地經康、衛、藏,直到邊境的驛站交通,每年輸入西藏的數百萬斤雅安邊茶的生產,亦由四川總督直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