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自然保護區(3 / 3)

天壇

所在省市:北京

景點簡介:在故宮東南方數公裏處,有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廟,這就是天壇。天壇的總麵積是270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4倍。中國的皇帝號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天子的居所自然不敢大過“老天”的了。除“天”之外,中國皇帝還有許多神祗需要祭祀,包括地神、水神、農業神、軍事神、社會神、宗教神、市民神以及自己的祖宗牌位。因此,祭祀活動是皇帝的主要工作,一年四季不斷,時間消耗甚多,而皇家的祭祀建築也遍及京城各地且各有特色,成為北京的一道奇特風景。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天壇的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最南的圍牆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型,象征天,這種設計來自遠古“天圓地方”的思想。天壇占地273公頃,建築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構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牆總長6416米,內壇牆總長3292米。內外壇牆的北部呈半圓形,南部為方形,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夭圓地方”。夭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築和古跡。天壇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築藝術高超,是中國非常出色的古建築之一。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在整個北京城裏,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的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

天平山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天平山位於蘇州市城西15公裏處,海拔221米。因有名人範仲淹的高祖葬在山的東麓,又名範墳山。北宋皇朝曾將天平山賜給範仲淹,也稱"賜山"。怪石、清泉、紅楓為天平三絕。山上奇石縱橫錯落,皆危聳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見皇上時手捧的朝笏,故稱此景觀為"萬笏朝天"。清泉出自岩名"白雲泉",泉水由竹筒引入雲泉精舍石壁下的缽中,又名缽盂泉,味極甘例,唐代茶聖陸羽品評為"吳中第一水"。紅楓為範仲淹17世孫範允臨從福建移來,尚存176株,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深秋時節,碧雲紅葉,燦爛如霞,瑰麗奪目。進山麓正門,便見乾隆帝禦賜"高義園"漢白玉牌坊,旁有接駕亭。亭後為水池十景塘,池中曲折的宛轉橋臥居水上。水池向東行可至桃花澗、範墳古墓群。往西即至天平山莊。莊內有歲寒堂、翻經台、聽鶯閣。來燕榭、芝房等古建築。東鄰咒缽庵,相傳為範仲淹母親的住所。西側為"高義園"古建築群,建築凡四進,依山構建,漸進漸高。第二進為"樂天樓",宏敞精致,為紀念白居易而建,此樓也稱"禦書樓"。最後一進廳堂內,高懸乾隆帝手書"高義園"盤龍金匾。兩側設有椅幾,供人休憩。堂前有木蘭兩株。堂東院內有古羅漢鬆一棵,相傳為江南才幹唐伯虎手植,均為名貴古木。十景塘西側為天平楓林,林中有禦碑亭,八角重簷,古樸精美,內立乾隆帝遊天平的詩碑。亭西為範文正公忠烈廟。廟前有"先憂後樂"石坊,為二間四柱五閣式,端莊凝重,為1989年紀念範仲淹誕生1000周年時新建。儀門上懸"第一流人物"匾,兩側為碑廊,進門有方池,過小橋即至忠烈廟大殿。殿內有範仲淹彩塑坐像,兩壁分列其四子之石刻像,殿內懸"濟時良相"、"學醇業廣"匾額,莊重肅穆。遊人可以從"登天平路"上,經更衣亭、鸚鵡石至雲泉精舍(即缽盂泉),可品茶小憩。繼續西行前有梭子亭,該亭造型美觀。亭下有宋代經幢一座,雕刻精細。亭麵對一線天景觀,這裏雙崖壁立對峙,中有小道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實為山中最險峻處,遊人都愛在此攝影留念。過一線天循亂石而上,有石屋、飛來石,至"中白雲亭",亭前為"望楓台",乃山中觀楓佳處。再上過卓筆峰即為天平山最高處--"上白雲",該處有一圓型巨石麵向太湖,名照湖鏡,於此俯覽群山,遠眺太湖,令人心曠神怡。蘇州園林有市園、郊園、山園、水園之別。天平山麓的高義園、天平山莊是最典型的兩組大型山園。每年深秋時節,紅葉滿林,天平山舉辦紅楓節,屆時遊人如雲,乃江南之有名勝境。

桐城文廟

所在省市:安徽

景點簡介:桐城係安徽省曆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製,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是燦燦如珠,烘襯出這座古城的文化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尤以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製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麵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麵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誌》、《桐城縣誌》,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占地總麵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係趙樸初先生題書。主體建築大成殿,麵對月台,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簷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道。大殿麵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衝天,飛簷淩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致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鬥”、“獨占鼇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禦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禦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

望江樓

所在省市:四川

景點簡介:望江樓位於成都市九眼橋錦江南岸。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明清兩代先後在這裏建起了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築。民國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著名的風景點。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是高39米的望江樓,又稱崇麗閣,共4層,上兩層平麵為八角形,下兩層為四方形。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吟詩樓四麵敞開,三疊相依。濯錦樓兩層三間,狀如舟船。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雲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茂盛的竹林,因薛濤一生愛竹,後人便在園中遍植各類佳竹,其中有不少為名品,如人麵竹、彌勒竹、方竹、觀音竹、雞爪竹等,是成都觀竹最佳處。據說薛濤用這裏一口古井的水製作了一種紅色的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致,唐著名詩人韋莊還曾向她乞求呢。現古井還在,旁立有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為清康熙時成都知府翼應熊的手跡。由寨門攀登到寨頂,要通過依山而建的層樓飛閣。閣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自底至頂高50餘米。由一條迂回曲折的轉梯相連,每一層石壁上都有曆代流傳下來的石刻、畫像和題詩,每一層憑窗都能遠眺氣象萬千的長江。相傳這石寶寨原先隻有寨頂之廟,一條石鑿的小徑和一副鐵鏈相通,拜佛的人要上去,全憑自己那顆虔誠的心,去冒身臨危岩之險。後來有一巧匠,偶爾看到一隻山鷹展翅盤旋在玉印山前,漸漸升高,最後越過山巔。他心裏一動,即用傍山造樓、外展飛閣、內架雲梯、轤轉螺旋而上的方法,造好了這輝煌的飛閣。寨頂是一個1200平方米的石壩,海拔230米,舉目四顧,水天茫茫,心胸頓時為之開闊。創建於清朝前期的古刹,正殿迎門牆壁上有一巨大壁畫,畫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畫麵下方,有一遺石,形狀甚似石寶寨。古刹後殿,有一石孔,口大如杯,稱"流米洞"。傳說寨上修起廟宇後,這石孔每天都流出一些米來,正巧供廟內和尚食用,故稱"石寶"。後來,和尚想多得一些米,派小和尚偷偷地把石洞鑿大,結果石洞從此粒米不流。貪心的和尚得到了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