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貝佐斯並沒有正麵回答問題,但是由此龐大的電影資料庫,就可以發現亞馬孫公司作為網絡電影院的潛在能力。
市場分析人士並不確定是否亞馬孫此舉是覬覦數字電視的商機,或單純是該公司網站的更新版本,以期透過網絡電視方便其瀏覽。但是一般都認為亞馬孫應該有相當的企圖,亞馬孫這個舉動引來分析人士諸多臆測。保守說來,亞馬孫公司可以成為一個“電視台”,借此提供一項零售服務,內容是以訂購為方式以及付費看片的網上錄像帶服務。因此亞馬孫就可以轉型成為娛樂及媒體服務業,而這樣的遠景正是百視達娛樂公司以前希望達到的。
以當前亞馬孫種種相關的行動,或可解讀為對邁向娛樂媒體服務業的布局。
亞馬孫能否讓網絡電影服務的功能成真,讓消費者透過網絡在家選片觀看電影一事成真,值得拭目以待。
一個公司的文化與老板的風格絕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朋友形容貝佐斯擁有合群、謙和低調、聰明和靈敏等特質。不過,貝佐斯形容自己是一個無趣乏味的人。另外,貝佐斯還有兩項特色:一是走路的樣子屬於大步慢跑的步伐。貝佐斯表示:“我經常在辦公室裏麵跑步,我的意思是說,就生理上來說,我是有些多動症的現象,但那也就是為什麼我喜歡這兒的工作環境(因為網絡事業變遷快速,恰巧符合貝佐斯的行事步調)。”二是笑聲勁爆。有人形容他的笑聲像是“示警用的一種極大聲的電動喇叭”。
如果還記得貝佐斯因為看了一篇報道的數據,就毅然決然地投向網絡的懷抱;如果也還記得貝佐斯帶著老婆在向西奔往西雅圖的車上,老婆開著車,他就迫不及待地拿起電腦開始寫出企劃書,就應該很清楚貝佐斯是一個“動個不停”的人。
1998年7 月的某一天,亞馬孫公司的股價典型地上下震蕩,貝佐斯在拉下百葉窗的辦公室裏,踱著方步、打電話、注視手表,就這樣地走著步、說說話、想想東西、構思著、盤算著事情,然後又看著表,這就是《時代》周刊記者邁克爾。柯朗茲對貝佐斯的描述:貝佐斯就像網絡經濟一樣,總是“動個不停”。
從上述的形容,就可以大概勾勒出貝佐斯的模樣,也或多或少可以想見,這樣的老板造就了一個講究“團隊戰鬥力、埋頭努力、智慧結晶、充滿服務熱情”,穩健且快速成長的公司文化。
貝佐斯並不是一個很講究穿著的人,他也常形容自己很無趣乏味,這樣的簡單個性也間接影響了亞馬孫公司的文化。雖然亞馬孫已經是一個知名的國際企業了,但是貝佐斯似乎仍不脫其先前簡陋的車庫文化,就連亞馬孫總部也坐落在西雅圖一個略顯老舊的街道上。總部內部的陳設並不講究,不少公司裏的桌子,包括他本人使用的辦公桌,都是利用丟棄在鋸木架上尚未完成的門板,再找四根桌腳湊合上的。
電腦桌是用電話簿堆成的。他個人則經常是一身卡其色的衣服,腳趿咖啡色橡膠底的鞋子,簡便的穿著風格多少擴散到公司員工的身上許多員工的穿著,常常是一件破舊的牛仔褲。這兒的員工都顯得較為隨性,與矽穀區的高科技公司員工正經八百的整齊穿著,簡直是大異其趣。無拘無束的公司文化,是許多人參觀亞馬孫之後的第一印象,在這兒,耳朵上刺有好幾個耳洞的20多歲年輕員工比比皆是。出席會議的男性,更有許多是穿著登山靴、短褲,留著及肩的長發,背上馱著書的是刺青的朋克族。不過這隻是亞馬孫公司表象文化特質的一部分而已。許多人並不知道,有可能成為亞馬孫公司一分子的應征員工,都會在決定聘雇之前,要求交一份求學時代的性格測驗。所以,亞馬孫雖然有輕鬆且不拘小節的公司文化,但是對於員工內在的素質可是把關嚴格,絕不容許“閑雜人等”進到公司。
貝佐斯有一隻寵愛的獵犬名叫Kamala,意思是“完美的夥伴”,把愛狗取名為完美的夥伴,其實就不難想見貝佐斯愛狗成癡的程度了,所以貝佐斯也允許員工帶寵物上班,這點在其他公司相當難得一見,公司裏麵也經常可以看見一派悠閑正在散步,仿佛是在巡視公司的狗。
但看起來閑適輕鬆的工作環境,其實有著非常嚴肅的工作氣氛。因為貝佐斯雖然沒有講究氣派的作風,但是這個“無趣乏味”的人工作起來的全神貫注,也一樣深深地影響了公司的文化。有人說,如果單從亞馬孫總部擁塞又邋遢的樣子,絕對不會聯想到貝佐斯及這家公司的雄心壯誌。因為這麼一家電子商務的龍頭公司,竟然是設在一個不起眼的大樓裏,與矽穀地區一些網絡零售同業的公司氣派相比,簡直難以置信這是美國股市紅得發紫的上市公司。
隨性的工作環境,輕鬆閑適的穿著,並不表示貝佐斯的工作簡單輕鬆。從華爾街的風險基金操縱者,一躍而成為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好動的貝佐斯不變的仍舊是忙碌。因為在亞馬孫相當隨性簡單的工作環境下,其實卻隱含著十分積極與嚴謹的工作氣氛及文化。
如果純就公司的經營來說,亞馬孫的確是一個成功的公司。成功不在營業額的大小,而在於企業文化。紐約《時代》周刊的記者彼得。強區曾經形容現在在亞馬孫公司工作,就好像生活在2000年前的龐貝城一樣。亞馬孫提供了一個讓員工甘心奉獻的環境及文化,從某個角度看,整個亞馬孫公司就像是一個辛勤工作的蟻窩,每一隻螞蟻都積極努力,但卻又不發一語。或許就是這樣靜默的工作環境,才會有強區所言,幾分像火山爆發後一片死寂的寵貝城。
本來,顧客至上的觀念是正麵且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彼得。強區的觀察裏,這些對員工諄諄教誨的勸戒,似乎帶著些許歇斯底裏的特質。
一位員工羅斯也對彼得。強區表示,“上次會議時,我告訴每位同仁,每天早上應該要在無法為滿足顧客而感到恐懼中醒來,因為他們與我們關係匪淺。可以說,顧客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強區的觀察認為,亞馬孫的服務其實已經到了像是宗教式的承諾,以及奴仆般服務的公司文化了。雖然有他認為歇斯底裏的特質,但這種時時以顧客為念的經營理念,確實造成了該公司經營業績的亮麗演出。也就是這樣,才能維係住如此龐大的客戶層。
亞馬孫公司隻有兩層樓的辦公室及工作區間。第一層約有24個編輯幕僚群在撰寫書評,沿著大廳下去的工作室裏大約也有二十多名程序設計師,正在維護電腦軟件的使用。
但是再轉個彎,感受就與先前完全不同了。這裏的工作場合經常出現“當虛擬網絡遇見真實世界”的不協調畫麵。隨處可見都是一部部電腦,而其隔壁又是一間教室,裏麵有一群準備受訓後就要發派工作的人員。這裏是亞馬孫書店惟一與傳統書店一樣,必須花上高額的人力成本及營運費用的地方,也就是顧客服務部門。根據強區所述,參觀過亞馬孫位於丹格的經銷中心後,就發現用來當作客戶服務中心的樓層,竟然像一個街區一般長。
亞馬孫雖然以虛擬書店聞名,但是對讀者的顧客服務,還是必須仰賴大量人工,他們為顧客處理的事情不一而足,例如讀者想找一本書,但卻隻記得紅色的封麵,上麵可能有一個小狗的圖樣;又例如讀者寫錯了地址等等,這些非人工不能完成的瑣事,就造成了顧客服務部門人數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再拿電子郵件來說,亞馬孫極度仰賴電子郵件的功能,據估計,90%的客戶服務都是透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而非透過電話。根據1996年的統計數字,亞馬孫公司的員工有110 位,其中有14位專門負責回答客戶的電子郵件,這項服務業務就占了員工人數的一成。
1996年11月16日,亞馬孫剛成立16個月,貝佐斯接受線上公司訪問。主持人印科布洛寇打趣地問:你曾說進入這個行業15個月後,現在你有170 位員工,除了喝咖啡外,那些員工都在做什麼?
貝佐斯說:“一半是在包裝、運送,以及做些客戶服務的事情;另外一半是電腦程序人員,編輯幕僚人員、目錄營銷人員、會計,還有就是我了。”
貝佐斯的回答清楚可見在顧客服務人員配置上的高比例現象。一心一意想做好客戶服務的貝佐斯是禁不起客戶抱怨的。不過人數雖多,但其工作氣氛卻是非常特殊。
強區在參觀過亞馬孫顧客服務部門的工作環境後,對工作氣氛感到非常驚異。
該中心的工作場地有一個足球場大,一排一排的隔間鱗次櫛比,好似遠遠相連到天邊。參觀當時的現場工作人數約為750 名左右,每位員工帶著耳機輕聲解說,或是回答電子郵件,告訴光臨的舊遇新知,這兒可能有他們感興趣的新書。每一位員工無不兢兢業業的工作,中間沒有員工閑扯瞎掰。遭亞馬孫開除的員工霍華德認為,這是因為員工彼此之間爭相完成每周待做的電子郵件及電話業務。管理階層皆可獲得所有的工作業績及狀況,借此確定員工不致出現與公司的工作手冊內容不當的偏差。所以,亞馬孫公司的內部管理似乎由此可見其獨到的成效。沒有閑聊隻是孜孜不倦地解決分配的工作量,亞馬孫的員工像是訓練有素、矢誌效忠,並且向著目的地“銜枚疾走”的“服務部隊”。
專心工作,別碰股票,是台灣多少老板對下屬的叮囑,而今在亞馬孫書店似乎做到了,“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這句話用來印證彼得。強區的觀察倒是頗為貼切。他表示,“每位員工像是被央求不要‘仰望股價’,而要‘俯視工作’,專注在不斷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上”。
所以吸引亞馬孫員工投入工作的誘因,老板貝佐斯所提供的,除了低薪資(帶有一些認股權)之外,還有的就是盡力灌輸員工一個想法———這是一份“得以畢生從事的事業”。不過,美國有媒體認為,雖然貝佐斯警告員工不要把心放在公司的股價上,但是亞馬孫公司的工作既沉悶、薪水又不高,要長期吸引員工實在有其困難。更何況,連亞馬孫公司自己也有部分求才廣告,都以股票作為描述的重點了。
不理會股價的漲跌,對人性已屬考驗,更何況是對薪資不高,但所在公司股價卻直上雲霄的該公司員工呢。但是在時時以顧客為導向的訴求,並在公司要求員工專心工作,心無“股”騖的情況下,“俯視工作”而非“仰望股價”
的原則就相當程度地成了亞馬孫書店的本質文化之一了。
股價對亞馬孫當然非常重要,有了可以變現的高價股票,再加上去年2 月賣掉債券的所得金額才能支撐亞馬孫開疆拓土的一連串收購行動。甚至有人說:高股價無異是該公司的品牌形象、公關機器,甚至是長期策略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