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嘉慶八年)三月,清朝加緊了對義軍的鎮壓,仁宗先後下旨23道,加派官軍和地方團練五六萬人,征調了雲南全省30多個府州縣的夫役糧響,大舉進攻起義軍。四月,瀾滄江東岸起義軍被清軍打敗,全部轉入瀾滄江西岸。五月,清軍渡瀾滄江進攻西岸起義軍,並采取長時期封鎖渡口的策略,致使起義軍糧源斷絕。八月,恒乍繃、烏恒布在抗擊數千清軍的圍攻中,烏恒布犧牲,恒乍繃突出重圍。九月,恒乍繃、別的扒在泥金箐頂再次被清軍包圍,別的扒被俘後被官軍殺害。十月,恒乍繃也在拖羅箐壯烈犧牲。曆時兩年多的維西各民族起義被清王朝鎮壓下去了。
(二)永北唐貴等人領導的起義
在恒乍繃起義後不久,永北地區的傈僳、彝、漢、傣、回等族人民又在唐貴、傅添貴等人的領導下舉行了大規橫的起義。這次起義的原因是因土地問題而引起的。永北地區的傈僳、彝等族長期以來受到高氏土司的統治,成為土司的奴隸或農奴,改土歸流以後又租種高氏土司和漢族地主的土地。由於永北地區地主經濟的迅速發展,高氏上司為了“圖得銀價”,便將原來租與傈僳、彝等族的耕田大量抽回賣與漢族地主,“有典出十分之七八者,有十分之三四者,夷人無田可耕,因與漢民為仇”,,“以致栗粟生計日難”,於是因土地問題引起了這次規模龐大的反抗起義。
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十月,永北公母二寨傈僳族首領唐貴、傅添貴等20餘人因土司“抽租奪祖”和漢族地主大肆兼並土地而秘密聚會,醞釀起義,提出了“驅逐漢民(地主),奪回夷人土地”的口號,並秘密聯絡四山的傈僳、彝、漢、傣、回籌備寨農民,決定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
1821年(道光元年)正月唐貴、傅添貴、陳天培(漢族)、沙李得(回族)、梅依老十(彝族),刀周(傣族)等23人聚會獻血盟誓,於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公山寨正式起義。起義軍公布了領導人名單:公推唐貴為地王,傅添貴為製命先生,陳天培為順天先生,楊老五為順天天師,波付為軍師,梅依老十、沙李得為將軍。還封有千總、把總、兵頭、治水娘娘等,樹起了黃色的起義旗幟。起義很快得到各族群眾的響應,起義軍發展到1萬餘人。起義軍在唐貴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下了永北、大姚二縣城,然後將奪回的土地和財物“分散貧者,使各安生業”,使起義軍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大。
永北起義軍的浩大聲勢,使清廷大為震驚,先將雲南“畏葸不前”的提督、楚雄協副將鶴麗鎮總兵等人革職,再命雲貴、四川兩總督協同辦理,又派成都將軍尼瑪善為欽差大臣,統率滇、川、黔3省兵力,調拔川、滇兩省庫銀三四萬兩,征調雲南省70餘州縣的夫役糧草進行鎮壓。在大量清軍的殘暴鎮壓下,1821年四月,大姚農民起義軍的主要據點拉古、芝麻莊等寨被清軍攻破,起義首領陳天培、刀周、梅依老十等先後犧牲。接著,清軍集中兵力猛攻永北義軍據點公母二寨,義軍在唐貴等人的指揮下,憑險進行英勇抵抗,多次擊退了官軍的進攻,最後終因力量懸殊,義軍首領唐貴等人先後犧牲,起義宣告失敗。
清軍對起義地區進行了報複性的屠殺,但各民族人民仍堅貞不屈,以“寧走險路三千裏,不作順民留老家”的西遷辦法繼續與清朝鬥爭。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也迫使清廷采取了一些有利於群眾的措施,首先是懲處了一批貪官和土司,其次對土地問題也采取允許夷人贖回被奪土地的規定,再次是禁革了土司的一些苛派,暫時緩和了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
七、湖南瑤民起義
湖南省南部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地區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山區裏,過著不服徭役,不納賦稅的生活。19世紀中葉,清朝在各地增賦添稅,搜括民財,1831年(道光十一年)又下令“山田升科”,過去不納稅的瑤族山區也要征稅,加上當地官府,地主霸占瑤民山林,逼使他們起而反抗。湖南省江華縣瑤民趙金龍於是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紅布裹頭為號,率先在兩河口地方起義。由於事先已與南木衝、大衝等九個衝聯係,又籌辦了硝藥、鐵砂等軍械彈藥,準備工作做得很好,因此起義後,隊伍迅速擴大,由五六百人發展到兩三千人,他們由江華進入蘭山、寧遠、新田等縣,在各地瑤、漢、壯族人民響應下,起義軍擁有1萬多人。
清朝在派出官兵幾次進剿失敗以後,又委派湖南提督海淩阿和寶慶協副將馬韜率兵3000人,由寧遠進攻蘭山。趙金龍聞訊,設計派起義戰士假扮民夫為官軍搬運軍械,並在詞堂圩伏擊清軍,一舉殺死海淩阿和馬韜2人,取得大勝。從此“金龍出大洞,海馬(指海淩阿,馬韜)歸池塘(祠堂)”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祠堂圩戰役之後,起義軍聲威大振,桂陽、常寧等地瑤民亦踴躍響應,起義軍曾攻占常寧、武岡、新寧等縣城,勢力擴大到整個湘南和廣西省賀縣、富川和廣東省連南、連縣等地。在此情況下,清廷於1832年(道光十二年)三月再次征調湘、鄂、粵、桂、黔5省兵力,以戶部尚書禧恩為督剿,鎮壓以趙金龍為首的瑤民起義。三月下旬,起義軍被圍困於常寧縣的洋家鎮。人經20多天苦戰,隻有小部分人突圍,趙金龍與大部分戰士都壯烈犧牲。
與此同時,瑤民趙天青在廣東省黃茅衝;盤均華等在廣西賀縣;房大第六等在廣東省連州的八排地區也都紛紛起義。趙金龍餘部轉移到粵北山區後,以趙子青為首領,與盤均華義軍聯合,也堅持了一段時期的鬥爭。
趙金龍瑤民起義發生在清朝晚期,天地會、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夕,是瑤族曆史上農民起義的新高峰。清朝在鎮壓起義後,為了鞏固在瑤族地區的統治,設團總,建“瑤長”、“瑤練”製度,亦作了一些諸如“嚴禁侵占山場”,瑤民可以贖回典當出去的土地,以及推廣種植木棉,設立義倉等善後措施,對緩解矛盾和瑤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八、18世紀涼山腹地奴隸的反抗鬥爭
18世紀中葉涼山腹地布拖壩子的奴隸進行了一次有組織的反抗鬥爭。參加起義的主要是漢根阿加(掠奪來的漢族奴隸)。漢根阿加地位最低,受剝削壓迫更慘重,要為奴隸主服各種無償勞役,奴隸主可任意強奪漢根阿加的牲畜、糧食,挑選其子女作為陪嫁丫頭和呷西,甚至任意買賣和殺害,因而漢根阿加的反抗屢見不鮮。
布拖壩子比補、吉狄、木魁、莫什4個家支的漢根阿加由於不堪忍受奴隸主的任意殺害、打罵和買賣,進行秘密會議,決心團結起來保護自身的利益。會議由比補家支的漢根阿加蘇甲吉迪、歇呷爾沙和吉狄家支的漢根阿加阿約丁則、歇呷爾吉等主持。會議針對奴隸主的各種剝削,特別是把奴隸當作牲畜一樣隨意買賣,決定向4個家支的黑彝奴隸主進行武裝鬥爭,但後來又考慮到武裝反抗必然要引起奴隸主的聯合鎮壓,況且自身的力量也不足,因此會議最後決定用請畢摩進行詛咒的方法向奴隸主進行鬥爭,並決定了詛咒的時間。會議還規定參加詛咒的漢根阿加,每戶出雞一隻,酒1罐,10戶共出羊1隻。詛咒會上殺雞宰羊喝血酒,宣布:奴隸主如果殺害和買賣他們就要集體開會詛咒奴隸主;還決定為了團結更多的漢根阿加,此後,布拖壩子所有他們這一等級的人都稱“赤黑”,不許再稱“朔”(對漢人奴隸的賤稱)。他們還認為自己也是人,也應當有個姓,因此便以赤黑為姓,舉行的詛咒會也稱為“赤黑蒙格”(赤黑大會)。從此以後但凡遇赤黑被殺害或被出賣,多半都要舉行“赤黑蒙格”詛咒奴隸主。每年的四、五月間召開例行的集會,如有重大事情發生,可臨時決定召開赤黑大會。每次參加集會者最多時達1000餘人,最少也有三四百人。會議一般是白天召開,當天結束,也有延續二三天的。集會時赤黑們打著白色、紅色、黃色的旗幟,白旗上有青布作的十字架。會上除由畢摩對奴隸主進行詛咒外,還由赤黑頭人,受害者當事人及有關人相繼發言,揭發所受奴隸主殘酷壓迫剝削的事例,造成反抗壓迫剝削的聲勢。
“赤黑蒙格”的鬥爭形式,從18世紀開始堅持了200餘年。後來的“赤黑蒙格”不僅對奴隸主進行詛咒,還揭露奴隸主殘暴統治,向奴隸主發出嚴厲警告,甚至還提出改善奴隸生活的4點要求:(1)不準隨便往遠處出賣阿加子女;(2)不經阿加子女同意不準配婚;(3)已經配婚的阿加婦女不再為奴隸主背水;(4)出嫁外村的阿加婦女不再為奴隸主服勞役。這些要求最後雖終未能實現,但在奴隸群眾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赤黑蒙格”鬥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於赤黑們有了聯合團結的組織,迫使奴隸主不敢再任意買賣和殺害赤黑。“赤黑蒙格”已成為阿加反抗奴隸主剝削壓迫的象征,在毫無人身自由可言的涼山彝族奴隸製社會中,竟能組織起統一名稱和集會製度,並敢在集會上對奴隸主進行詛咒和提出反對奴隸主壓迫的要求,還能堅持鬥爭多年,這確是阿加反對奴隸主鬥爭的一個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