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業績平均每季度增長50%。
●1997年銷售金額增長幅度3127%。
●至1998年為止,每年以10億美金的腳步成長。
●1998年6 月,亞馬孫股價在20天內飆漲一倍。
亞馬孫書店在1998年第四季度的銷售額大約是25000 萬美金,超過1997年第四季度的6600萬營業額三倍以上,這段時期,亞馬孫增加了170 萬新客戶,使該公司的累積顧客資料帳戶數目已達620 萬。1998年亞馬孫的銷售業績達到61000 萬美元,足足較1997年14780 萬元的業績,飛增了313 %。這麼優異的表現也讓亞馬孫以短短三年半的營運曆史,在書籍的銷售業績上,立即名列全美所有書商中的第三大,僅次於“巴諾書店”的27億,以及“疆界書店”的23億。1999年的成績也將繼續過去的耀眼成績。亞馬孫書店的首席財務官———喬伊。科維,在1999年1 月26日的一次會議中表示,亞馬孫預估1999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將較前一年第四季度有假期購物促銷時的營收25300 萬美金還高。驚人的業績為亞馬孫公司的市值推波助瀾,1999年年初華爾街就評估亞馬孫公司值300 億以上,這也使得共持有一半以上股權的貝佐斯及其家人躋身富豪之林。
業績耀眼,股價飆升,使得貝佐斯霎時致富。《福布斯》雜誌的副刊———《ForbesASAP》,曾經在1997年選出前100 名最富有的科技大亨以及最會賺錢的公司。
當時亞馬孫成立不過兩年,貝佐斯就被估計擁有27550 萬美元而名列第25名。
而1999年5 月24日的《財富》雜誌,預估電子網絡業首席執行官巨富的財產情形,其中貝佐斯手上的亞馬孫公司股票財富,預估達1234900 萬美元的天文數字。
正由於亞馬孫股票在美國被以科技類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炒得過火,亞馬孫的股價在1998年竟竄升10倍。在股價的推升下,貝佐斯成為網絡股的首富。美國《財富》雜誌就指出,以貝佐斯的財富足可買下整個冰島。因為亞馬孫當時的市值超過170 億美金,比冰島的國民生產總值還多。不僅如此,買下冰島後,還可以再買12架波音客機搭載政府高官,往來這個陽光和煦的島國呢。但是雖然貝佐斯身價非凡,不過據說質樸的他至今仍是租房而居。
雖然各種銷售業績表現搶眼,但是事實上,亞馬孫仍是一家虧損的公司,距離轉虧為盈還很遠。1998年前9 個月,該公司的收入雖然從8170萬增加到35710 萬,但盈虧相抵之後,淨損失仍從2020萬激增達7810萬美元。收入的增加反映了新舊顧客層的增長;而損失除了反映在高達2590萬美金的購並及收購其他企業的相關費用上之外,另外再加上廣告營銷費用的龐大支出,因此更難做到損益兩平。根據1999年3 月8 日《福布斯》的說法,在過去三年裏,亞馬孫累積了77400 萬銷售金額當中的16200 萬美金的損失,其赤字成長的速度幾乎與成長的步調相當。就損失在銷售所占的百分比來說,亞馬孫公司的情況逐漸惡化,從1997年最後一季的16。4 %,增加到1998年第四季度的18.4%,連亞馬孫公司自己都預期,在可見的未來虧損仍會增加。
《福布斯》還提到,亞馬孫曾表示在18個月裏,該公司的賣書毛利上升了4 個百分點。但是CD占了亞馬孫銷售額的13%,所以亞馬孫的整體毛利衰退了1.6 %,達到21.1%。有一個頗有反諷意味的說法是:“根據報告指出,亞馬孫的營收有增加10億美金的潛力,而且在五年內每股盈餘可達10美金,尤其是在亞馬孫書店開始銷售《如何在網絡上賺錢?》這類書籍之後。”虧損的亞馬孫公司恐怕得自個兒先讀讀這樣題材的書吧。
不過公司虧損的事實,至今並未動搖貝佐斯的信心。
貝佐斯的說法是:“如果在未來兩年之內,亞馬孫公司可以獲利,那可真是一項意外。我們將重心放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所以任何的獲利都又再度投資下去了。”
姑且不論賺的錢都用到哪兒去了,至少從這段將近兩年前的對話即可知道,貝佐斯早有心理準備,知道要在網絡上賺錢,非下個幾年的苦功不可。貝佐斯也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自信地表示:“亞馬孫將會是一家獲利的公司。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說明,回報必須先經曆一段漫長時間的投資,‘美國有線電視網’(CNN )以及‘今日美國’(USAToday)都是明顯的例子。”
不過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還繼續抱持堅定的信心,恐怕不能光靠畫大餅就能“風雨生信心”的。事實上,貝佐斯曾經表示:“亞馬孫每位在線上工作的員工,平均每年貢獻給公司的收入超過30萬美元;而一家傳統的書店大約僅有95000 美元而已。”貝佐斯的說法也可從1998年12月14日美國《商業周刊》公布的數據互相印證。以當時亞馬孫1600名員工來計算,每人每年的貢獻收入產值達375000美元,超過龍頭書店“巴諾”以27000 名員工計算出來的平均貢獻產值三倍以上。
雖然亞馬孫仍未轉虧為盈,但是亞馬孫這些數據仍然值得欣慰鼓舞。
有趣的是,亞馬孫公司至今雖虧損依舊,而且公司距離轉虧為盈的目標還遙遙無期———甚至每一季裏,都還會創下新的虧損紀錄,亞馬孫公司發行的債券也被評為垃圾債券,但是它的股票卻無視這些不利的事實,依舊持續飆漲。
美國股市在1998年創下曆史新高後,1999年初期,股價飆勢仍無稍歇跡象。
道瓊斯工業指數終於在1999年3 月達到一萬點的曆史新高紀錄。其中網絡類股的飆幅著實太過驚人,因此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都曾將投資網絡股比喻成玩彩券。
毫無疑問,互聯網股是美股牛頭昂揚走勢中最耀眼的類股,而其中最炙手可熱的就是亞馬孫股票。有人形容,亞馬孫的股價,就像是想要握緊貝佐斯小時候住的牧場裏麵的牛一樣,當真是“牛頭昂揚”抓也抓不住。
亞馬孫網絡在1997年5 月對外上市,1998年初期,每股不到10美元(隻有9 美元多),到了1998年12月的某一天,開盤的價格已經是243 元,當天的高點一度衝破300 美元。第二年漲勢再起,1999年1 月11日當天,才剛經過一分為三的股票分割不久,股價竟像坐了雲霄飛車一樣,開盤158.875 ,盤收在160.25的價位,其間還碰及到股票分裂後的曆史高點199.125 美元。也正因為股票持續勁揚,使得亞馬孫公司的市價追高到約50億美金,超過巴諾書店與疆界書店這兩家美國最大連鎖書店的資本總和。
不過,像亞馬孫書店這類網絡股票,雖然價格持續飆漲,民眾也競相買進,但是專家卻對網絡股的高價現象看法南轅北轍。1999年2 月的美國《財富》雜誌對亞馬孫書店的股價問題,詢問兩位市場分析師的意見,結果兩位專家的看法完全相反。
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分歧的看法原因在於,市場上並不是以看待傳統行業的估價標準來評估網絡公司,如不動產多寡等就不是評估要素。由於比較基準不同,更由於網絡公司股價實在飆漲得太高了,因此到底網絡股值錢與否,真是讓人各執一辭。例如,至今有4 年曆史的亞馬孫書店,其市價估計已經有250 億美元,這樣的成果卻足足花了沃馬特集團27年戮力經營才達到類似的水準。在網絡商機興起之前,股價要提升,要先有營運利潤才有可能:但是時至今日,“虧錢仍值錢”
的網絡新貴,徹底打破了這種慣例。
1998年12月,兩位華爾街頂尖的網絡分析師就對亞馬孫書店的股價看法不同。
其中一位是亨利。布拉格特,他認為亞馬孫的股價應可設定在140 到400 美元之間。
但同時,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業公司———美林證券旗下的分析師喬納森。科恩,不但不看好亞馬孫的股價,甚至比他在1998年9 月時的看法還悲觀。一個月後,布拉格特仍然相當看好之際,亞馬孫股價衝破400 元整數價位。
雖然網絡業具有節省人力及店麵成本等優勢,但相較傳統店麵仍有一項劣勢,那就是廣告與市場營銷的龐大花費負擔。
貝佐斯的老上級大衛。肖曾說:“如果隻是想在網站上放件東西賣賣,那麼進入網站的門檻是非常低的,但是如果想賣很多很多東西,那門檻就高了,而且還會越來越高。”網絡再好,若不投下巨額的營銷成本,根本沒有人會知道你的網站在哪裏?巴諾網站總裁捷夫說過一段話,就可以佐證廣告的重要性,他說:“由於彼此網絡的競爭隻在‘一鍵之差’,所以我們必須有十足的把握,網絡的愛書人能夠清楚知道,為了享有難得的購買經驗、為了卓越的選取服務以及絕佳的售價,就是要來到巴諾書店。”這一鍵之差,顧客就到其他網站去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亞馬孫在1998年會斥資大約5000萬美元的廣告費,另外又在雅虎、美國在線,以及其他網絡客經常進出的網絡門戶,花費5000萬美元來營銷的原因了。貝佐斯自己就說過:“亞馬孫也成立互聯網上第一個電子商務的品牌,成立的過程不隻是憑口頭宣傳而已,同時也在網絡以外的廣告媒體上花下大筆的資金,例如印刷品、電視,以及廣播等等。”整體而言,以1998年為例,線上交易的零售業者因每筆銷售而花費的營銷和廣告費用是26美元;而其相對行業的傳統店麵零售業者僅需花不到十分之一的價格,也就是2.5 美元,這也就是為什麼亞馬孫仍然虧損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該公司的股價在一飛衝天的時候,仍有分析師看壞股價的原因。根據估計,亞馬孫每賺1 美元,廣告費就花掉3 角6 分,而傳統的書店隻花4 分錢而已。